【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母即心母,佛即心佛。
心也、母也、佛也,一而三,三而一者。
孰為吾心,孰為佛、母哉。
普賢觀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故日表聖女之悟,朗照如晝;夜表罪母之迷,暝闇如夜。
一總表心迷悟之本。
罪母信邪,無明覆心,合塵背覺也;聖女興供,正智入心,合覺背塵也。
心本是一,迷悟分岐也。
△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湧沸,多諸惡獸,盡複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
被諸惡獸争取食啖。
】 此明定中見冥界之相。
自到海邊,神從定出。
海水湧沸,惡獸飛馳,皆識心似境,循業而發。
此由衆生事識造罪,緻斯苦報。
楞伽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
得非藏海鼓風起浪,今感業海湧如沸湯。
惡獸夜叉亦由業感,以生前縱貪嗔癡,具造殺盜淫妄,故至地獄,境界自現。
若達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
猶如大海無風,森羅煥然明白。
寶積經雲:一切法虛妄如夢,以唯念故。
故知若達唯心,諸境如幻化矣。
△ 【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
驅諸罪人,使近惡獸。
複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
】 夜叉名疾捷,即地獄鬼。
其頭如牛馬獅象虎豹豺狼,形形各異;或有二手,而至千手者。
或有一眼,而至千眼者。
頭足例之,口牙叉出向外,唇皮倒縮露根,錯利如刃,鋒铓似劍。
法苑雲:牛頭惡眼,獄卒兇牙是也。
驅罪近獸,令其食啖也。
搏,(伯各切,從甫。
與從專不同。
)手擊也;攫,(丘縛切,匡入聲。
又,厥縛切,義同。
)爪持也,撲取也。
莊子雲:左手攫之。
此言夜叉等不惟驅罪人近惡獸令啖,複以手擊爪持,令罪人頭足相就,為團縮之形;然于罪人,戲弄其身,或時令大,或時令小,或按蹙而短,或扯拽令長。
擲抛豎倒,頃刻萬類,可久視乎!此乃從心變起,無有真實。
如正法念經雲:閻羅罪人,非是衆生;罪人見之,謂是衆生。
手中執持焰然鐵鉗。
彼地獄人,惡業既盡,不複見于閻羅獄卒;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複見于閻羅獄卒。
今衆生惡業未盡,自然無中妄見也。
△ 【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 以,因也。
因念佛之力,雖見衆形,自然無懼。
蓋知諸境由心,心由境現;心既本空,境亦何有?心境既亡,懼自何生?心地觀佛告文殊雲: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迹。
時有智者,以火燒林,諸大惡獸,無複遺餘。
心空見滅,亦複如是。
又摩诃衍寶嚴經雲: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
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囧錀轉生死,不知此法,亦複如是。
今聖女了一切法從意生形,因心現相。
知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随心生滅,既知如幻,亦奚畏懼乎。
△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毒,害也。
世有害人草,名荼莽。
(冶葛之屬)法之害人者,名三毒。
此鬼存心愍物,權現鬼身,心無毒害,彰此嘉名。
然前有攝毒,後有惡毒,毒名雖同,用意各别。
原其利人,無有異也。
禮雲:煦之妪之,春夏所以生長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
莫非天之教也。
稽首,以首至地,稽留少頃。
鬼王拜迎者,觀其形相非凡,威儀出類,諒非負罪而來,必是乘通而至。
故言善哉!菩薩,何緣來此?梵名娑度,此翻善哉。
乃歡喜王菩薩法門。
若行人日日于佛前稱念千遍,得心清淨,得一切如來稱贊,所有諸法皆得成就。
詳于施食诠次香乳記。
△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 先,聖女問是何處者,驚疑之詞。
以異乎平時之所見也。
次,鬼王答。
梵語柘迦羅,翻輪山。
舊雲鐵圍,圍即輪義。
準長阿含起世經等,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
山外别有八山,乃至其外鹹海,廣于無際。
海外有山,即是大鐵圍山。
依立世阿毗昙論雲:大鹹海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
從閻浮提南際,取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
從鐵圍山水際,極西。
鐵圍山水際迳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周回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
第一重海,在其中也。
△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内,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
】 初,聖女問:我聞經中說,鐵圍山内有地獄,實耶?不耶?次,鬼王答:此真實非虛。
良由地獄本虛,人自實之耳。
如鐵城泥犁經,佛誡諸沙門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得好道者,得惡道者。
人于世間,身作惡,口言惡,心念惡。
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身死當入泥犁中。
豈非自實地獄乎。
△ 【聖女問曰:我今雲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
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 初,聖女驚疑,自念地獄者,拘罪人之狴牢也。
吾自揣于心,敬信三寶,一身無罪。
何緣我今亦到此地獄處耶?次,鬼王答:凡到此者,有二種人:一有威德神通者,或為救度,或為遊觀。
二或有惡業成熟,應受地獄,是故到此。
除是兩端,終無有能到此者。
△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湧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此述初到海邊,所見境界。
海水是總問,何緣是疑詞。
一、疑何緣此水湧沸。
二、疑何緣水中多諸罪人。
三、疑何緣海邊水内多諸惡獸。
準首楞嚴,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水之湧沸,由于慢習,發于相恃,馳流不息,故有騰逸奔波。
積波為水,亦由诳習,交欺緻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
諸事惡獸,由觸報招引惡果,故緻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等是也。
△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衆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
生時又無善因。
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 閻浮提者,長阿含經雲: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
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
有大樹王,名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
起世經小異。
造惡衆生,即具造十惡者。
梵語鸠那羅,此雲惡人,亦不好人。
能滅諸根名死,故涅槃雲:死者,舍所受身。
有二種:一者,命盡死。
有三:一、命盡非是福盡,二、福盡非是命盡,三、福命俱盡。
二者,外緣死。
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橫為他死,三、俱死。
複有三種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壞命根死。
四十九日等,準瑜伽論:人死中有身。
(中有即中陰身,若極善者,即生淨土及與天上,極惡即入地獄,皆不經中陰。
若善惡不定,即受中陰經冥司也。
)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死而複生;如是展轉生死,至七七日,決定得生。
若有生緣,即不定。
釋氏要覽雲:今人亡,每七日必營齋追福,謂之齋七。
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也。
今既經七七之後,畢竟無人繼續承嗣為作功德,令其滅惡生善,其誰救拔苦難?此言死者無人為追冥福,必緻堕苦。
次言死者生時自不修毫善,必緻堕苦。
以緻冥王考校善惡,據定本時所作之業,應堕地獄者,必至地獄矣。
那先比丘所問經雲:人所作,善惡随人,如形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
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複成。
今世作行,後世成之。
是也。
自然者略,無假借勉強之意。
閻王責罪人雲:罪自由汝,今當受之。
正法念雲:汝邪見愚癡,癡罥所縛人,今堕此地獄,在于大苦海。
故曰自然先渡此海。
△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
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複倍。
】 前言鐵圍西面第一重海,已含此二重也。
其苦倍倍增者,泥犁經雲:堿水泥犁,縱橫數千裡,水鹹如鹽熱沸踴躍。
水中有鳥,喙如鐵生,啄人肌,咬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度水去。
守泥犁鬼言:死惡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饑渴。
鬼即以鈎,鈎其上下龂,(音銀,齒根肉。
)口皆挓開;複以消銅灌入口中,唇舌咽腹皆燋盡,銅便下去。
其人不能複忍,還入沸堿水中。
其人平生于世間作惡甚故,求解不得解,随波上下,回澓沉沒,其苦倍增,可勝言哉。
△ 【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号業海,其處是也。
】 三業惡因,即身口意三之十惡業也。
由此因故招報獄海。
然招者自招,感者自感。
興起行經雲:先世自造此緣,要當受之,無可逃避處。
此對亦非父作,母作,王作,天作,亦非沙門婆羅門所作,本我自造,今自受之。
故佛教衆生有二要:一者,作是得是;二者,不作是,不得是。
三界五道,罪垢苦惱,不離于作;一切無橫,所作罪福,如影随形,如響應聲,不失如毛發者也。
故此三處,皆号業海。
聖女昔所耳聞,今身到其處也。
△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别。
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
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 初,聖女問,既言鐵圍山内,實有地獄;今何唯見業海,不審地獄又在何處?次,鬼王答曰:三海之内,即是大地獄。
豈舍此而别有耶!既由衆生從藏海鼓風,起三毒波浪,故感地獄,即在三海之内。
然考諸經論,地獄以三類攝盡。
一熱、二寒、三邊。
八熱獄在閻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熱苦惱;八寒獄在鐵圍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凍苦;邊獄有三:山間,水間,曠野。
受别業報,此應寒熱雜受。
今既言大獄十八,又言五百千百,何耶?蓋是約定處,如上所明。
約不定處,不妨邊正同舉,寒熱雜受。
不然,地獄正邊,何以别乎?三海等是總标,八寒八熱各有十六遊增。
略則各百三十六,廣則數有百千。
各各差别者,作業各有輕重。
重者遍曆,中者不遍,下者複減。
經劫亦有長短故也。
所謂下,别釋。
大者十八,有二釋:一準問地獄經雲:十八王者,即主領十八地獄。
是一迦延典泥犁,乃至十八觀身典洋銅,則獄名典主,局定十八之數。
若觀佛三昧海經雲: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小地獄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獄,黑暗、小熱乃至飲銅各有十八。
如是阿鼻大地獄中,有此十八地獄。
一一獄中,别有十八隔。
(統紀是鬲,郎的切,鼎屬)始從寒冰,乃至飲銅,總三百四十二隔地獄。
今謂彼經以阿鼻為最大,故以各有十八為小。
今雲大者具有十八,或不對阿毗,故各名大。
例如世間諸王,不對天子,各稱大王;若對至尊,則稱小王矣。
經出不同,不須強釋。
次有五百,亦是定數。
而觀佛三昧經乃雲:五百億劍林地獄、刺林、銅柱、鐵機、鐵網,各五百億。
則兩經之數迥别,亦不須強會也。
苦毒無量者,準泥犁經,佛言:欲知勤苦最不可忍者,獨有泥犁。
泥犁者,極苦不可具言。
如世逆賊,為長吏所捕,将至王前,被三百矛,甯毒痛不?比丘答曰:人被一瘡,舉身皆痛;何況被三百瘡。
佛言:泥犁中痛,與矛瘡痛,億億萬倍,尚不如泥犁痛。
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也。
千百獄亦無量苦者,較五百獄,其苦稍減,比世間苦,萬分不及,苦有無量矣。
通問地獄有無竟。
△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四分律雲:一切諸世界,無有不老死,衆生是常法,生生皆歸死。
我母死雖未久,竟不知魂神今至何趣?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道經雲:魂者,氣之神;魄者,精之神。
陽神日魂,陰神月魄。
吾教指第八識。
法句經雲: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三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
故知必随業而趣矣。
△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
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 行名進趣,業謂造作。
即三業構造善惡事也。
法句雲:随其所造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堕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
不審菩薩之母,于此三業,作何業耶?聖女答言:我母著于邪見,譏毀三寶。
成論雲:甯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堕于惡趣。
且又存心不恒,立性無定,偶爾聽勸而暫信,忽焉循邪而譏毀。
今死雖日淺,計必随堕業苦。
故吾急欲求知生處而未能也。
△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姓者,所以系統百世,使不别也。
氏者,所以别子孫之所由生也。
印士族姓四流:一刹帝利,王種也;二婆羅門,淨行也;三吠奢,(舊雲毗舍)商賈也;四戌陀羅(舊雲首陀),衆人也。
前二是貴,後二是賤。
今不審菩薩之母何姓何氏?為賤為貴?姓氏明而稽查易,故必問乎姓氏也。
△ 【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
父号屍羅善現,母号悅帝利。
】 父甫也,始生己也;母,[曰/月]也,含生己也。
既俱婆羅門種,自然執邪謗正。
西天外道,專執婆羅門種第一最尊。
如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雲:本初起地上人時,皆是我曹婆羅門種。
我曹種最尊,初從口中出,世人從下出。
我種是第七梵天子孫。
佛反言天下一種,持我曹種與刹利、田家、工師種等。
我曹死皆生梵天,佛反持我曹與凡人等。
佛言:我經中以施行為本,施行善者,最為大種。
其天下尊貴者,皆施行善得,不以種得也。
屍羅是梵語,翻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故。
善現是華言,梵名須菩提。
悅帝利未詳。
其名号均好,存心各邪。
智論雲:邪見罪重,故雖持戒,身口業好,皆随邪見。
惡心如種,苦種皆作苦味。
邪見之人,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不如不執而行慧施。
何況内執邪見,外譏毀乎!然鬼王問母姓氏。
聖女先舉父者,以婦必随夫彰名也。
△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
】 合掌乃慶慰之儀。
返本處者,此非菩薩所應住也。
始則為母而來,今既知之,應即退還本所住處,不須憂憶而悲戀也。
△ 【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
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
】 鬼王答曰:我初不知何人,若悅帝利罪女,已脫苦生天三日矣。
下示生天之由。
雲承孝順之子,為設供修福于如來塔寺之故也。
善事父母曰孝,百行之先,良心最真切者。
吾身非從天降地生,故于親親,自不容已。
祖師雲: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順者,不逆也。
曾子雲:孝子之養親也,樂豫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寝食。
故梵網雲:孝順,至道之法。
孝經援神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
故愛敬之情,藹然可匊。
然皆訓乎男子,非教女子也。
今聖女始勸母以正信,中興供而感佛,終承福已生天,可謂能谕母于道,而救母于苦。
世出世間事備一身。
孝順之名,允乎遍法界而不磨,流沙劫而不泯也。
△ 【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 無間大獄,鐵城幽閉,窅窅冥冥,難期恩赦。
今因施福,力資己母生天;此際善緣,澤及同人得樂。
孝思至矣!福力廣矣!洵報母之标榜,誠資冥之樣子也。
△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 言畢合掌,敬慕之至。
孝之感人深矣,行因事竟。
△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
悟此事已,便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 尋,仍也、俄也,即史尋複其舊之尋。
俄爾仍如夢歸也。
夢是眠中現境,無明蓋也。
然眠夢之塗,因心而動;動由内識,境由外熏。
今因想母生界,故緻感佛現神。
然既悟夢感,而道心頓發,故即從本尊像前,便立四弘誓願:從今日始,盡未來際,應有造罪受苦之人,無論怨親,廣設方便之法,盡令解脫沉淪。
此是最初之弘願,為下正宗之弄引。
△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财首菩薩是。
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 财乃人所共寶,以無财則貧。
古雲:甚矣!貧之為病也。
但世寶凡俗所貴,招憂緻患;唯有法寶,終始獲安。
淨名雲:富有七财寶,教授以滋息。
七财者:一信、二戒、三多聞、四舍、五慧、(此五為寶)六慚、七愧(此二為守财人)。
然此七财,以信為首。
信故持戒,善由多聞,聞故能舍,舍則生慧。
故信為财首。
昔以無毒為名,固行十善之道;今彰财首之号,允登十信之階。
若準璎珞,六輪對位。
鐵輪對十信,銅輪對十住,銀輪對十行,金輪對十向,琉璃輪對十地,摩尼輪對等、妙。
合尊摩尼為首。
是則财首等覺之流欤!何以得知?準觀佛三昧經,昔過去有佛,号釋迦牟尼,滅度後,有王子名金幢。
憍慢邪見,不信佛法。
有比丘名定自在。
語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
王子即共入塔,見像相好。
白言:佛像端嚴如此,況佛真身。
比丘言:汝見像不禮,當合掌稱南無佛。
王子即合掌稱佛,還宮念像,後夜夢見,歡喜舍邪,歸依三寶。
由入塔稱佛善根,命終值九百萬億那由它佛,得甚深念佛三昧,諸佛現前,為其授記。
是已來,經百萬阿僧祇劫,不堕惡道。
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定。
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薩是。
佛既言獲得甚深首楞嚴定,非等覺而何耶? 昔婆羅門女,由廣行孝道,成地藏之身。
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于四海。
施之後世,而無朝夕。
放之東海而準,西南北方亦複如是。
以故上自帝王,下至民庶,貴賤雖殊,行孝一等。
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止,如藏為萬人之所受用。
故知地藏之名,全是孝順之目。
此由文殊問地藏因地,略舉梗[既/木]。
如此類例,胡能盡說也哉。
△
心也、母也、佛也,一而三,三而一者。
孰為吾心,孰為佛、母哉。
普賢觀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故日表聖女之悟,朗照如晝;夜表罪母之迷,暝闇如夜。
一總表心迷悟之本。
罪母信邪,無明覆心,合塵背覺也;聖女興供,正智入心,合覺背塵也。
心本是一,迷悟分岐也。
△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湧沸,多諸惡獸,盡複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
被諸惡獸争取食啖。
】 此明定中見冥界之相。
自到海邊,神從定出。
海水湧沸,惡獸飛馳,皆識心似境,循業而發。
此由衆生事識造罪,緻斯苦報。
楞伽雲: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
得非藏海鼓風起浪,今感業海湧如沸湯。
惡獸夜叉亦由業感,以生前縱貪嗔癡,具造殺盜淫妄,故至地獄,境界自現。
若達境心空,海亦自寂,心境俱寂,事無不照。
猶如大海無風,森羅煥然明白。
寶積經雲:一切法虛妄如夢,以唯念故。
故知若達唯心,諸境如幻化矣。
△ 【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
驅諸罪人,使近惡獸。
複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
】 夜叉名疾捷,即地獄鬼。
其頭如牛馬獅象虎豹豺狼,形形各異;或有二手,而至千手者。
或有一眼,而至千眼者。
頭足例之,口牙叉出向外,唇皮倒縮露根,錯利如刃,鋒铓似劍。
法苑雲:牛頭惡眼,獄卒兇牙是也。
驅罪近獸,令其食啖也。
搏,(伯各切,從甫。
與從專不同。
)手擊也;攫,(丘縛切,匡入聲。
又,厥縛切,義同。
)爪持也,撲取也。
莊子雲:左手攫之。
此言夜叉等不惟驅罪人近惡獸令啖,複以手擊爪持,令罪人頭足相就,為團縮之形;然于罪人,戲弄其身,或時令大,或時令小,或按蹙而短,或扯拽令長。
擲抛豎倒,頃刻萬類,可久視乎!此乃從心變起,無有真實。
如正法念經雲:閻羅罪人,非是衆生;罪人見之,謂是衆生。
手中執持焰然鐵鉗。
彼地獄人,惡業既盡,不複見于閻羅獄卒;如油炷盡,則無有燈,業盡亦爾,不複見于閻羅獄卒。
今衆生惡業未盡,自然無中妄見也。
△ 【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 以,因也。
因念佛之力,雖見衆形,自然無懼。
蓋知諸境由心,心由境現;心既本空,境亦何有?心境既亡,懼自何生?心地觀佛告文殊雲: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迹。
時有智者,以火燒林,諸大惡獸,無複遺餘。
心空見滅,亦複如是。
又摩诃衍寶嚴經雲: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
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囧錀轉生死,不知此法,亦複如是。
今聖女了一切法從意生形,因心現相。
知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随心生滅,既知如幻,亦奚畏懼乎。
△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毒,害也。
世有害人草,名荼莽。
(冶葛之屬)法之害人者,名三毒。
此鬼存心愍物,權現鬼身,心無毒害,彰此嘉名。
然前有攝毒,後有惡毒,毒名雖同,用意各别。
原其利人,無有異也。
禮雲:煦之妪之,春夏所以生長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
莫非天之教也。
稽首,以首至地,稽留少頃。
鬼王拜迎者,觀其形相非凡,威儀出類,諒非負罪而來,必是乘通而至。
故言善哉!菩薩,何緣來此?梵名娑度,此翻善哉。
乃歡喜王菩薩法門。
若行人日日于佛前稱念千遍,得心清淨,得一切如來稱贊,所有諸法皆得成就。
詳于施食诠次香乳記。
△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 先,聖女問是何處者,驚疑之詞。
以異乎平時之所見也。
次,鬼王答。
梵語柘迦羅,翻輪山。
舊雲鐵圍,圍即輪義。
準長阿含起世經等,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
山外别有八山,乃至其外鹹海,廣于無際。
海外有山,即是大鐵圍山。
依立世阿毗昙論雲:大鹹海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然,廣亦如是。
從閻浮提南際,取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
從鐵圍山水際,極西。
鐵圍山水際迳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周回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
第一重海,在其中也。
△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内,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
】 初,聖女問:我聞經中說,鐵圍山内有地獄,實耶?不耶?次,鬼王答:此真實非虛。
良由地獄本虛,人自實之耳。
如鐵城泥犁經,佛誡諸沙門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得好道者,得惡道者。
人于世間,身作惡,口言惡,心念惡。
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身死當入泥犁中。
豈非自實地獄乎。
△ 【聖女問曰:我今雲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
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 初,聖女驚疑,自念地獄者,拘罪人之狴牢也。
吾自揣于心,敬信三寶,一身無罪。
何緣我今亦到此地獄處耶?次,鬼王答:凡到此者,有二種人:一有威德神通者,或為救度,或為遊觀。
二或有惡業成熟,應受地獄,是故到此。
除是兩端,終無有能到此者。
△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湧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此述初到海邊,所見境界。
海水是總問,何緣是疑詞。
一、疑何緣此水湧沸。
二、疑何緣水中多諸罪人。
三、疑何緣海邊水内多諸惡獸。
準首楞嚴,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水之湧沸,由于慢習,發于相恃,馳流不息,故有騰逸奔波。
積波為水,亦由诳習,交欺緻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
諸事惡獸,由觸報招引惡果,故緻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等是也。
△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衆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
生時又無善因。
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 閻浮提者,長阿含經雲:須彌山南,有天下名閻浮提。
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
有大樹王,名閻浮提,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
起世經小異。
造惡衆生,即具造十惡者。
梵語鸠那羅,此雲惡人,亦不好人。
能滅諸根名死,故涅槃雲:死者,舍所受身。
有二種:一者,命盡死。
有三:一、命盡非是福盡,二、福盡非是命盡,三、福命俱盡。
二者,外緣死。
亦有三:一、非分自害死,二、橫為他死,三、俱死。
複有三種死:一、放逸死,二、破戒死,三、壞命根死。
四十九日等,準瑜伽論:人死中有身。
(中有即中陰身,若極善者,即生淨土及與天上,極惡即入地獄,皆不經中陰。
若善惡不定,即受中陰經冥司也。
)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死而複生;如是展轉生死,至七七日,決定得生。
若有生緣,即不定。
釋氏要覽雲:今人亡,每七日必營齋追福,謂之齋七。
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也。
今既經七七之後,畢竟無人繼續承嗣為作功德,令其滅惡生善,其誰救拔苦難?此言死者無人為追冥福,必緻堕苦。
次言死者生時自不修毫善,必緻堕苦。
以緻冥王考校善惡,據定本時所作之業,應堕地獄者,必至地獄矣。
那先比丘所問經雲:人所作,善惡随人,如形影随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
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複成。
今世作行,後世成之。
是也。
自然者略,無假借勉強之意。
閻王責罪人雲:罪自由汝,今當受之。
正法念雲:汝邪見愚癡,癡罥所縛人,今堕此地獄,在于大苦海。
故曰自然先渡此海。
△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
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複倍。
】 前言鐵圍西面第一重海,已含此二重也。
其苦倍倍增者,泥犁經雲:堿水泥犁,縱橫數千裡,水鹹如鹽熱沸踴躍。
水中有鳥,喙如鐵生,啄人肌,咬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度水去。
守泥犁鬼言:死惡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饑渴。
鬼即以鈎,鈎其上下龂,(音銀,齒根肉。
)口皆挓開;複以消銅灌入口中,唇舌咽腹皆燋盡,銅便下去。
其人不能複忍,還入沸堿水中。
其人平生于世間作惡甚故,求解不得解,随波上下,回澓沉沒,其苦倍增,可勝言哉。
△ 【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号業海,其處是也。
】 三業惡因,即身口意三之十惡業也。
由此因故招報獄海。
然招者自招,感者自感。
興起行經雲:先世自造此緣,要當受之,無可逃避處。
此對亦非父作,母作,王作,天作,亦非沙門婆羅門所作,本我自造,今自受之。
故佛教衆生有二要:一者,作是得是;二者,不作是,不得是。
三界五道,罪垢苦惱,不離于作;一切無橫,所作罪福,如影随形,如響應聲,不失如毛發者也。
故此三處,皆号業海。
聖女昔所耳聞,今身到其處也。
△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别。
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
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 初,聖女問,既言鐵圍山内,實有地獄;今何唯見業海,不審地獄又在何處?次,鬼王答曰:三海之内,即是大地獄。
豈舍此而别有耶!既由衆生從藏海鼓風,起三毒波浪,故感地獄,即在三海之内。
然考諸經論,地獄以三類攝盡。
一熱、二寒、三邊。
八熱獄在閻浮洲下,重累而住,受熱苦惱;八寒獄在鐵圍山底,仰向居止,受寒凍苦;邊獄有三:山間,水間,曠野。
受别業報,此應寒熱雜受。
今既言大獄十八,又言五百千百,何耶?蓋是約定處,如上所明。
約不定處,不妨邊正同舉,寒熱雜受。
不然,地獄正邊,何以别乎?三海等是總标,八寒八熱各有十六遊增。
略則各百三十六,廣則數有百千。
各各差别者,作業各有輕重。
重者遍曆,中者不遍,下者複減。
經劫亦有長短故也。
所謂下,别釋。
大者十八,有二釋:一準問地獄經雲:十八王者,即主領十八地獄。
是一迦延典泥犁,乃至十八觀身典洋銅,則獄名典主,局定十八之數。
若觀佛三昧海經雲: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小地獄中,各有十八寒冰地獄,黑暗、小熱乃至飲銅各有十八。
如是阿鼻大地獄中,有此十八地獄。
一一獄中,别有十八隔。
(統紀是鬲,郎的切,鼎屬)始從寒冰,乃至飲銅,總三百四十二隔地獄。
今謂彼經以阿鼻為最大,故以各有十八為小。
今雲大者具有十八,或不對阿毗,故各名大。
例如世間諸王,不對天子,各稱大王;若對至尊,則稱小王矣。
經出不同,不須強釋。
次有五百,亦是定數。
而觀佛三昧經乃雲:五百億劍林地獄、刺林、銅柱、鐵機、鐵網,各五百億。
則兩經之數迥别,亦不須強會也。
苦毒無量者,準泥犁經,佛言:欲知勤苦最不可忍者,獨有泥犁。
泥犁者,極苦不可具言。
如世逆賊,為長吏所捕,将至王前,被三百矛,甯毒痛不?比丘答曰:人被一瘡,舉身皆痛;何況被三百瘡。
佛言:泥犁中痛,與矛瘡痛,億億萬倍,尚不如泥犁痛。
地獄之中,獄鬼加痛,毒無不至也。
千百獄亦無量苦者,較五百獄,其苦稍減,比世間苦,萬分不及,苦有無量矣。
通問地獄有無竟。
△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四分律雲:一切諸世界,無有不老死,衆生是常法,生生皆歸死。
我母死雖未久,竟不知魂神今至何趣?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道經雲:魂者,氣之神;魄者,精之神。
陽神日魂,陰神月魄。
吾教指第八識。
法句經雲: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三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響應。
故知必随業而趣矣。
△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
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 行名進趣,業謂造作。
即三業構造善惡事也。
法句雲:随其所造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堕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
不審菩薩之母,于此三業,作何業耶?聖女答言:我母著于邪見,譏毀三寶。
成論雲:甯止不行,勿行邪道;身壞命終,堕于惡趣。
且又存心不恒,立性無定,偶爾聽勸而暫信,忽焉循邪而譏毀。
今死雖日淺,計必随堕業苦。
故吾急欲求知生處而未能也。
△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姓者,所以系統百世,使不别也。
氏者,所以别子孫之所由生也。
印士族姓四流:一刹帝利,王種也;二婆羅門,淨行也;三吠奢,(舊雲毗舍)商賈也;四戌陀羅(舊雲首陀),衆人也。
前二是貴,後二是賤。
今不審菩薩之母何姓何氏?為賤為貴?姓氏明而稽查易,故必問乎姓氏也。
△ 【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
父号屍羅善現,母号悅帝利。
】 父甫也,始生己也;母,[曰/月]也,含生己也。
既俱婆羅門種,自然執邪謗正。
西天外道,專執婆羅門種第一最尊。
如梵志頞波羅延問種尊經雲:本初起地上人時,皆是我曹婆羅門種。
我曹種最尊,初從口中出,世人從下出。
我種是第七梵天子孫。
佛反言天下一種,持我曹種與刹利、田家、工師種等。
我曹死皆生梵天,佛反持我曹與凡人等。
佛言:我經中以施行為本,施行善者,最為大種。
其天下尊貴者,皆施行善得,不以種得也。
屍羅是梵語,翻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故。
善現是華言,梵名須菩提。
悅帝利未詳。
其名号均好,存心各邪。
智論雲:邪見罪重,故雖持戒,身口業好,皆随邪見。
惡心如種,苦種皆作苦味。
邪見之人,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不如不執而行慧施。
何況内執邪見,外譏毀乎!然鬼王問母姓氏。
聖女先舉父者,以婦必随夫彰名也。
△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
】 合掌乃慶慰之儀。
返本處者,此非菩薩所應住也。
始則為母而來,今既知之,應即退還本所住處,不須憂憶而悲戀也。
△ 【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
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
】 鬼王答曰:我初不知何人,若悅帝利罪女,已脫苦生天三日矣。
下示生天之由。
雲承孝順之子,為設供修福于如來塔寺之故也。
善事父母曰孝,百行之先,良心最真切者。
吾身非從天降地生,故于親親,自不容已。
祖師雲: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順者,不逆也。
曾子雲:孝子之養親也,樂豫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寝食。
故梵網雲:孝順,至道之法。
孝經援神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
故愛敬之情,藹然可匊。
然皆訓乎男子,非教女子也。
今聖女始勸母以正信,中興供而感佛,終承福已生天,可謂能谕母于道,而救母于苦。
世出世間事備一身。
孝順之名,允乎遍法界而不磨,流沙劫而不泯也。
△ 【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 無間大獄,鐵城幽閉,窅窅冥冥,難期恩赦。
今因施福,力資己母生天;此際善緣,澤及同人得樂。
孝思至矣!福力廣矣!洵報母之标榜,誠資冥之樣子也。
△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
】 言畢合掌,敬慕之至。
孝之感人深矣,行因事竟。
△ 【婆羅門女尋如夢歸。
悟此事已,便于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 尋,仍也、俄也,即史尋複其舊之尋。
俄爾仍如夢歸也。
夢是眠中現境,無明蓋也。
然眠夢之塗,因心而動;動由内識,境由外熏。
今因想母生界,故緻感佛現神。
然既悟夢感,而道心頓發,故即從本尊像前,便立四弘誓願:從今日始,盡未來際,應有造罪受苦之人,無論怨親,廣設方便之法,盡令解脫沉淪。
此是最初之弘願,為下正宗之弄引。
△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财首菩薩是。
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 财乃人所共寶,以無财則貧。
古雲:甚矣!貧之為病也。
但世寶凡俗所貴,招憂緻患;唯有法寶,終始獲安。
淨名雲:富有七财寶,教授以滋息。
七财者:一信、二戒、三多聞、四舍、五慧、(此五為寶)六慚、七愧(此二為守财人)。
然此七财,以信為首。
信故持戒,善由多聞,聞故能舍,舍則生慧。
故信為财首。
昔以無毒為名,固行十善之道;今彰财首之号,允登十信之階。
若準璎珞,六輪對位。
鐵輪對十信,銅輪對十住,銀輪對十行,金輪對十向,琉璃輪對十地,摩尼輪對等、妙。
合尊摩尼為首。
是則财首等覺之流欤!何以得知?準觀佛三昧經,昔過去有佛,号釋迦牟尼,滅度後,有王子名金幢。
憍慢邪見,不信佛法。
有比丘名定自在。
語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
王子即共入塔,見像相好。
白言:佛像端嚴如此,況佛真身。
比丘言:汝見像不禮,當合掌稱南無佛。
王子即合掌稱佛,還宮念像,後夜夢見,歡喜舍邪,歸依三寶。
由入塔稱佛善根,命終值九百萬億那由它佛,得甚深念佛三昧,諸佛現前,為其授記。
是已來,經百萬阿僧祇劫,不堕惡道。
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定。
昔王子者,今财首菩薩是。
佛既言獲得甚深首楞嚴定,非等覺而何耶? 昔婆羅門女,由廣行孝道,成地藏之身。
是故孝行置之而塞乎天地,敷之而橫于四海。
施之後世,而無朝夕。
放之東海而準,西南北方亦複如是。
以故上自帝王,下至民庶,貴賤雖殊,行孝一等。
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止,如藏為萬人之所受用。
故知地藏之名,全是孝順之目。
此由文殊問地藏因地,略舉梗[既/木]。
如此類例,胡能盡說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