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顯得名遊化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所以侍奉,一因菩薩是要常随佛學的,雖說佛佛道同,但每尊佛的度生方便,畢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菩薩不得不事奉佛而随之學習。
二因菩薩是要助佛揚化的,雖千萬億佛出世,菩薩不得不事奉在佛的座前,聽候諸佛的遣使,以助諸佛的宣揚法化。
侍佛既然很多,積行當然亦勝,所以所發的願,亦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絕對不含有其他不純正的雜念在裡面,是為‘發大清淨願’。
吾人立願,如果純為個人謀求發展,那不但内心早就已不清淨,且由願力的推動,而表現于行為的,自亦不是純潔的。
菩薩立願的動機,向上看,所求唯有佛道,向下看,所求唯在度生,因而身語意三業的一切活動,或暫時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或永遠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所謂三業無過,名為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大願,亦唯有這樣的清淨大願,方能應身一切國土,普遍救度一切衆生。
通理法師說:“曆劫二句,顯自修行勝;言菩薩因地修行,所曆之劫,已至不可思議;所侍之佛,已至多千億數,其行可謂勝矣”。
那末,發大清淨願,當然是顯所發願勝。
“願大、行大、供佛多,源長流遠,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門示現的應化身,施大無畏,不可思議的妙力,猶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這是釋迦佛贊歎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妙力”。
因此,觀音菩薩的若行若願,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值得贊美的,因他不是自身要這樣做的,實是為了衆生才這樣做的,為了一心教化衆生令得解脫,以緻犧牲自己去證覺最高無上的佛果。
佛又進一步的對無盡意說:上面我雖為你說了觀音菩薩的自他行願,現‘我’還要‘為汝’要‘略’的說一說觀音菩薩的化他之行。
觀音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無時無刻不關懷我們衆生,因此,我們不論是‘聞名’以‘及見身’,乃至‘心念’菩薩,都會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不’緻于‘空過’的。
通理法師說:“聞名必稱,以口業為感;見身必禮,以身業為感;心念必觀,以意業為感。
三者皆能緻應,故不空過”。
有人以為口頭稱名,身體禮拜,心念思惟,是無意義的浪費時間,沒有一點實益的,這是絕大的錯誤,亦是沒有宗教信念的過失! ‘能滅諸有苦’者,這就是顯示聞名、見身、心念所得的殊勝利益。
諸有,簡單的說,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的三有;處中而言,是指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的九有;詳細分析,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不還。
統稱為有者,約其有因有果,因果不昧說的。
平常我們把有,當著存在的意思講,即三界内的每個有情生命體,雖沒有實在自我可得,但緣起和合的假相,的确是存在這個世間的,所以說名為有。
二十五有的不同生命體,從世間的觀點去看,當然是有苦樂懸殊差别的,如天上是極樂的,地獄是極苦的,人間是苦樂參半的;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三界二十五有的衆生,同在生死苦海中,沒有那個不受苦痛逼迫的。
苦以逼惱為義,通常說有八苦,現依智度論第十二,略說二種苦:一、内苦,是指身體上的四百四病苦,心理上的憂愁嫉妒等苦;二、外苦,是指惡賊虎狼等的加害之苦,風雨寒熱等的災難之苦。
不論内苦外苦來逼,隻要收攝三業,一心稱名、身禮、心念,就可得到菩薩感應,滅除二十五有的諸苦以及各項的厄難,而得身心的究竟解脫!
二因菩薩是要助佛揚化的,雖千萬億佛出世,菩薩不得不事奉在佛的座前,聽候諸佛的遣使,以助諸佛的宣揚法化。
侍佛既然很多,積行當然亦勝,所以所發的願,亦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絕對不含有其他不純正的雜念在裡面,是為‘發大清淨願’。
吾人立願,如果純為個人謀求發展,那不但内心早就已不清淨,且由願力的推動,而表現于行為的,自亦不是純潔的。
菩薩立願的動機,向上看,所求唯有佛道,向下看,所求唯在度生,因而身語意三業的一切活動,或暫時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或永遠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所謂三業無過,名為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大願,亦唯有這樣的清淨大願,方能應身一切國土,普遍救度一切衆生。
通理法師說:“曆劫二句,顯自修行勝;言菩薩因地修行,所曆之劫,已至不可思議;所侍之佛,已至多千億數,其行可謂勝矣”。
那末,發大清淨願,當然是顯所發願勝。
“願大、行大、供佛多,源長流遠,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門示現的應化身,施大無畏,不可思議的妙力,猶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這是釋迦佛贊歎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妙力”。
因此,觀音菩薩的若行若願,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值得贊美的,因他不是自身要這樣做的,實是為了衆生才這樣做的,為了一心教化衆生令得解脫,以緻犧牲自己去證覺最高無上的佛果。
佛又進一步的對無盡意說:上面我雖為你說了觀音菩薩的自他行願,現‘我’還要‘為汝’要‘略’的說一說觀音菩薩的化他之行。
觀音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無時無刻不關懷我們衆生,因此,我們不論是‘聞名’以‘及見身’,乃至‘心念’菩薩,都會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不’緻于‘空過’的。
通理法師說:“聞名必稱,以口業為感;見身必禮,以身業為感;心念必觀,以意業為感。
三者皆能緻應,故不空過”。
有人以為口頭稱名,身體禮拜,心念思惟,是無意義的浪費時間,沒有一點實益的,這是絕大的錯誤,亦是沒有宗教信念的過失! ‘能滅諸有苦’者,這就是顯示聞名、見身、心念所得的殊勝利益。
諸有,簡單的說,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的三有;處中而言,是指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的九有;詳細分析,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不還。
統稱為有者,約其有因有果,因果不昧說的。
平常我們把有,當著存在的意思講,即三界内的每個有情生命體,雖沒有實在自我可得,但緣起和合的假相,的确是存在這個世間的,所以說名為有。
二十五有的不同生命體,從世間的觀點去看,當然是有苦樂懸殊差别的,如天上是極樂的,地獄是極苦的,人間是苦樂參半的;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三界二十五有的衆生,同在生死苦海中,沒有那個不受苦痛逼迫的。
苦以逼惱為義,通常說有八苦,現依智度論第十二,略說二種苦:一、内苦,是指身體上的四百四病苦,心理上的憂愁嫉妒等苦;二、外苦,是指惡賊虎狼等的加害之苦,風雨寒熱等的災難之苦。
不論内苦外苦來逼,隻要收攝三業,一心稱名、身禮、心念,就可得到菩薩感應,滅除二十五有的諸苦以及各項的厄難,而得身心的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