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顯得名遊化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乙二合顯得名遊化 丙一顯得名所以 丁一總标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無盡意用偈向佛請問,‘具足妙相尊’的佛陀,也就以‘偈答’覆‘無盡意’說:‘汝’今‘聽’我來略說‘觀音’菩薩所修的‘行’門,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那樣簡單的,而實在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觀音所行的各種法門以及所得的各種功德,為什麼不說觀或說視而說為聽?這在前面解釋觀世音之所以得名觀世音,已經說過,由于菩薩的六根互用之故,現在不再重說。

     由于觀音在修不可思議的行門中,已經獲得不可思議的威德神通之力,所以能夠‘善’于普‘應諸方所’。

    這裡說的諸方所,是指的十方國土,意謂觀世音菩薩,本于三十三應身,應現于任何一個國土中,亦即在每個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觀音菩薩的示現,上面說的“無刹不現身”的這話,亦可作為“善應諸方所”的注腳。

    不但在空間中,無一世界不現,就是在時間中,亦無一時間不現。

     觀音能夠做到“無刹不現身”的這個程度,是由于他過去開始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其深似海這樣的弘誓,所以說‘弘誓深如海’。

    弘是廣大的意思,誓是制約的意思,就是本著自己所立的大願做去,不論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下,都不因遇到任何阻礙與挫折,放棄自己立願所要做的一切。

    法界次第下,有這樣幾句話:“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也”。

    一個立志發願的人,如不自制其心,非要這樣去做,難免會要退敗下來。

    唯有本百折不撓的精神,于發誓立願以後,一心專志的向前奮鬥,在未滿足志願以前,決不罷休。

     什麼才算弘誓?在佛法說,唯有度生的大誓願才是。

    但度生亦不是度一兩個衆生或少數衆生,而是普度一切衆生。

    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為真正的弘誓大願。

    觀音在凡夫位中初發心時,曾發十二大願,如說:“觀音大士,悉号圓通,十二大願誓弘深”,正好作此弘誓深如海的說明。

    所以一個真正菩薩行者,不但有他們所應共立的通願,亦有他們各自所立的别願,如觀音的十二大願,固然是别願,就是釋迦的五百大願,彌陀的四十八願,藥師的十二大願,都是約個别的誓願說的。

     發了菩提心,立了弘誓願的觀音大士,不是在一天兩天之間,就完成其廣大誓願的,而是經過不思議的塵劫,精進勇猛的實踐菩薩行,才到達現在一生補處的地位,所以說‘曆劫不思議’。

    劫在印度,叫做劫波,與刹那相對的。

    刹那,代表最短的時間;劫波,代表最長的時間,而這長時間,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時來計算它的。

    劫波,又譯大時,如智度論第十八說:“大時名劫”。

    向來分有小劫、中劫、大劫的三類。

    觀音自行化他所經曆的時間,不是一劫兩劫,三劫五劫,可為我人心思口議所能測度到的,而是經過塵點之劫,不是我人所能思議得到的。

     觀音菩薩經曆不可思議的塵沙之劫,廣修菩薩大行,其所經曆的時間當然是很長的,正因實踐菩薩行的時間極長,所以所奉事的佛也就多到百千萬億,如金剛經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此頌說‘侍多千億佛’。

    諸佛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