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重問得名所以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甲二偈頌合顯

    乙一重問得名所以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本品長行,在前已經講完;本品偈頌,現在繼續來講。長行,是以散文的體裁宣說的;偈頌,是以韻文的體裁宣說的。佛所說經,大都具有這兩種體裁的。如法華經的二十八品,隻有最後普賢菩薩勸發品沒有偈頌,其他各品是都有偈頌的。不過什公所譯的法華經,未将普門品的頌文譯出,後來有一位阇那笈多,将這偈頌譯出,其後諸師認為這是梵本所有的,于是就将此偈,補在什公所譯長行普門品之後,合成完整一品。所以現在流通的法華經之普門品,都有此偈頌,因而依此頌文,略為加以解釋。

    偈頌是對長行講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差别,但必要四句,方可為一偈。梵語叫做偈陀,中國譯為應頌,華梵兼舉,故稱偈頌。不過分而言之,亦有兩類差别:一是單獨結句以演法義的,在十二部經中稱做伽陀,譯為孤起頌,或名不重頌;二是對前散文所說經義而在重結伽陀句,在十二部經中稱做祇夜,譯為應頌,或名重頌。現在本品的偈頌,就屬重頌的一類。所以名為重頌,亦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後來法會的聽衆,亦得簡略的聽到前面散文所曾說過的;一是為了對前所說未甚了解的聽衆,亦能因此而得了解并易于記在心中。

    ‘爾時’,是指佛陀說完長行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就在這個時候,複‘以偈’頌‘問’于佛‘曰’:

    ‘世尊’,為佛的十種通号之一,受世出世間的一切凡聖之所共尊而得名的。獲得無上正覺的世尊,與普通凡夫是不同的,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所以說為‘妙相具’。具諸妙相,在提婆達多品,說為“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在藥王菩薩本事品,說為“容顔甚奇妙”。佛的具諸妙相,一般都是約應化身說,而提婆達多品說法身具相,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法身是不是具相,學者間有诤論的,現在不去深說,因為說來話多。至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屬煩瑣的名相,自不必一一的列出。主要的有:足下千輻輪相,胸前卍字相,眉間白毫相,頂上肉髻相等。相好不是偶然得來的,是由修諸福德所得的。所以有兩句話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而且每一相好,須要百福培成,不是簡單的事!吾人如要得到相好,隻要如法的實踐德行,就可如願以償,因為這是修成的,不是天生的。

    ‘我’無盡意‘今’再‘重問’佛陀:‘彼佛子’是以‘何因緣’,得‘名為觀世音’?頌中的彼及佛子,都是指的觀世音菩薩。佛子,本是信佛學佛者的通稱,如所說的四衆、七衆,都可稱為佛子,但這裡是專指觀音菩薩說的。不過嚴格說來,佛視衆生等同一子,是則法界一切衆生,都稱佛子亦不為過。但分别來說,亦有所謂嫡子、庶子之别。依大乘佛法說:二乘人為佛的庶子,是不能繼承如來家業的;菩薩乘是佛的嫡子,能紹隆佛種擔荷如來家業的。是以真正堪稱為佛陀嫡骨兒孫的,唯有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菩薩。觀音是位大菩薩,當有資格稱為佛子。要知佛陀出世,完全以弘法度生為家務事業,除了弘法度生,沒有别事是佛所要做的!我們現在既是佛子,就當如佛一樣的弘法度生,擔當如來所應擔當的事業,如為人子者繼承保持父母的事業一樣。做了佛弟子,不能做佛化事業,而隻是以應酬佛事為終身事業,不特對佛為不孝,亦辜負了自己做個佛子。特别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人類正需要佛法的救濟,為佛子者,更應積極負起弘揚佛法的工作,以免世界人類毀于氫氣彈的威力之下!因此,我望有心紹隆佛種,不令斷絕的真正佛子,應知本身責任的重大,一緻起來為佛法為人類為衆生,努力做佛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