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修供養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己三能修供養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與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況下,要供養的供養不到,當會感到異常失望!不過在此還須知道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此娑婆世界教化衆生,即單純的以教化衆生為目的,決不含有其他的絲毫副作用,當更不會指望别人供養自己。現在無盡意受釋尊的勸告發心供養,在未得佛陀勸告接受之前,觀世音菩薩自不可随便的接受。
釋尊深知觀音的用心,所以當‘爾’之‘時’,大聖‘佛’陀就來‘告’訴‘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愍’念‘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這些衆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惱的,因從來很少種諸善根,培諸福德,現無盡意代表衆生發心供養,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觀音菩薩不肯接受,豈非令衆生長夜于貧窮困苦中,永無培植福德善根的機會?為令衆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觀音接受供養。
‘即’在聞佛慈悲勸告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立刻懷著「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無盡意代表衆生所供養的‘璎珞’。
于此所應特别注意的:上面佛要觀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亦複要他愍念無盡意菩薩,現在觀世音表示接受璎珞,隻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未說愍念無盡意菩薩,這是什麼意思?佛比菩薩高一級,在佛的立場,固然可說愍念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與無盡意,都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薩的立場,觀世音說話,就要有分寸,不能說愍念無盡意菩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隻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
觀世音菩薩,為了聽從佛陀的勸告,為了愍念四衆及天龍等,将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接受過來,但觀世音菩薩并未将之據為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經文至此,可說已經講完,但其中還有深義,必須再略為說明:
觀音最初不接受供養,後經佛陀勸告接受此璎珞,是為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論說:不受,是顯示性空;而受,是顯示緣起。所以不受而受,乃是即性空而緣起的意思。觀音接受後,立刻轉伸供養,等于未受,是為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論說:受是顯示緣起,不受顯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緣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見在這文中,實包含了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的甚深義理。即緣起而性空,就是一般說的妙有真空,亦即心經說的色即是空;即性空而緣起,就是一般說的真空妙有,亦即心經說的空即是色。觀音菩薩契入畢竟空寂性中,不再執著一切諸法有實自性,所以即将璎珞分作二分,供養現在的釋迦佛與過去的多寶佛,自己仍是不受。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現在佛,應當要供養,是不用說的。可是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還得略為一談。釋迦,是種族名,義譯能仁;牟尼,是聖者德,義譯寂默。所謂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所有慈悲,謂具拔苦與樂的仁慈,而又有積極利他的才能,是為能仁之義。所謂寂默,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謂具廣大無邊的智慧,以之破除煩惱而獲自利,是為寂默之義。實行仁慈,是顯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靜默照,是顯佛陀的出世空寂。從這釋迦牟尼四字之義,我們可以看出佛是怎樣的自利利他并重,又怎樣的統一世出世間的兩面。
多寶佛是過去佛,怎麼會出現在法華會上的?其因緣也得略為說明一下:據法華經告訴我們:當釋尊在靈鹫山說法華經,說完正宗分,将要講流通分時,忽有一寶塔,從地下出現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寶佛的舍利,塔中并且發出很大的音聲,贊歎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法華經,都是真實不虛的。如該經見寶塔品說:“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接著又說:“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号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由于這種因緣,所以當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為實現其弘願,佛塔即從地湧現,為釋迦牟尼佛而作證明。
在當時法會中,有過去多寶佛,有現在釋迦佛,佛佛是道同的,觀音菩薩轉伸供養,不能單供養那一尊佛,所以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己三能修供養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與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況下,要供養的供養不到,當會感到異常失望!不過在此還須知道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此娑婆世界教化衆生,即單純的以教化衆生為目的,決不含有其他的絲毫副作用,當更不會指望别人供養自己。現在無盡意受釋尊的勸告發心供養,在未得佛陀勸告接受之前,觀世音菩薩自不可随便的接受。
釋尊深知觀音的用心,所以當‘爾’之‘時’,大聖‘佛’陀就來‘告’訴‘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愍’念‘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這些衆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惱的,因從來很少種諸善根,培諸福德,現無盡意代表衆生發心供養,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觀音菩薩不肯接受,豈非令衆生長夜于貧窮困苦中,永無培植福德善根的機會?為令衆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觀音接受供養。
‘即’在聞佛慈悲勸告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立刻懷著「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無盡意代表衆生所供養的‘璎珞’。
于此所應特别注意的:上面佛要觀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亦複要他愍念無盡意菩薩,現在觀世音表示接受璎珞,隻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未說愍念無盡意菩薩,這是什麼意思?佛比菩薩高一級,在佛的立場,固然可說愍念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與無盡意,都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薩的立場,觀世音說話,就要有分寸,不能說愍念無盡意菩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隻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
觀世音菩薩,為了聽從佛陀的勸告,為了愍念四衆及天龍等,将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接受過來,但觀世音菩薩并未将之據為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經文至此,可說已經講完,但其中還有深義,必須再略為說明:
觀音最初不接受供養,後經佛陀勸告接受此璎珞,是為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論說:不受,是顯示性空;而受,是顯示緣起。所以不受而受,乃是即性空而緣起的意思。觀音接受後,立刻轉伸供養,等于未受,是為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論說:受是顯示緣起,不受顯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緣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見在這文中,實包含了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的甚深義理。即緣起而性空,就是一般說的妙有真空,亦即心經說的色即是空;即性空而緣起,就是一般說的真空妙有,亦即心經說的空即是色。觀音菩薩契入畢竟空寂性中,不再執著一切諸法有實自性,所以即将璎珞分作二分,供養現在的釋迦佛與過去的多寶佛,自己仍是不受。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現在佛,應當要供養,是不用說的。可是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還得略為一談。釋迦,是種族名,義譯能仁;牟尼,是聖者德,義譯寂默。所謂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所有慈悲,謂具拔苦與樂的仁慈,而又有積極利他的才能,是為能仁之義。所謂寂默,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謂具廣大無邊的智慧,以之破除煩惱而獲自利,是為寂默之義。實行仁慈,是顯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靜默照,是顯佛陀的出世空寂。從這釋迦牟尼四字之義,我們可以看出佛是怎樣的自利利他并重,又怎樣的統一世出世間的兩面。
多寶佛是過去佛,怎麼會出現在法華會上的?其因緣也得略為說明一下:據法華經告訴我們:當釋尊在靈鹫山說法華經,說完正宗分,将要講流通分時,忽有一寶塔,從地下出現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寶佛的舍利,塔中并且發出很大的音聲,贊歎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法華經,都是真實不虛的。如該經見寶塔品說:“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接著又說:“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号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由于這種因緣,所以當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為實現其弘願,佛塔即從地湧現,為釋迦牟尼佛而作證明。
在當時法會中,有過去多寶佛,有現在釋迦佛,佛佛是道同的,觀音菩薩轉伸供養,不能單供養那一尊佛,所以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