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感供養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己二能感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養。
釋尊勸大衆應一心供養觀音,無盡意是位大菩薩,深知供養的重要,所以在聽佛勸供後,‘無盡意菩薩’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們一心供養觀音,‘我’們現‘今當’遵慈命,來‘供養觀世音菩薩’。
說後,‘即’刻‘解’下挂在‘頸’上的‘衆寶珠璎珞’,而這寶珠璎珞的‘價值’,大約值‘百千兩金’,即值十萬兩黃金,以示其異常貴重,現在把這貴重的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仁者,是菩薩與菩薩間的互相稱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
無盡意雖這樣的誠心供養,但當‘時觀世音菩薩’,卻‘不肯’接‘受’他的供養。
從文字上看,這段文的意思,是很淺顯的,但文中所含的義理,卻是很深的,不可等閑過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種裝飾品,挂在頸上的飾物叫璎,纏在身上的飾物叫珞。
璎珞的貴賤,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經濟環境以分别的。
如現在的人,喜以鮮花結成花串,挂在頸上以為裝飾,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頸上以為裝飾,均可名為璎珞。
現在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以衆寶珠所串成的,單說寶珠,是指摩尼寶珠而言,現說衆寶珠,是指一切珍珠寶貝,亦即上文說的七寶。
正因璎珞是衆寶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别貴重,價值百千兩金。
在這段文中,有句特别值得注意的話,就是“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因為無盡意所供養的寶珠璎珞,明明是财物,應該說為财施才對,為什麼說為受此法施?财施是有形的物質,法施是無形的真理,二者是絕對不同的。
現在我們要問:無盡意從頸項上解下來的寶珠璎珞,究竟是财物?抑或是什麼?佛經所說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寶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種種功德。
無盡意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已經積集了無邊的法寶功德,莊嚴自己所證得的清淨法身,所以這裡說的頸項,是代表所證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種種清淨功德所莊嚴的。
現在從頸項上解下寶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薩雖證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從法身中示現化身,來到世間度化衆生,現在以此無盡功德,一心供養觀音菩薩,所以名為法施而不名為财施。
無盡意聽佛介紹觀音菩薩成就種種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可說二大菩薩已得心心相印。
佛要無盡意一心供養,想到觀音已成就種種功德,根本不須要财物供養,所以就以自己所積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誠心誠意的去供養,這才是最上供養,才是真正供養。
或作這樣的
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養。
釋尊勸大衆應一心供養觀音,無盡意是位大菩薩,深知供養的重要,所以在聽佛勸供後,‘無盡意菩薩’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們一心供養觀音,‘我’們現‘今當’遵慈命,來‘供養觀世音菩薩’。
說後,‘即’刻‘解’下挂在‘頸’上的‘衆寶珠璎珞’,而這寶珠璎珞的‘價值’,大約值‘百千兩金’,即值十萬兩黃金,以示其異常貴重,現在把這貴重的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仁者,是菩薩與菩薩間的互相稱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
無盡意雖這樣的誠心供養,但當‘時觀世音菩薩’,卻‘不肯’接‘受’他的供養。
從文字上看,這段文的意思,是很淺顯的,但文中所含的義理,卻是很深的,不可等閑過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種裝飾品,挂在頸上的飾物叫璎,纏在身上的飾物叫珞。
璎珞的貴賤,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經濟環境以分别的。
如現在的人,喜以鮮花結成花串,挂在頸上以為裝飾,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頸上以為裝飾,均可名為璎珞。
現在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以衆寶珠所串成的,單說寶珠,是指摩尼寶珠而言,現說衆寶珠,是指一切珍珠寶貝,亦即上文說的七寶。
正因璎珞是衆寶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别貴重,價值百千兩金。
在這段文中,有句特别值得注意的話,就是“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因為無盡意所供養的寶珠璎珞,明明是财物,應該說為财施才對,為什麼說為受此法施?财施是有形的物質,法施是無形的真理,二者是絕對不同的。
現在我們要問:無盡意從頸項上解下來的寶珠璎珞,究竟是财物?抑或是什麼?佛經所說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寶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種種功德。
無盡意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已經積集了無邊的法寶功德,莊嚴自己所證得的清淨法身,所以這裡說的頸項,是代表所證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種種清淨功德所莊嚴的。
現在從頸項上解下寶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薩雖證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從法身中示現化身,來到世間度化衆生,現在以此無盡功德,一心供養觀音菩薩,所以名為法施而不名為财施。
無盡意聽佛介紹觀音菩薩成就種種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可說二大菩薩已得心心相印。
佛要無盡意一心供養,想到觀音已成就種種功德,根本不須要财物供養,所以就以自己所積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誠心誠意的去供養,這才是最上供養,才是真正供養。
或作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