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感供養
關燈
小
中
大
解說亦可,就是所供養的雖屬财物,但當正在供養之時,決不在這上面著相,了達所謂三輪體空,根本沒有實在能施的人,沒有實在接受布施的人,亦沒有中間所布施的财物,所以雖終日實行布施,而絲毫不居布施的功德,且認為我這樣做,是自己本分内的事,因而即财布施而轉為法布施。
吾人發心布施,财施即為财施,是因發心布施以後,牢牢記著布施這件事,不能做到三輪體空這個程度,所以不能即财施而為法施。
同時,還可作這樣的說,就是無盡意供養寶珠璎珞,不是為自己求功德的,而是為衆生求福德的,如為自己求功德的話,這功德就是屬于有漏功德,不能成為無漏的清淨功德。
因為是為衆生求福的,所以将此供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使諸衆生同樣得到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财布施而轉為法布施。
我們衆生不同,不論做了什麼功德,總認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與諸衆生共享其利,好像給了衆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财施而為法施。
衆生所以不能無相布施及回施衆生,因為以為這是實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薩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能不著相行施而又回施衆生。
無盡意是位大菩薩,通達财法二施等無差别,故即财施而為法施。
有以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觀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為每一菩薩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經中往往以某一功德,為某一菩薩所特有,如觀世音以悲為他的特德,無盡意以智為他的特德,現在無盡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獻給具大慈悲的觀音,因而使得觀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運用自如,所以稱為法施。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而觀世音卻不肯接受,這是什麼道理?就世俗說,珠寶是人人所愛的,沒有的時候,千方百計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會不肯接受?衆生所以不斷的在追求珠寶财物,是由貪欲的驅使;觀音菩薩早已遠離了貪欲,那裡還會随便接受别人的供養珍寶?是以不受。
就佛法說,觀世音固然具有無盡意的智慧,無盡意亦同樣具有觀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薩都是悲智具足的,還有什麼與及受可說?觀世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所以無盡意雖誠心誠意的供養,但觀世音卻很客氣的婉拒接受。
‘無盡意’菩薩見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養,于是‘複’又很誠懇的禀‘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我們的供養是很誠意的,請您‘愍’念‘我等’沒有種種功德莊嚴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養,使我們略為培植一點功德!從無盡意的再度請求,可知無盡意的發心供養,不是專門為自己的,而是為了一切衆生。
因無盡意見到衆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難,就是由于過去沒有培植福德,現在你觀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們供養,那衆生在未來世中,豈不苦難更多?因此請求接受供養,亦唯有如是為衆生發心供養,才是真心供養。
吾人發心布施,财施即為财施,是因發心布施以後,牢牢記著布施這件事,不能做到三輪體空這個程度,所以不能即财施而為法施。
同時,還可作這樣的說,就是無盡意供養寶珠璎珞,不是為自己求功德的,而是為衆生求福德的,如為自己求功德的話,這功德就是屬于有漏功德,不能成為無漏的清淨功德。
因為是為衆生求福的,所以将此供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使諸衆生同樣得到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财布施而轉為法布施。
我們衆生不同,不論做了什麼功德,總認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與諸衆生共享其利,好像給了衆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财施而為法施。
衆生所以不能無相布施及回施衆生,因為以為這是實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薩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能不著相行施而又回施衆生。
無盡意是位大菩薩,通達财法二施等無差别,故即财施而為法施。
有以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觀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為每一菩薩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經中往往以某一功德,為某一菩薩所特有,如觀世音以悲為他的特德,無盡意以智為他的特德,現在無盡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獻給具大慈悲的觀音,因而使得觀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運用自如,所以稱為法施。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而觀世音卻不肯接受,這是什麼道理?就世俗說,珠寶是人人所愛的,沒有的時候,千方百計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會不肯接受?衆生所以不斷的在追求珠寶财物,是由貪欲的驅使;觀音菩薩早已遠離了貪欲,那裡還會随便接受别人的供養珍寶?是以不受。
就佛法說,觀世音固然具有無盡意的智慧,無盡意亦同樣具有觀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薩都是悲智具足的,還有什麼與及受可說?觀世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所以無盡意雖誠心誠意的供養,但觀世音卻很客氣的婉拒接受。
‘無盡意’菩薩見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養,于是‘複’又很誠懇的禀‘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我們的供養是很誠意的,請您‘愍’念‘我等’沒有種種功德莊嚴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養,使我們略為培植一點功德!從無盡意的再度請求,可知無盡意的發心供養,不是專門為自己的,而是為了一切衆生。
因無盡意見到衆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難,就是由于過去沒有培植福德,現在你觀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們供養,那衆生在未來世中,豈不苦難更多?因此請求接受供養,亦唯有如是為衆生發心供養,才是真心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