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二童(童男童女)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己六能應二童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此明能應二童,就是童男童女。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所謂童男、童女,是指七八歲至十一二歲的男女孩子,但這裡應把範圍擴大來說,即不分年齡大小,隻要是還未結婚,或抱獨身主義的,都可包括在童男、童女中。童男、童女有一特點,就是天真純潔。如大人見到孩子們,動辄就說他們天真爛漫,活潑可愛,或說他們非常純潔,沒有一點虛僞。事實确也如此,因為他們還未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習慣的薰染,所以心地實是天真純潔的。成年人如常與孩子們接觸,即很容易的喚起自己的童心,那怕是久經滄桑,世故極深的人,如與孩子們混在一起,亦會引發其赤子之心。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一書中說:“佛教也贊美童年,不單贊他的真誠、純潔;特别注重他的慈和,内心有無限光明的憧憬,能不惜一切為真理而追求”。所以童男與童女,實在值得寶愛的!

    一個人在童男、童女的這個時期,由于它的本身還像一張白紙一樣,你要把他塑造成怎樣一個形态,就可成為怎樣一個形态,如在一張白紙上,要塗紅色就成紅色,要塗黑色就成黑色,所以在這時期,加以引導教化,是最容易亦最重要不過的。我國有句諺語說:“桑樹枝子從小屈”,如果桑樹長高長大了,就很難使它彎曲,唯有乘它枝小葉嫩時加以彎曲。此喻引導孩子,要在七八歲時開始,就對他們加以适當而有效的教導,方可使他們做個循規蹈矩的好兒童,他日長大了,亦可成為一良好的公民。若在童年就染上不良習慣,被不良分子誤導走入歧途,如台灣所說的太保太妹,香港所說的飛仔飛女,新加坡所說的阿飛等,不但他個人前途由此斷送,對社會安定亦起不良作用。如現在各地社會不良少年的到處滋事,使得負責社會治安的人員感到頭痛,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因此,對童男、童女的化導,不論從那方面說,都是異常重要的。佛教近來有“佛化兒童”之說,就是運用佛法教導兒童,使每個兒童的思想行為,都能合乎正軌。觀世音菩薩,見到世間有類衆生,‘應以童男童女身’,才能‘得’到‘度’脫的話,‘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開示他們要做一個人格完整而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