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五人
關燈
小
中
大
宣傳,能達到邊疆部落的成功為滿足,還要到遙遠的國家去宣傳佛教的教義。
曾派佛教使節到叙利亞、埃及、馬其頓等國家宣傳佛教,而最成功的宣傳,可說是錫蘭。
現在我們常聽到“世界佛教運動”這句口号,近代這句口号的喊出,不用說,太虛大師是第一人,但在古代印度,推進世界佛教運動的,不能不說阿育王是第一人。
因此二,若說阿育王是觀音菩薩的示現,是也未嘗不可的。
在阿育王之後,約在佛滅四百多年,又有一位迦膩色迦王出現,亦為佛教有力的護持者,對佛教的貢獻是很大的。
其他,如中國的唐太宗、隋炀帝、梁武帝、明太祖等國王,對中國佛法的普遍弘揚,也是盡過最大的努力的。
中國向稱隋唐是佛教的黃金時代,這一方面固然有很多大德高僧出現于世,努力佛法的弘揚;一方面亦得力于當時國王的護持和推動。
這些,亦都可以看作觀音的示現。
在應五人中,其次說應長者身。
長者,等于中國說的耆紳、士紳之類。
依佛經說,真正的長者,應具有十德,就是姓貴、位高、大富、威猛、年耆、智深、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于中,前五德屬于身體方面的,後五德屬于心理方面的。
簡單說:德望豐隆的,人格崇高的,德行美滿的,财産衆多的,知識廣博的,年齒已尊的,信義孚衆的,稱為長者。
為長者的,不論出現于社會的那一角落,都能受到廣大人群的尊重恭敬。
為長者的,不論做事或處理任何一個問題,都是極為公道正直的,諸如在鄉間地方,往往有些事情訴訟多年不得解決,可是一經長者出來說句公道話,立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大家心悅誠服的接受調解,可見長者的影響力之大。
若他能信仰佛法,則對他具有好感以及恭敬尊重他的人,自然也就随之奉行佛法。
觀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對世間的衆生,若有‘應以長者身’才能‘得度者’,‘即’為‘現長者身而為說法’,勸他做人應該正直、公平、敦厚、樸實。
一般人聽到長者這樣說,自然很樂意的接受,并且老實的照著去做。
所以,信佛法的長者,感化力也是很大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身為長者,不能以佛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亦不能以佛法去化導一般人民,其長者的資格,也就成為問題。
應五人中,第三是應居士身。
居士,通常是指在家學佛之士說的,男的學佛叫男居士,女的學佛叫女居士,好像隻限于學佛人的一種稱呼。
但在印度,不一定是學佛者的專稱,如四種姓中的第三吠舍,就有居士一流,是指從事農、工、商而富有的人。
不過,真正做個居士,也要具有四大美德:一、對于世間的功名官宦不去追求,換言之,不貪世間的榮華富貴,高尚其志而不願事奉王侯。
二、對于世間的種種欲樂享受,看得極為平淡,決不妄事追求,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且于内心蘊蓄有崇高德行。
三、雖不追求财富,而家具有财富,且不重視财富,能以自己的财富,施舍廣大的人群。
四、自己以道自娛,即于修道中自得其樂。
總之,“舉凡不貪名利,不慕富貴,澹泊自持,廉潔隐居,明哲保身,人格高尚,或受三歸,或持五戒,清淨自修,不為煩惱所纏,任勞任怨,以身作則,叫做居士”。
如我國古代在山林中修心養性之士,可稱居士。
這種人,道貌岸然,态度潇灑,逍遙自在。
若以出家人身份去和他談佛法,可能格格不入,若現同等的身分與之接近,久而得到他的信任,進一步就可引導他到佛法中來。
所以若有一類衆生,‘應以居士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菩薩現居士身的,在中國佛教中,可說是很多的,如古代的龐蘊居士,近代的楊仁山居士,對知識界文化界人士的感化,都曾發生過很大的影響,而有著很大的貢獻。
行菩薩道的人,不如聲聞者的呆闆,是可示現各種不同身分去化度衆生的。
所以修學佛法的在家二衆居士,亦可弘揚佛法度化衆生的,問題是在做居士的人,本身是不是依于佛法而行?是不是依佛的正法去行化?如果是的,在家
曾派佛教使節到叙利亞、埃及、馬其頓等國家宣傳佛教,而最成功的宣傳,可說是錫蘭。
現在我們常聽到“世界佛教運動”這句口号,近代這句口号的喊出,不用說,太虛大師是第一人,但在古代印度,推進世界佛教運動的,不能不說阿育王是第一人。
因此二,若說阿育王是觀音菩薩的示現,是也未嘗不可的。
在阿育王之後,約在佛滅四百多年,又有一位迦膩色迦王出現,亦為佛教有力的護持者,對佛教的貢獻是很大的。
其他,如中國的唐太宗、隋炀帝、梁武帝、明太祖等國王,對中國佛法的普遍弘揚,也是盡過最大的努力的。
中國向稱隋唐是佛教的黃金時代,這一方面固然有很多大德高僧出現于世,努力佛法的弘揚;一方面亦得力于當時國王的護持和推動。
這些,亦都可以看作觀音的示現。
在應五人中,其次說應長者身。
長者,等于中國說的耆紳、士紳之類。
依佛經說,真正的長者,應具有十德,就是姓貴、位高、大富、威猛、年耆、智深、行淨、禮備、上歎、下歸。
于中,前五德屬于身體方面的,後五德屬于心理方面的。
簡單說:德望豐隆的,人格崇高的,德行美滿的,财産衆多的,知識廣博的,年齒已尊的,信義孚衆的,稱為長者。
為長者的,不論出現于社會的那一角落,都能受到廣大人群的尊重恭敬。
為長者的,不論做事或處理任何一個問題,都是極為公道正直的,諸如在鄉間地方,往往有些事情訴訟多年不得解決,可是一經長者出來說句公道話,立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大家心悅誠服的接受調解,可見長者的影響力之大。
若他能信仰佛法,則對他具有好感以及恭敬尊重他的人,自然也就随之奉行佛法。
觀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對世間的衆生,若有‘應以長者身’才能‘得度者’,‘即’為‘現長者身而為說法’,勸他做人應該正直、公平、敦厚、樸實。
一般人聽到長者這樣說,自然很樂意的接受,并且老實的照著去做。
所以,信佛法的長者,感化力也是很大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身為長者,不能以佛法修養自己的身心,亦不能以佛法去化導一般人民,其長者的資格,也就成為問題。
應五人中,第三是應居士身。
居士,通常是指在家學佛之士說的,男的學佛叫男居士,女的學佛叫女居士,好像隻限于學佛人的一種稱呼。
但在印度,不一定是學佛者的專稱,如四種姓中的第三吠舍,就有居士一流,是指從事農、工、商而富有的人。
不過,真正做個居士,也要具有四大美德:一、對于世間的功名官宦不去追求,換言之,不貪世間的榮華富貴,高尚其志而不願事奉王侯。
二、對于世間的種種欲樂享受,看得極為平淡,決不妄事追求,真正做到清心寡欲,且于内心蘊蓄有崇高德行。
三、雖不追求财富,而家具有财富,且不重視财富,能以自己的财富,施舍廣大的人群。
四、自己以道自娛,即于修道中自得其樂。
總之,“舉凡不貪名利,不慕富貴,澹泊自持,廉潔隐居,明哲保身,人格高尚,或受三歸,或持五戒,清淨自修,不為煩惱所纏,任勞任怨,以身作則,叫做居士”。
如我國古代在山林中修心養性之士,可稱居士。
這種人,道貌岸然,态度潇灑,逍遙自在。
若以出家人身份去和他談佛法,可能格格不入,若現同等的身分與之接近,久而得到他的信任,進一步就可引導他到佛法中來。
所以若有一類衆生,‘應以居士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菩薩現居士身的,在中國佛教中,可說是很多的,如古代的龐蘊居士,近代的楊仁山居士,對知識界文化界人士的感化,都曾發生過很大的影響,而有著很大的貢獻。
行菩薩道的人,不如聲聞者的呆闆,是可示現各種不同身分去化度衆生的。
所以修學佛法的在家二衆居士,亦可弘揚佛法度化衆生的,問題是在做居士的人,本身是不是依于佛法而行?是不是依佛的正法去行化?如果是的,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