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五人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己三能應五人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此明能應五人,但這五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在國家負有領導責任或有相當地位的人,他們原來不一定是信佛的佛弟子,但菩薩示現為他們的身分後,可以逐漸轉化他們來信佛,而成為佛法有力的外護,使佛法在世間,更為廣大的流行,以影響更多的人來信佛,這是很重要的。
在應五人中,首先說應小王身。
王在君主時代,為一國的主人,是統領整個國家的,具有無上的權威。
在中國古代,諸位都知道,大國的國王稱為大王,小國的國王叫做小王,所以小王是對大王而言。
但在印度,除了一般國王,傳說尚有轉輪聖王,是能統一天下的,如鐵輪王能統一南贍部洲,銅輪王能統一二洲,銀輪王能統一三洲,金輪王能統一四大部洲。
即此統一天下的輪王稱為大王,一般小國的統治者叫做小王。
小國的國王,不是一個兩個,如古代的中國及印度,都是有很多小國的國王,這在佛經叫做粟散王,謂小王之多,如粟散在各地那樣的多。
國王,不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最高的統治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國家的總統,或元首、主席之類。
他們對國家的全體人民,負有保衛照顧的責任,即保障全民生命财産的安全。
所以一國治理得好與不好,在古代專猘時代,與集權的最高統治者,有著極大的關系。
如國王是暴君或昏君,必使全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中,遭受無窮盡的痛苦,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若國王是聖君或明君,處處愛護老百姓,時時關心老百姓,一切以老百姓的福利著想,不苛捐雜稅以擾民,不無辜殘殺以害民,百姓就可安居樂業,過著和平幸福生活。
所以,一個國王對國家人民的影響是很大的。
假定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能夠信仰佛法,以佛法的五戒十善,教化人民,指導人民,使得全國人民,都能信仰佛法,奉行佛法,則這國家一定是和平安定的。
發心行菩薩道的菩薩,所以要示現國王身,不是自己想做人民的統治者,而其目的是為度化人民。
若國土中有類衆生,‘應以小王身’去化度他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随順衆生的要求,‘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所說的法,當然不外五戒十善,使人民本此戒善,奉公守法,和樂相助,果能如此而行,不但得到佛法的受用和利益,并且能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人類衆生的心理,大都是向上看的,若一國最高統治者,果能信奉佛法,并以佛法化民,必然會得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亦即百姓自然而然的來信佛法,所以佛陀曾将護持佛法的重任,付托國王。
例如印度佛滅百年左右,有位統一全印的有名的阿育大王,就是佛法最有力的護持者。
在他未信佛前,是個非常殘暴的君主,經常随意将人親自動手殺害,緻使全國百姓非常震驚,并且給他起了一個惡名,叫做“暴惡的阿育王”,亦稱為黑阿育。
後來經一僧人的感化,即消滅了過去殘暴的惡心,奉行佛法,進而大築佛塔,供養佛陀舍利,以擴大對佛法的宣揚,并定佛教為國教,使印度成為佛教的國家。
阿育王自己,亦一變而為仁慈、和藹、愛護百姓的明君。
過去對待臣民的暴虐手段,不再出現,從前“暴惡的阿育王”,不再有人叫他,代之而稱呼他的,是“仁慈的阿育王”,亦即白阿育。
黑是代表兇惡殘暴,所以佛法說的惡業,亦名黑業;白是代表仁慈善良,所以佛法說的善業,亦名白業。
阿育王信佛以後,不特是第一位佛教的傳道帝皇,且是第一個認識到在治理國家時,宣傳是極重要的君主。
後來他對于王權,不當作是一種權力,而是看做建立和平、善意和慈悲的工具。
而且,阿育王并不以自己國内對佛法的
此明能應五人,但這五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在國家負有領導責任或有相當地位的人,他們原來不一定是信佛的佛弟子,但菩薩示現為他們的身分後,可以逐漸轉化他們來信佛,而成為佛法有力的外護,使佛法在世間,更為廣大的流行,以影響更多的人來信佛,這是很重要的。
在應五人中,首先說應小王身。
王在君主時代,為一國的主人,是統領整個國家的,具有無上的權威。
在中國古代,諸位都知道,大國的國王稱為大王,小國的國王叫做小王,所以小王是對大王而言。
但在印度,除了一般國王,傳說尚有轉輪聖王,是能統一天下的,如鐵輪王能統一南贍部洲,銅輪王能統一二洲,銀輪王能統一三洲,金輪王能統一四大部洲。
即此統一天下的輪王稱為大王,一般小國的統治者叫做小王。
小國的國王,不是一個兩個,如古代的中國及印度,都是有很多小國的國王,這在佛經叫做粟散王,謂小王之多,如粟散在各地那樣的多。
國王,不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最高的統治者,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國家的總統,或元首、主席之類。
他們對國家的全體人民,負有保衛照顧的責任,即保障全民生命财産的安全。
所以一國治理得好與不好,在古代專猘時代,與集權的最高統治者,有著極大的關系。
如國王是暴君或昏君,必使全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中,遭受無窮盡的痛苦,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若國王是聖君或明君,處處愛護老百姓,時時關心老百姓,一切以老百姓的福利著想,不苛捐雜稅以擾民,不無辜殘殺以害民,百姓就可安居樂業,過著和平幸福生活。
所以,一個國王對國家人民的影響是很大的。
假定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能夠信仰佛法,以佛法的五戒十善,教化人民,指導人民,使得全國人民,都能信仰佛法,奉行佛法,則這國家一定是和平安定的。
發心行菩薩道的菩薩,所以要示現國王身,不是自己想做人民的統治者,而其目的是為度化人民。
若國土中有類衆生,‘應以小王身’去化度他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随順衆生的要求,‘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所說的法,當然不外五戒十善,使人民本此戒善,奉公守法,和樂相助,果能如此而行,不但得到佛法的受用和利益,并且能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人類衆生的心理,大都是向上看的,若一國最高統治者,果能信奉佛法,并以佛法化民,必然會得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亦即百姓自然而然的來信佛法,所以佛陀曾将護持佛法的重任,付托國王。
例如印度佛滅百年左右,有位統一全印的有名的阿育大王,就是佛法最有力的護持者。
在他未信佛前,是個非常殘暴的君主,經常随意将人親自動手殺害,緻使全國百姓非常震驚,并且給他起了一個惡名,叫做“暴惡的阿育王”,亦稱為黑阿育。
後來經一僧人的感化,即消滅了過去殘暴的惡心,奉行佛法,進而大築佛塔,供養佛陀舍利,以擴大對佛法的宣揚,并定佛教為國教,使印度成為佛教的國家。
阿育王自己,亦一變而為仁慈、和藹、愛護百姓的明君。
過去對待臣民的暴虐手段,不再出現,從前“暴惡的阿育王”,不再有人叫他,代之而稱呼他的,是“仁慈的阿育王”,亦即白阿育。
黑是代表兇惡殘暴,所以佛法說的惡業,亦名黑業;白是代表仁慈善良,所以佛法說的善業,亦名白業。
阿育王信佛以後,不特是第一位佛教的傳道帝皇,且是第一個認識到在治理國家時,宣傳是極重要的君主。
後來他對于王權,不當作是一種權力,而是看做建立和平、善意和慈悲的工具。
而且,阿育王并不以自己國内對佛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