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六天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己二能應六天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将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将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此明能應六天,但這所謂六天,不是通常說的欲界六天,因此應化的六種天中,包括有欲界天及色界天。

    至無色界天,是沒有色法的,亦無身相示現,所以經文中沒有說無色界天。

    凡所示現的身相,必為物質與精神和合的生命體。

    無色界有情,既是純屬精神活動,所以不說無色界的身相示現。

     若諸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梵王’的‘身’相而‘得度者’,觀世昔菩薩大慈大悲,‘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梵王,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

    初禅,計有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的三天。

    梵衆天,是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梵輔天,是輔助大梵天王的臣佐。

    因有所統領的天人,當然就有輔助梵王統理天國的臣佐。

    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主,為印度婆羅門教所信奉的梵天,亦即現代基督教、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

     以婆羅門教的思想說:我們這個世界人類,乃至一切有情,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的。

    因此,婆羅門教把大梵天看成是人類宇宙的創造者。

    梵天本身是無始無終永恒不變的,是能支配及主宰人類一切的,所以梵天在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地位很高。

     但在佛法立場上看,梵天于宗教上,是屬于一神教所信奉的對象。

    其貪欲心極為薄弱,如欲界所有的物欲與淫欲,均已暫斷,嗔心更是不會生起,所以凡是一神教徒,都認為創造神是最仁愛的。

    但以佛法說,嗔恚心誠然不起,貪欲心确亦很淡,但憍傲與谄媚心理仍常作祟! 關于這,佛經中曾有這樣的說明:佛世時,佛弟子中有位馬勝比丘,一次曾去梵天王宮,正好遇到梵天為其臣民訓話,而且非常自傲的說:我是世間主宰者,是人類的創造者,是絕對究竟者,是最極安樂者,你們是我的子民,不能到達我這樣的地位。

    興高采烈的正講至此,忽見馬勝比丘站在面前,立刻停止不講下去,且将馬勝比丘引至無人之處,然後悄悄的向馬勝比丘說:剛才我對臣民說的話,請你别要認真,并請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揭穿我的戲言。

    由此可看出梵天的兩種煩惱:在臣民前所表現的是憍傲,在馬勝前所表現的是谄媚,所以仍有煩惱存在。

     生天,如生欲界天,隻行五戒十善即可,如生上二界天,還得加修禅定。

    但這還隻能做到初禅天的天臣和天民,如要做大梵天王的話,必須更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

    可見作大梵天王,亦不是簡單的事。

    做到大梵天王的地位,在婆羅門教中,固然至為偉大崇高,但佛法認為,不過是一天王而已,還不能超出三界,了脫生死。

     梵天雖自認為是宇宙人類的創造者,但卻無力挽救這個苦惱的現實世間,所以當佛出現世間成正覺後,最初原想不說法的,後因大梵天王的請求,佛才開始為人類說法。

    即此一點,可以證明真正能救世間的,唯有佛陀。

    如梵天有力量救世間,那又何必請佛說法?亦因如此,梵天歸依了佛陀,成為佛法中的護法者。

     如一般的寺廟佛殿中:大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文殊、普賢二大菩薩像;小乘佛教,在佛像旁,多塑迦葉、阿難二大尊者像;但有些地方卻例外的,在佛像旁,塑有大梵天王及帝釋天像。

    這因梵天與帝釋,是佛法有力護法的關系。

    觀音菩薩知道這類衆生,不是其他身分可以度脫得了的,所以就現大梵天王的身相,來為他們說離愛斷欲法,四無量心法,讓他們依法修行,進而獲得身心解脫。

    此天所以叫做梵天,是因無有愛欲而得清淨色相的原故。

     其次說應帝釋身。

    帝釋,是欲界的天人。

    欲界六天,分為兩類:一是地居天,一是空居天。

    地居天有二,就是四天王天與忉利天。

    帝釋,是忉利天主,居于須彌山頂。

    忉利天,亦稱三十三天,謂四方各有八天,共有三十二天,加當中的帝釋天,就成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在佛法中,亦有一段因緣:謂于過去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