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六天
關燈
小
中
大
以前,當迦葉佛的像法期間,有個窮女子出現于世,見到一尊迦葉佛的塑像,像上的金已剝落,覺得不很莊嚴,于是發心欲為佛像裝金,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結果隻好向人乞化,把一點點錢積聚起來買金,金買好了,又請三十二位工匠來鋪金。
匠人感于貧女乞讨錢财來為佛像裝金的虔誠,乃共發心義務來完成這一工作,由于這一福德善根因緣,他們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上,三十二個工匠做三十二天的天子,貧女為三十三天的天主。
帝釋是略稱,具足應雲釋提桓因,義譯為能天主,亦佛法中的護法神,與中國向來說的玉皇大帝相似,所以有人以玉皇大帝比喻帝釋天。
因帝釋是佛法的護法神,所以常來人間聽佛說法。
當其正聞法時,對佛所說世間無常的道理,尚能深自領悟,但一回到天上,即為天上的欲樂所迷,忘記了什麼叫做無常,當然也就不能如法修行。
關于這,佛經中亦有這樣一個說明:有次帝釋來人間聽法後,表示回到天宮,定要好好修行。
待帝釋回到天宮後,佛的神通第一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為了考驗帝釋是否真的修行,緊随帝釋天後,亦到忉利天宮,竟見帝釋天終日在享受五欲快樂,根本忘了修行的這回事。
目犍連尊者為了警覺帝釋天,特以神通力令天宮震動。
帝釋驚悸之餘,一眼看見目犍連,即很誠懇的說:尊者!你怎麼與我開這麼大的玩笑?使我的宮殿都震動起來!尊者開示他說:剛才你從佛處聞法回來,說要如法修行的,怎麼一回到天上,就忘得一幹二淨,隻知道享受欲樂呢?天宮震動,是警告你世間一切是無常的,欲樂不可貪著,亦是不可靠的,你為什麼這樣迷戀于欲樂呢? 若諸國土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帝釋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說什麼法?為說生滅無常的真理,令其覺悟世間無常,依法修行而得解脫。
自在天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三種天身。
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為欲界的最高一層天。
所謂他化自在,是即表示這天所有的種種娛樂,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自有其他天人變好各式各樣的五欲快樂,供其無礙自在的享受,所以稱為他化自在天,這是他福德所感的。
智論卷九說:“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
俱舍頌疏世間品卷一說:“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此欲界的自在天與色界的大自在天,以佛法說,都是違害正法的魔王天。
通常說的天魔,就是指此。
如佛弟子修行得法,魔王就會下來擾亂,使行者增添很多麻煩。
如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前,即曾遭遇魔王擾亂。
魔王擾亂,有軟硬不同的兩種辦法:軟的辦法,是以種種欲樂的引誘,如魔女的媚惑,王位的賜與,财利的奉贈等;硬的辦法,是以種種手段的威吓,如魔兵魔将用刀槍劍戟等對付。
但佛當時對這一切,根本不加理睬,亦不為其所動,真正做到儒家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工夫,所以佛能降魔而成正覺。
降魔,即是降伏這他化自在天的天魔。
魔王是擾亂修行人的,所以普通都說魔王不好,要遠離魔,不但不予合作,亦不與其往來。
但大乘佛法,對魔王亦要感化;魔王本處在黑暗中,要勸導他走向光明;魔王行為是要向下堕落的,即鼓勵他不斷向上;魔王動念大都趨向惡的方面,即要設法使他改惡向善。
所以世間若有衆生,‘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所說,不是魔王法,而是如來正法,使之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堕落走向升華,由罪惡走向純善,使之改邪歸正,終于得到解脫。
魔王與佛是敵對的,發現佛身去感化他,不特不接受感化,且可能更會與佛對立,發現菩薩身去感化他,他亦會感到你是争取他的眷屬的,同樣不會接受菩薩的教化。
在此情形下,隻好示現同樣的身分,首先與他打成一片,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以佛法加以勸導,令改邪歸正做好人,進而引之入佛法中來,唯有運用如此方便,才能度化自在天魔。
所以大乘佛法,不但不厭魔恨魔,而且對魔予以高度的同情和憐愍,以佛法轉化他,才是佛法精神。
若遇魔來,即立刻的離開,對之不加理會,那麼,世間的惡魔和惡人,不是永遠不能受化,不能改邪歸正了嗎?所以菩
匠人感于貧女乞讨錢财來為佛像裝金的虔誠,乃共發心義務來完成這一工作,由于這一福德善根因緣,他們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上,三十二個工匠做三十二天的天子,貧女為三十三天的天主。
帝釋是略稱,具足應雲釋提桓因,義譯為能天主,亦佛法中的護法神,與中國向來說的玉皇大帝相似,所以有人以玉皇大帝比喻帝釋天。
因帝釋是佛法的護法神,所以常來人間聽佛說法。
當其正聞法時,對佛所說世間無常的道理,尚能深自領悟,但一回到天上,即為天上的欲樂所迷,忘記了什麼叫做無常,當然也就不能如法修行。
關于這,佛經中亦有這樣一個說明:有次帝釋來人間聽法後,表示回到天宮,定要好好修行。
待帝釋回到天宮後,佛的神通第一大弟子目犍連尊者,為了考驗帝釋是否真的修行,緊随帝釋天後,亦到忉利天宮,竟見帝釋天終日在享受五欲快樂,根本忘了修行的這回事。
目犍連尊者為了警覺帝釋天,特以神通力令天宮震動。
帝釋驚悸之餘,一眼看見目犍連,即很誠懇的說:尊者!你怎麼與我開這麼大的玩笑?使我的宮殿都震動起來!尊者開示他說:剛才你從佛處聞法回來,說要如法修行的,怎麼一回到天上,就忘得一幹二淨,隻知道享受欲樂呢?天宮震動,是警告你世間一切是無常的,欲樂不可貪著,亦是不可靠的,你為什麼這樣迷戀于欲樂呢? 若諸國土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帝釋身’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說什麼法?為說生滅無常的真理,令其覺悟世間無常,依法修行而得解脫。
自在天身,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三種天身。
自在天,即他化自在天,為欲界的最高一層天。
所謂他化自在,是即表示這天所有的種種娛樂,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自有其他天人變好各式各樣的五欲快樂,供其無礙自在的享受,所以稱為他化自在天,這是他福德所感的。
智論卷九說:“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
俱舍頌疏世間品卷一說:“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
此欲界的自在天與色界的大自在天,以佛法說,都是違害正法的魔王天。
通常說的天魔,就是指此。
如佛弟子修行得法,魔王就會下來擾亂,使行者增添很多麻煩。
如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前,即曾遭遇魔王擾亂。
魔王擾亂,有軟硬不同的兩種辦法:軟的辦法,是以種種欲樂的引誘,如魔女的媚惑,王位的賜與,财利的奉贈等;硬的辦法,是以種種手段的威吓,如魔兵魔将用刀槍劍戟等對付。
但佛當時對這一切,根本不加理睬,亦不為其所動,真正做到儒家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工夫,所以佛能降魔而成正覺。
降魔,即是降伏這他化自在天的天魔。
魔王是擾亂修行人的,所以普通都說魔王不好,要遠離魔,不但不予合作,亦不與其往來。
但大乘佛法,對魔王亦要感化;魔王本處在黑暗中,要勸導他走向光明;魔王行為是要向下堕落的,即鼓勵他不斷向上;魔王動念大都趨向惡的方面,即要設法使他改惡向善。
所以世間若有衆生,‘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所說,不是魔王法,而是如來正法,使之由黑暗走向光明,由堕落走向升華,由罪惡走向純善,使之改邪歸正,終于得到解脫。
魔王與佛是敵對的,發現佛身去感化他,不特不接受感化,且可能更會與佛對立,發現菩薩身去感化他,他亦會感到你是争取他的眷屬的,同樣不會接受菩薩的教化。
在此情形下,隻好示現同樣的身分,首先與他打成一片,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再以佛法加以勸導,令改邪歸正做好人,進而引之入佛法中來,唯有運用如此方便,才能度化自在天魔。
所以大乘佛法,不但不厭魔恨魔,而且對魔予以高度的同情和憐愍,以佛法轉化他,才是佛法精神。
若遇魔來,即立刻的離開,對之不加理會,那麼,世間的惡魔和惡人,不是永遠不能受化,不能改邪歸正了嗎?所以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