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三聖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丙二如來備示感應
丁一廣顯應化諸國
戊一明應顯化
己一能應三聖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當機既然請問,佛陀自為解答,所以‘佛’又‘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你要知道觀音菩薩的遊化方便嗎?好,現在就來為你一一說明。
‘若有’這麼一個‘國土’的‘衆生’:國土,佛法說為依報;衆生,佛法說為正報。
依報為正報所依之處,如人類的生命是正報,人類所住的地球就是依報。
正報,是指正式感受苦樂果報的生命體。
不過真實說來,依正二報之間,有著相互密切的關系:正報,假定不依國土等的依報則無所住;依報,假定不依生命體的正報則無所顯。
生命體的正報,如果是有福的,依報中的出産,自然是豐富的;設若正報沒有福德,所感得的依報,也就異常惡劣,所享受的也就感到缺乏。
正報,佛法說有十法界的差别,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十法界的衆生,各有他的依報,所以依報國土,亦有種種差别,大體說來,不出四土:一、五乘共土,這是共世間的,有凡夫亦有聖人,天台将這說為凡聖同居土。
如這娑婆世界,雖是現實世間有漏衆生所居住的,但亦有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等的諸大菩薩遊化其間,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
二、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國土,天台将這說為方便有餘土。
如二乘聖人所居的世界,雖說是清淨莊嚴的,但所斷的煩惱和所了的生死,都還隻是一半,沒有得到究竟,還有殘餘的惑苦存在,隻不過是屬方便道而已,所以叫做方便有餘土。
三、大乘不共土,這是唯獨大乘所有的,不特不共于凡夫,亦複不共于二乘,天台稱為實報莊嚴土。
“為破無明的菩薩所居,以真實因,感真實果,以真實緣,感真實報,色心依正,非常莊嚴妙好。
因為菩薩是大道心衆生,發廣大心,度脫衆生,積功累德,種大福業,所以得自在無礙。
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謂一毛端能現寶王刹海,一微塵裡轉大囧琺錀,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
這皆菩薩因中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的所莊嚴,所以叫實報莊嚴土”。
四、佛果不共土,唯佛與佛所住的國土,不特不共于凡夫二乘,亦不共于發心的菩薩,天台稱為常寂光淨土。
“佛是無上衆生,因佛究竟生死,無過其上的,故曰無上。
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恒的大寂滅海,解脫德。
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般若德。
常,即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
所言寂光土,即是三德秘藏。
到此才是究竟的土,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隻是一道清淨法界藏心”,所以稱為常寂光淨土。
簡單的說,依報包括四土,正報含有十法界的衆生。
除了最高無上的佛,不需要示現救度,其他高低不等的衆生,都需要予以救度,但因衆生的根性,有各式各樣不同,菩薩就得示現不同的身分去适應他。
如有國土的衆生,示現菩薩身或聲聞身等都不能教化他,唯有‘應以佛身得度者’,才能接受你的感化,在這樣的情形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以度化之,使他聽到成佛的法門,就肯認真的用功修行,斷除所應斷的煩惱,而獲得身心的真正解脫。
在此,或者有人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稱觀音為菩薩,菩薩怎能示現佛身?這可從兩方面來解釋:上面曾經一再講過,現在的觀音菩薩是示現的,實際他于過去生中,老早就已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既然如此,現在示現佛身,不過示其本來面目而已,怎麼不能示現佛身?另一種說法,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就可分身作佛。
如初地菩薩,能分身百界作佛,二地菩薩,能分身千界作佛。
觀音是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其能示現種種不同佛身而為衆生說法,當然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衆生要求見到佛身才願受化,證明這個衆生是希望成佛的,要求成佛而不示現佛身為之說法,怎麼可以?大悲觀音知道衆生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就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的莊嚴佛身,為衆生宣說如何成佛的法門,指示衆生應修六度萬行而成無上正覺。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
前說示現佛身為衆生說法,若依四聖的次第,進而應說現菩薩身為衆生說法,但經文在說現佛身後,接著就說現辟支佛身及現聲聞身,沒有說到現菩薩身,這是什麼道理?當知現在觀音所現的就是菩薩身,菩薩的身分已明顯的表示出來,所以這裡不必再說“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的這段話。
若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辟支佛是印度話,翻譯到中國來,或者叫做緣覺,或者叫做獨覺,不過二者亦有其分别。
緣覺聖者,依于向來所說,是出在有佛時代,禀受佛陀的因緣言
當機既然請問,佛陀自為解答,所以‘佛’又‘告’訴‘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你要知道觀音菩薩的遊化方便嗎?好,現在就來為你一一說明。
‘若有’這麼一個‘國土’的‘衆生’:國土,佛法說為依報;衆生,佛法說為正報。
依報為正報所依之處,如人類的生命是正報,人類所住的地球就是依報。
正報,是指正式感受苦樂果報的生命體。
不過真實說來,依正二報之間,有著相互密切的關系:正報,假定不依國土等的依報則無所住;依報,假定不依生命體的正報則無所顯。
生命體的正報,如果是有福的,依報中的出産,自然是豐富的;設若正報沒有福德,所感得的依報,也就異常惡劣,所享受的也就感到缺乏。
正報,佛法說有十法界的差别,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十法界的衆生,各有他的依報,所以依報國土,亦有種種差别,大體說來,不出四土:一、五乘共土,這是共世間的,有凡夫亦有聖人,天台将這說為凡聖同居土。
如這娑婆世界,雖是現實世間有漏衆生所居住的,但亦有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等的諸大菩薩遊化其間,所以稱為凡聖同居土。
二、三乘共土,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說的國土,天台将這說為方便有餘土。
如二乘聖人所居的世界,雖說是清淨莊嚴的,但所斷的煩惱和所了的生死,都還隻是一半,沒有得到究竟,還有殘餘的惑苦存在,隻不過是屬方便道而已,所以叫做方便有餘土。
三、大乘不共土,這是唯獨大乘所有的,不特不共于凡夫,亦複不共于二乘,天台稱為實報莊嚴土。
“為破無明的菩薩所居,以真實因,感真實果,以真實緣,感真實報,色心依正,非常莊嚴妙好。
因為菩薩是大道心衆生,發廣大心,度脫衆生,積功累德,種大福業,所以得自在無礙。
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謂一毛端能現寶王刹海,一微塵裡轉大囧琺錀,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色心圓融,依正無礙。
這皆菩薩因中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的所莊嚴,所以叫實報莊嚴土”。
四、佛果不共土,唯佛與佛所住的國土,不特不共于凡夫二乘,亦不共于發心的菩薩,天台稱為常寂光淨土。
“佛是無上衆生,因佛究竟生死,無過其上的,故曰無上。
寂,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恒的大寂滅海,解脫德。
光,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般若德。
常,即寂光不二,亘古亘今的法身德。
所言寂光土,即是三德秘藏。
到此才是究竟的土,土即身,身即土,依正融通,身土不二,隻是一道清淨法界藏心”,所以稱為常寂光淨土。
簡單的說,依報包括四土,正報含有十法界的衆生。
除了最高無上的佛,不需要示現救度,其他高低不等的衆生,都需要予以救度,但因衆生的根性,有各式各樣不同,菩薩就得示現不同的身分去适應他。
如有國土的衆生,示現菩薩身或聲聞身等都不能教化他,唯有‘應以佛身得度者’,才能接受你的感化,在這樣的情形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以度化之,使他聽到成佛的法門,就肯認真的用功修行,斷除所應斷的煩惱,而獲得身心的真正解脫。
在此,或者有人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稱觀音為菩薩,菩薩怎能示現佛身?這可從兩方面來解釋:上面曾經一再講過,現在的觀音菩薩是示現的,實際他于過去生中,老早就已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既然如此,現在示現佛身,不過示其本來面目而已,怎麼不能示現佛身?另一種說法,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就可分身作佛。
如初地菩薩,能分身百界作佛,二地菩薩,能分身千界作佛。
觀音是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其能示現種種不同佛身而為衆生說法,當然是絕對不成問題的。
衆生要求見到佛身才願受化,證明這個衆生是希望成佛的,要求成佛而不示現佛身為之說法,怎麼可以?大悲觀音知道衆生有這樣的要求,所以就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滿具足的莊嚴佛身,為衆生宣說如何成佛的法門,指示衆生應修六度萬行而成無上正覺。
十法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
前說示現佛身為衆生說法,若依四聖的次第,進而應說現菩薩身為衆生說法,但經文在說現佛身後,接著就說現辟支佛身及現聲聞身,沒有說到現菩薩身,這是什麼道理?當知現在觀音所現的就是菩薩身,菩薩的身分已明顯的表示出來,所以這裡不必再說“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的這段話。
若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辟支佛是印度話,翻譯到中國來,或者叫做緣覺,或者叫做獨覺,不過二者亦有其分别。
緣覺聖者,依于向來所說,是出在有佛時代,禀受佛陀的因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