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三聖
關燈
小
中
大
教,而得開悟解脫。
如佛宣說十二因緣教法,這類衆生聽了,逆順觀察因緣,從生滅因緣中,悟不生滅的真空之理,所以叫做緣覺。
十二因緣,就是通常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
随順這個十二因緣,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流轉在生死苦海中;違逆這個十二因緣,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截斷生死而還滅涅槃。
緣起雖有十二支,實際隻有惑、業、苦的三者,在未解決生死之前,這三者,如環之無端,使我們不斷的起惑、造業、受苦,以緻輪轉無有已時,唯有緣覺才能突破緣起鈎鎖而得解脫。
獨覺,是出于無佛的時代,即如現在釋迦佛已入滅,彌勒佛還未下生到人間來,乃至釋迦佛的正法亦滅盡時,有獨覺根性的衆生出于人間,由于觀見春天的百花競放,秋天黃葉随風飛舞散落,因而有所覺悟。
以普通凡夫說,見春花開,觀秋葉落,不會有怎樣的感覺,假使有所感的話,亦不過是覺時序的變更而已!但獨覺聖者,從春花開,秋葉落中,覺悟到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無常演變中,沒有一法可以保持永久不變的。
俗說:“好花不常開”,即使開了,亦不能保持不凋謝。
于此仔細觀察,體悟無常真理,所以證得辟支佛果。
在這現實世間,既有這類衆生,觀音菩薩當然就隐蔽起菩薩的身分,為其示現辟支佛身,宣說十二因緣法,令其依緣起法修行,從緣起的生滅悟到緣起的不生滅,以證辟支佛果。
若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聲聞,大都是出于佛世的,就是聞佛說四谛法的言教音聲而開悟得解脫的,名為聲聞。
像這類根性的衆生,必須要以聲聞人的身分為之說法,才能接受你的教化。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也就随順衆生的要求,适應衆生的根性,現聲聞身為之說四聖谛法。
四聖谛,為佛法的根本論題,亦是佛法的總綱。
佛初在鹿野苑開始轉法錀,就是說四聖谛的真理。
第一苦聖谛,是指的苦果,即現實人生所受的種種苦痛。
人生是苦,這是世間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的,但确切體認苦之所以為苦的,無過于佛陀,佛因觀苦而出家,亦為衆生開示苦谛。
第二集聖谛,是指的苦因,即招感苦果的動力。
廣泛的說,是煩惱與業,切實的說,愛是苦的根本,即吾人在無限渴求的情況下,而造成種種的業因,以緻感受生命的苦果。
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間的一重因果。
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
第三滅聖谛,是指的樂果,亦即遠離生死而獲得的涅槃果。
第四道聖谛,是指的樂因,即能證得涅槃果的因素。
其所修道雖說很多,但主要的是八正道,依此八正道去行,一定可證涅槃果。
所以滅道二谛,是出世間一重因果。
道是出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
綜合四谛,實為世出世間兩重因果:世間因果是要斷除的,出世因果是要求證的。
菩薩為聲聞根性的衆生說四谛法,旨在令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聲聞聖果。
于中,知苦最為要緊,因要知苦才去斷集,知苦才會慕滅修道,是以苦為入道的初門。
過去有位專行頭陀的老僧,一次為了出外訪師,在行程中,感到非常的饑餓,乃到一個帶發修行的女居士家乞食。
這位女居士,信佛很虔誠,見有大德來到自己家裡,于歡喜供養之餘,特又恭敬禮拜的請求開示。
那知這位頭陀行者,修持固然精勤勇猛,但對佛法沒有認識,現在忽然要他開示,他有什麼佛法可說?在萬分緊迫之下,不知不覺的歎出一個苦字來。
老僧歎苦的原因,由于自己不知佛法,但在女居士聽到這個苦字,卻有異常的感覺,覺得在自己未修行前,小的時候有受父母管束的苦,結婚以後有受丈夫指責的苦,有了兒女又有家庭纏縛的苦,可說人生無不在痛苦中,從來沒有享受過人生的快樂,不覺悲從中來,竟然痛哭流涕!修頭陀行的老僧,看到她這樣悲傷,不知由于什麼原因,于是不别而行,飯也不要吃了。
但女居士在思苦,思惟到極點的時候,竟然情忘而入苦谛三昧,老僧走了也不知道。
過了數小時後,女居士起來說:你開示我們一個苦字,真使我們受用不盡。
所謂知苦,要像這樣的知苦,才可稱為苦谛。
一般世人,終日在苦中打滾,何曾真正知苦?就因未真知苦,所以就沒有辦法離苦,如真知苦,沒有不離苦的。
佛陀開示人生是苦,世間是苦,實是有所見而說的。
要解除人生痛苦,必須對這現實人生,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
依四聖谛去行,就可達到解脫目的。
聲聞與辟支佛,于佛法中,素被稱為二乘,或者叫做小乘。
但經中有時又這樣說:聲聞為小乘,辟支佛為中乘,菩薩為大乘。
這麼說來,又可看出聲聞與辟支佛,多少還有些差别,換句話說,辟支佛是勝于聲聞的,因為聲聞隻斷見思煩惱的正使,對于習氣沒有絲毫的侵除;辟支佛,不但斷除見思二惑的煩惱,且侵除見思二惑的少分習氣,雖還不如佛那樣的斷除一切習氣,但已勝過阿羅漢了,所以聲聞稱為小乘,辟支佛稱為中乘。
雖有這樣的分别,但都以己利為目的,對于利他的工作,沒有興趣積極的去推動,所以又統稱為二乘。
如佛宣說十二因緣教法,這類衆生聽了,逆順觀察因緣,從生滅因緣中,悟不生滅的真空之理,所以叫做緣覺。
十二因緣,就是通常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
随順這個十二因緣,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流轉在生死苦海中;違逆這個十二因緣,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截斷生死而還滅涅槃。
緣起雖有十二支,實際隻有惑、業、苦的三者,在未解決生死之前,這三者,如環之無端,使我們不斷的起惑、造業、受苦,以緻輪轉無有已時,唯有緣覺才能突破緣起鈎鎖而得解脫。
獨覺,是出于無佛的時代,即如現在釋迦佛已入滅,彌勒佛還未下生到人間來,乃至釋迦佛的正法亦滅盡時,有獨覺根性的衆生出于人間,由于觀見春天的百花競放,秋天黃葉随風飛舞散落,因而有所覺悟。
以普通凡夫說,見春花開,觀秋葉落,不會有怎樣的感覺,假使有所感的話,亦不過是覺時序的變更而已!但獨覺聖者,從春花開,秋葉落中,覺悟到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無常演變中,沒有一法可以保持永久不變的。
俗說:“好花不常開”,即使開了,亦不能保持不凋謝。
于此仔細觀察,體悟無常真理,所以證得辟支佛果。
在這現實世間,既有這類衆生,觀音菩薩當然就隐蔽起菩薩的身分,為其示現辟支佛身,宣說十二因緣法,令其依緣起法修行,從緣起的生滅悟到緣起的不生滅,以證辟支佛果。
若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聲聞,大都是出于佛世的,就是聞佛說四谛法的言教音聲而開悟得解脫的,名為聲聞。
像這類根性的衆生,必須要以聲聞人的身分為之說法,才能接受你的教化。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也就随順衆生的要求,适應衆生的根性,現聲聞身為之說四聖谛法。
四聖谛,為佛法的根本論題,亦是佛法的總綱。
佛初在鹿野苑開始轉法錀,就是說四聖谛的真理。
第一苦聖谛,是指的苦果,即現實人生所受的種種苦痛。
人生是苦,這是世間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的,但确切體認苦之所以為苦的,無過于佛陀,佛因觀苦而出家,亦為衆生開示苦谛。
第二集聖谛,是指的苦因,即招感苦果的動力。
廣泛的說,是煩惱與業,切實的說,愛是苦的根本,即吾人在無限渴求的情況下,而造成種種的業因,以緻感受生命的苦果。
所以苦集二谛,是世間的一重因果。
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果。
第三滅聖谛,是指的樂果,亦即遠離生死而獲得的涅槃果。
第四道聖谛,是指的樂因,即能證得涅槃果的因素。
其所修道雖說很多,但主要的是八正道,依此八正道去行,一定可證涅槃果。
所以滅道二谛,是出世間一重因果。
道是出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
綜合四谛,實為世出世間兩重因果:世間因果是要斷除的,出世因果是要求證的。
菩薩為聲聞根性的衆生說四谛法,旨在令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聲聞聖果。
于中,知苦最為要緊,因要知苦才去斷集,知苦才會慕滅修道,是以苦為入道的初門。
過去有位專行頭陀的老僧,一次為了出外訪師,在行程中,感到非常的饑餓,乃到一個帶發修行的女居士家乞食。
這位女居士,信佛很虔誠,見有大德來到自己家裡,于歡喜供養之餘,特又恭敬禮拜的請求開示。
那知這位頭陀行者,修持固然精勤勇猛,但對佛法沒有認識,現在忽然要他開示,他有什麼佛法可說?在萬分緊迫之下,不知不覺的歎出一個苦字來。
老僧歎苦的原因,由于自己不知佛法,但在女居士聽到這個苦字,卻有異常的感覺,覺得在自己未修行前,小的時候有受父母管束的苦,結婚以後有受丈夫指責的苦,有了兒女又有家庭纏縛的苦,可說人生無不在痛苦中,從來沒有享受過人生的快樂,不覺悲從中來,竟然痛哭流涕!修頭陀行的老僧,看到她這樣悲傷,不知由于什麼原因,于是不别而行,飯也不要吃了。
但女居士在思苦,思惟到極點的時候,竟然情忘而入苦谛三昧,老僧走了也不知道。
過了數小時後,女居士起來說:你開示我們一個苦字,真使我們受用不盡。
所謂知苦,要像這樣的知苦,才可稱為苦谛。
一般世人,終日在苦中打滾,何曾真正知苦?就因未真知苦,所以就沒有辦法離苦,如真知苦,沒有不離苦的。
佛陀開示人生是苦,世間是苦,實是有所見而說的。
要解除人生痛苦,必須對這現實人生,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
依四聖谛去行,就可達到解脫目的。
聲聞與辟支佛,于佛法中,素被稱為二乘,或者叫做小乘。
但經中有時又這樣說:聲聞為小乘,辟支佛為中乘,菩薩為大乘。
這麼說來,又可看出聲聞與辟支佛,多少還有些差别,換句話說,辟支佛是勝于聲聞的,因為聲聞隻斷見思煩惱的正使,對于習氣沒有絲毫的侵除;辟支佛,不但斷除見思二惑的煩惱,且侵除見思二惑的少分習氣,雖還不如佛那樣的斷除一切習氣,但已勝過阿羅漢了,所以聲聞稱為小乘,辟支佛稱為中乘。
雖有這樣的分别,但都以己利為目的,對于利他的工作,沒有興趣積極的去推動,所以又統稱為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