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多福
關燈
小
中
大
此,佛再問無盡意菩薩曰:你的意見怎樣——‘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簡單的說,就是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無盡意’菩薩老實的回答說:‘甚多!世尊’!此人所得的功德很多,不特無盡意菩薩會這樣的回答,就是不論問什麼人,亦會異口同聲的這樣回答:世尊!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實在太多了,不是我們所能說得出的。
‘佛’陀聽了無盡意回答後,接著又對無盡意‘言’:此人的功德,固然是很多,‘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乃至一時禮拜供養’,這人所得的功德,比較起來又怎樣?首先對照起來看一看:隻持觀世音菩薩一個名号,沒有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這麼多的名号,這是顯示持名少;唯念觀音菩薩一個聖号,沒有念恒河沙數的菩薩聖号,這是福田少;在時間方面,隻是一時的禮拜供養,沒有盡形壽的時間長,這是時間少;既是一時禮拜供養,所供養的四事,當然也就不會很多,這是供養少。
在如是一多一少的比較下,以世間一般人的眼光看,自以前者的功德大而後者的功德小,甚至可說不能相提并論的。
但佛不是這樣的看法,所以開示我人說:‘是二人’所得的‘福’德,‘正’是平‘等無’有差‘異’的,且彼此所得的福德,都‘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在此或者有人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舉例說:如一顆摩尼寶珠,其價值,勝過其他海寶千萬萬。
念觀世音菩薩,如摩尼寶珠;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如其他海寶,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
又如一兩黃金,其價值,勝過千斤稻草。
念觀世音菩薩,猶如黃金;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猶如稻草,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
再如經說:布施千萬惡人,不如布施一個善人;供養千凡夫僧,不如供養一羅漢;供養千羅漢,不如供養一菩薩。
為什麼如此?惡人是不及善人的,凡夫僧還沒有了脫生死,羅漢又是隻求自度而不度生的,所以功德有大小的不同。
世人大都有這樣的一個觀念,以為越念得多越好,殊不知念頭太多,相對的妄想亦多,在做工夫方面說,是不怎麼理想的。
不論做什麼,都貴于專一,決不可貪多。
但我們常看到或聽到很多學佛的人:時而想念這樣的經,時而又要念那樣的經,時而喜歡拜忏,時而對于念咒又發生興趣,真是忙得不可開交。
這樣做,功德不能說沒有,但有時弄得心亂不定,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的,或誦念普門品,或持觀音聖号,較為獲益得多。
況且一心無二用,當下即普遍法界,六十二億恒河沙的菩薩名字,亦無不在内的,是以專念最為妥善。
當知所謂多少,原來是相對的,亦即是比較的。
在諸法實相中,一切是絕對的,完全是平等的,根本沒有多少的差别,所以華嚴經中,常常說為一即多、多即一的圓融之理。
本此,我們亦可說,念一觀世音菩薩,亦即等于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而這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亦可說即是一觀音菩薩的化身。
既然這樣,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與禮拜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其功德的完全相等,當然沒有一點值得我們驚異的,更沒有一點可值得我們加以懷疑的!是以我望每個佛弟子,如果發心受持觀音菩薩的名号,就專心一意的受持下去,絕對不可三心兩意!如果三心兩意,這也念念,那也念念,結果,不但得不到觀音菩薩的救濟,亦得不到其他菩薩的救濟,真可說是兩頭皆失! 己二結顯多福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結顯受持觀音菩薩名号所得的福德。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世間任何一個衆生,如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号’,那他必然就可‘得’到像上所說‘如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之利’,絕對不會空過的。
從本品開始直到這裡為止,所謂“問答得名所以”的一段文,已經講完。
我們從這問答中,不但知道觀世音之所以名為觀世音,而且知道觀音菩薩對衆生的種種救苦救難以及滿足衆生所求的實際情形,所以應信奉菩薩。
‘佛’陀聽了無盡意回答後,接著又對無盡意‘言’:此人的功德,固然是很多,‘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乃至一時禮拜供養’,這人所得的功德,比較起來又怎樣?首先對照起來看一看:隻持觀世音菩薩一個名号,沒有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這麼多的名号,這是顯示持名少;唯念觀音菩薩一個聖号,沒有念恒河沙數的菩薩聖号,這是福田少;在時間方面,隻是一時的禮拜供養,沒有盡形壽的時間長,這是時間少;既是一時禮拜供養,所供養的四事,當然也就不會很多,這是供養少。
在如是一多一少的比較下,以世間一般人的眼光看,自以前者的功德大而後者的功德小,甚至可說不能相提并論的。
但佛不是這樣的看法,所以開示我人說:‘是二人’所得的‘福’德,‘正’是平‘等無’有差‘異’的,且彼此所得的福德,都‘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在此或者有人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舉例說:如一顆摩尼寶珠,其價值,勝過其他海寶千萬萬。
念觀世音菩薩,如摩尼寶珠;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如其他海寶,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
又如一兩黃金,其價值,勝過千斤稻草。
念觀世音菩薩,猶如黃金;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猶如稻草,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
再如經說:布施千萬惡人,不如布施一個善人;供養千凡夫僧,不如供養一羅漢;供養千羅漢,不如供養一菩薩。
為什麼如此?惡人是不及善人的,凡夫僧還沒有了脫生死,羅漢又是隻求自度而不度生的,所以功德有大小的不同。
世人大都有這樣的一個觀念,以為越念得多越好,殊不知念頭太多,相對的妄想亦多,在做工夫方面說,是不怎麼理想的。
不論做什麼,都貴于專一,決不可貪多。
但我們常看到或聽到很多學佛的人:時而想念這樣的經,時而又要念那樣的經,時而喜歡拜忏,時而對于念咒又發生興趣,真是忙得不可開交。
這樣做,功德不能說沒有,但有時弄得心亂不定,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的,或誦念普門品,或持觀音聖号,較為獲益得多。
況且一心無二用,當下即普遍法界,六十二億恒河沙的菩薩名字,亦無不在内的,是以專念最為妥善。
當知所謂多少,原來是相對的,亦即是比較的。
在諸法實相中,一切是絕對的,完全是平等的,根本沒有多少的差别,所以華嚴經中,常常說為一即多、多即一的圓融之理。
本此,我們亦可說,念一觀世音菩薩,亦即等于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而這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亦可說即是一觀音菩薩的化身。
既然這樣,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與禮拜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其功德的完全相等,當然沒有一點值得我們驚異的,更沒有一點可值得我們加以懷疑的!是以我望每個佛弟子,如果發心受持觀音菩薩的名号,就專心一意的受持下去,絕對不可三心兩意!如果三心兩意,這也念念,那也念念,結果,不但得不到觀音菩薩的救濟,亦得不到其他菩薩的救濟,真可說是兩頭皆失! 己二結顯多福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結顯受持觀音菩薩名号所得的福德。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世間任何一個衆生,如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号’,那他必然就可‘得’到像上所說‘如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之利’,絕對不會空過的。
從本品開始直到這裡為止,所謂“問答得名所以”的一段文,已經講完。
我們從這問答中,不但知道觀世音之所以名為觀世音,而且知道觀音菩薩對衆生的種種救苦救難以及滿足衆生所求的實際情形,所以應信奉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