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多福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戊四能得多福 己一勸持較量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以下是能得多福的文。

    首先勸持菩薩的名号以及較量功德的多少。

    佛說世間‘若有衆生’,發心‘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其所應得的‘福’德,決定‘不’會‘唐捐’的。

    唐是空過,捐即棄舍,不唐捐,是即顯示不會徒勞無益的。

    因此,我人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别以為對自己沒有好處,其實,恭敬有恭敬的福德,禮拜有禮拜的福德,絕對不會空過,白白花費時間的。

    有人以為自己天天禮拜觀世音,稱念觀世音,但總沒有得到菩薩的感應,于是以為念拜觀世音沒有用,既沒有産生智慧,亦沒有增長慈悲,更沒有得到禅定。

    殊不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所以佛在此特别告訴我們:若果真正稱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絕對不會空過。

    既然如此,‘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受是領受,這是重在信力的支持;持是憶持,這是重在念力的記憶。

    領受于心,執持不忘,名為受持。

    所以受持菩薩的名号,是每個人所應牢牢遵守著的。

     現在舉高僧傳中一大德得到感應為證:當我國晉朝的時候,在中山地方,有位僧人帛法橋,年少的時候,就喜歡誦經,但是不知什麼原因,聲音總是有點阻塞而不暢達。

    法橋感到自己的業障深重,乃堅定的實行絕食,并懇切的至誠忏悔,且于七日七夜之中,虔誠敬向觀世音菩薩禮拜祈求,希望得到菩薩的加被,讓自己的誦經聲音,暢達而無阻隔。

    其他法師看他不眠不食的苦修,覺得對于身體不利,乃勸他不必這樣自苦其身,可是他仍然照樣去行,一點不改自己的初意。

    真是所謂人有誠心,佛菩薩即有感應,所以到第七日的這天,喉内忽然覺得輕松起來,知道這是菩薩的感應,于是用水漱口,等到再念經時,聲達三裡之外。

    遠近的人聽了,都感到很奇怪,人畜都來聽他誦經聲音。

    一直到九十歲,聲音都不改變。

    證知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是有靈感的,是不會枉費工夫的。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以上是勸持,現在正較德。

    吾人平日持念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功德?而所得的功德是大是小,沒有别的辦法可知,唯有從比較中得知。

    即受持其他菩薩名号所得功德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所得功德,兩者互相比較一下,立刻就可知其大小。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果‘有’這麼一個‘人’,發心‘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字’。

    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綿延數千裡,寬四十裡,而水極淺。

    恒河中沙,是很幼細的,佛經中形容多數,每以恒河沙為喻。

    如以手抓一把沙,其沙已多至不可勝數,一條河中所有的沙,更是難以形容其多。

    一粒沙比喻‘菩薩名,一恒河沙所代表的菩薩,當然是很多的。

    但這裡所說,不是一二恒河的沙,乃是六十二億恒河的沙,如是恒河的沙所代表的菩薩,可說菩薩是無量無邊之多了。

    衆生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号,不用說,持名是很多的,福田亦是很多的。

    不但受持稱念名号而已,‘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此之所謂四事供養。

    佛在世時,信徒供養,不出這四事。

    有病,就供養醫藥,平常則供養飲食、衣服、卧具。

    因為這些,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佛菩薩以及羅漢聖者亦不例外。

    可是這樣供養,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而是盡形壽的如是供養。

    如二十歲開始發心供養,活到八十歲才死,就得供養六十年。

    總之,盡自己的有生之年,都這樣的作四事供養。

    從上說來:受持如是多的名号,是受持多,為第一大功德;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是福田多,為第二大功德;四事供養,為供養多,是第三大功德;盡形壽發心供養,為時間多,是第四大功德。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