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應二求(求子)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戊三能應二求 己一正明應求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救七難,離三毒,都已講過;現在講應二求,即适應衆生的兩種要求,而予以相當的滿足。

    所謂二求,就是求男求女。

    “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是為應二求。

    世間衆生,沒有不希望生男育女的,因為要傳宗接代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家絕子絕孫,在世俗立場說,那是很悲慘的。

    但以佛法來說,兒女是個累贅,特别對于修行,由于兒女情長,很不易于上路。

    再說兒女之來,不外兩類:一是來還債的,如孝順父母,愛護家庭的子女;一是來讨債的,如忤逆不孝,消耗财産的子女。

    所以真正修行,不一定要兒女,但為适應世間衆生的所求,慈悲的佛菩薩,也能滿足衆生的願求。

    是以在所示現的觀音中,有送子觀音等。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者:就一般世俗家庭說,夫婦都同樣希望有兒女的,為什麼此中單說女人求男求女?當知女人求兒女的心,較之丈夫要來得真切,所以文中特别指出求兒女的是女人。

    婦人求兒女比丈夫心切,大概有三個原因:一、做公婆的所以娶媳,大都是為抱孫心切。

    如媳婦婚後久無子女,不免使公婆失望,甚至對媳婦生起憎嫌,所以女人希望早生兒女,以博取公婆的歡心。

    二、做丈夫的所以娶妻,是為家族香煙不斷,因而終日辛苦忙碌,無非是為家庭兒女。

    假定妻子久不生育,不特會失去丈夫的憐愛,甚至促成丈夫另娶新人,是以求子之心特别殷切。

    三、女子結婚以後,如果沒有兒女,不但公婆憎嫌,丈夫生厭,就是親戚朋友之間,亦會對你生起譏笑,所以女人求子之心,确較男人來得真切。

     世間若有這麼一個女人,果真希望要求得一男孩,那有什麼辦法?經中告訴我們,隻要‘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禮拜,就是至誠懇切的五體投地,如現在一般禮佛的那樣。

    供養,就是以香花等的各種物品供養。

    在菩薩方面說,對于吾人本是無所求的,還談什麼供養?但為了求福或求子,不得不表示我們一點心意。

    不過佛法所說的供養,不一定是财物,如能身體恭敬禮拜,口頭稱念名号,心中觀想聖容,如是三業供養,是最上的供養。

    能夠這樣,觀音菩薩就會送你一個福慧具足的男兒。

    生而為人,福德與智慧,是同等重要的。

    有福無慧,如生在富貴人家的白癡,雖有一切好的享受,但是什麼不懂,如是無慧之福,隻可說為癡福。

    有慧無福,如生在貧窮人家的秀才,雖有滿腹經綸文章,但生活很困厄,如是無福之慧,隻可說為狂慧。

    這都是不理想的。

    所以要求得男,必須要得福慧雙全的男兒,不要得癡福狂慧的男兒,是為求子得子的真義。

    現在舉一實例如下: 中國過去有位在家學佛的居士,名叫譚憲卿,其家很富有,而且有妻妾,但到五十歲時,妻妾均未生子。

    惟其财産甚多,竟然引起幾個堂侄,為了争做繼子,想得他的财産,已不斷的在争論。

    譚憲卿得到這個消息,感到異常慨歎,覺得我人還在,已在争奪财産。

    譚是笃信觀音菩薩的人,想到觀音的大慈大悲,于是發心取五千元,修設大悲忏壇,虔禮大悲忏四十九天。

    不久,其妾果然懷孕,到時生下一個眉清目秀,聰敏伶俐的白淨男孩。

    其妻見到禮念觀音果有感應,也發心捐出一千元建白衣閣,供奉觀音大士,專誠禮拜供養,後來亦生一福德智慧男兒。

    從此,譚家人丁甚旺,證知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能令你出生漂亮男孩的,惟願諸位深信不疑! 不特求男可以得男,若有女人‘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謂即在這世間,假使有一女人,祈求觀世音菩薩,希望生一女孩,菩薩亦能滿其所願。

    端正有相四字,在此異常重要,因為一個女子生在世間,其身相的端正莊嚴,比男衆尤為重視,絕對不能有所缺陷。

    俗說“五官端正”,佛法說“六根具足”,都是指身相端嚴說的。

    人生于世,不論男女,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相貌醜陋難看的,總希望自己生得端莊有相的。

    所謂端正有相,是表示做個女子,要品行端正,尤要行為莊重。

    假定相貌端嚴而行為苟且,這是絕對不理想的。

    如果一個女子,相貌端莊,行為不苟,不但父母對之生歡喜心,就是别人見了亦生歡喜。

    從現實世間上,可以明顯看出:一個三兩歲的女孩,如果長得好看,人家就會喜歡逗她玩,假定又醜又髒,就不會有人喜歡她。

    所以端正有相,是為女子不可缺少的條件。

     端正有相,以佛法說是果,有果必定有因,不會無因而有果的。

    這女子為什麼會生得端正有相?因她‘宿植德本’的關系。

    宿,是指過去。

    謂在過去生中,做人認真,德行高超,品格清邁,而又在社會上做了種種利益人群的功德善根的事,才能感得端正有相的果報。

    具有這樣的果報,當然就得‘衆人愛敬’。

    愛敬兩字,在這裡也是很重要的。

    一個女子生在世間,能得人人之所敬愛,實在是最理想的,亦必是賢慧莊淑的。

    老實說,一個女子,如專被人愛而不受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