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離三毒

關燈
演培法師講述

戊二能離三毒 己一正明離毒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以上所講的七難,雖可講為内在的煩惱,但從表面上看,畢竟是屬于外境的。

    現在所講的三毒,才是真正屬于内心的,亦即衆生心中的主要煩惱。

    衆生所有的煩惱,從數目字上去說,可謂無量無邊,如塵若沙之多。

    而且煩惱的形狀,亦極深細不易了知。

    不過從粗淺而易了解來說,要不外于三毒煩惱,且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因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由此而産生的。

    修學佛法的人,如能遠離三毒,其他煩惱也就随之解除。

    由此可以想見,欲想斷除煩惱,主要是離三毒的根本煩惱。

    所以本品特别提出三毒來說,并且明确告訴我們,如何始能真正遠離三毒。

     三毒:就是貪、嗔、癡的三種煩惱。

    此三煩惱為什麼都稱為毒?因這三者在身心活動中,常常毒害修行的人,使行人不能如法的進修。

    如人為毒蛇或毒龍所噬,則将有生命死亡的危險,不能再繼續的生存下去;三毒亦複是這樣的。

    它能毒害衆生的法身慧命,使法身不得增長,慧命無法開展,因此說名為毒。

    自毒毒他,的确是深可厭患。

    涅槃經師子吼品說:“毒中之毒,不過三毒”。

    所以世間的毒素,是不值得我人可怕的。

    毒中之毒的三毒,才是真正令人可畏的。

    所以修學佛法的人,主要是要斷除三毒。

    請看觀音經說:“淨于三毒根,成佛道無疑”。

    佛法行者,果将三毒根子鏟除,不但證聲聞緣覺果以及做菩薩不成問題,就是完成最高佛果亦沒有疑問。

    是以斷除三毒煩惱,乃為我人唯一課題。

    三毒如樹根,根拔去了,枝葉自然幹枯,因其根本功能已經失去。

    所以修行斷煩惱,要從根本下手。

    正因如此,本經隻講重要的根本煩惱。

     三毒煩惱的名稱,經中有時以貪、嗔、癡的單數來說,有時以貪欲、嗔恚、愚癡的複數來說,本經亦是以複數說的。

    關于複數的解釋,古德曾這樣的分别:“自愛為欲,愛他為淫”:人以及一切衆生,沒有不愛自己的。

    愛著自己的生命自體,欲求自己的生命生存,是名為欲。

    在這現實世間,男女之間的相愛,彼此的恩愛淫行,是名為淫。

    “自忿為恚,忿他為嗔”:如人自己發自己的脾氣,自己忽然罵起自己來,是名為恚。

    如人發别人的脾氣,總以為别人是不對的,對于他人的讨厭憎惡,是名為嗔。

    “自惑為愚,惑他為癡”:自己迷自己,明明不是這樣的,而自以為是這樣,是名為愚。

    用不正當的方法迷惑他人,使他人如堕迷宮之中,是名為癡。

    雖可從自他兩方,解說三毒的複數,而實是衆生内在的根本煩惱。

     對治三毒煩惱,各有不同法門:如多貪衆生修不淨觀,多嗔衆生修慈悲觀,多癡衆生修因緣觀。

    不論大乘小乘,都是這樣的。

    可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雖是對治三毒的最上法門,但在一般衆生是不易修的。

    修得不如法,不特不能斷惑,反而增長煩惱。

    佛陀大慈大悲,特開方便法門,說貪欲、嗔恚、愚癡重的衆生,如不能修不淨觀等,隻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亦可遠離三毒的。

     在此,或有人發生這樣的懷疑:依于正常的說法,斷煩惱須要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斷煩惱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現說稱菩薩名,就能離貪嗔癡?于此應注意者,是經中的“常念”二字。

    常念就是正念,依此可以體達煩惱的性自本空,安住煩惱際中,就是住實際中。

    實際理體,無能無所,念性清淨。

    像這樣的正念,不是智慧是什麼?離開了這個,又從那兒去求智慧?這個智慧不離煩惱,還有什麼能離煩惱?設若别用智慧來斷煩惱,那就有能斷的智慧與所斷的煩惱之對立。

    這麼一來,不特煩惱不能斷除,智慧亦将成為煩惱,那裡還可名為斷惑的智慧?是以應知正念當下就是智慧,所以若能常念觀世音菩薩聖号,就可以正念除去三毒。

    這是佛為衆生所特别開示的易行道。

     在這世間,‘若有’一類‘衆生’,淫欲心非常重,特别‘多于淫欲’。

    雖說這是衆生所愛好的,但它所産生的後患是無窮的。

    是以世間的賢聖或出世的大聖,對這都特别重視,而從多方面告誠我人,使我人對此多所警惕!如魏文帝的遏欲文說:“首惡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

    又如世間所常說的“萬惡淫為首”,更可看出它的過失。

    佛經對于色欲的呵斥,更是不遺餘力。

    如說色欲的害人,甚于猛獸橫流,可以想見它的罪惡深重! 淫欲,是男女雙方的事,不是單方面的事。

    所以對于色欲的呵斥,應對男女同樣的斥責,但古代印度是重男輕女的,加以佛陀說法的對象,以男性為主體,于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