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者無盡意菩薩舉名請問

關燈
力牽引你到天堂就到天堂,業力牽引你下地獄就下地獄,自己絲毫做不得主。

    衆生所以業海茫茫的無所依歸,根本原因在沉溺于無底的愛河中,滔滔不絕的随波逐浪,所以苦海無邊。

    衆生這樣不息在惑業苦中循環,于是菩薩心裡就想:如是受苦衆生,假定我不發心去救度教化,又讓誰去做這工作?于是就發無盡的悲願,要度無盡的衆生,是故号為無盡意。

     無盡意及諸大衆,為要了解觀音菩薩的功德,看看沒有别人起來請問,于是自己就從座位起來,代表大衆請問佛陀。

    即從座起這句,從字面看來,本很簡單的,但如天台以觀心解釋,那就具有深意。

    所謂座,不是普通座,乃是法空座,亦即法華說的“諸法空為座”。

    以法空為座,不但不可執著諸法,即諸法空亦不可著。

    假定執著于空,不能真正了解其空。

    無盡意即從座起,是示他不染著空,所以說諸法空為座。

    雖不染空,但非什麼沒有,這從菩薩自法空座起而問法,可以得到證明。

    假定真的什麼沒有,何必還要起來問法?何必還要講經說法?因為空而不空,所以仍從法空座起,請佛開示。

    這樣,即從座起這句,實含不著空有,超脫空有,正式證得實相妙法的深義在。

     ‘偏袒右肩’,是出家佛子起身問法所用的一定儀式。

    佛在世時,比丘所著袈裟,與現在南傳僧人所著的一樣。

    佛教規矩,比丘平時不禮佛不說法,左右兩肩都包裹而不袒露在外的。

    到見佛禮佛時,為了表示恭敬,特将右肩袒露出來。

    無盡意菩薩将要問法,為了對佛的尊重,所以先把身上的袈裟放下,袒露出自己的右肩。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本于觀心的解釋,亦有其深刻意義。

    修學佛法的人,到了相當程度,具有兩種智慧:一是證悟諸法空性真理的真實智,不能用語言将它表達出來,所以如左肩的覆藏不使外露。

    一是從真實智開發出來的,可以觀察世俗一切,可以為諸衆生說法,可以指示一條修行道路的方便智,或名權巧智,所以如右肩袒露出來,可使人清楚的看見。

    方便智如右肩,真實智如左肩。

    一覆藏,一袒露,剛好代表權實二智。

    無盡意是位大菩薩,覆藏左肩,表示他具有悟證諸法實相的真實智;袒露右肩,表示他能運用權巧的方便智。

    方便智是化俗的,真實智是契真的。

    二智并用,是即顯示即真而俗,即俗而真,達到真俗交融的最高境界。

     ‘合掌向佛’,是将兩手合攏來面向佛陀,為印度對在上的以及普通人互相見面的一種禮節。

    若以觀心解釋:兩手有十個指頭,分開是各自獨立的,代表前說的十法界。

    現将十指并攏合掌當胸,是示十法界在我人一念心中,并不是離一念心而有。

    ‘而作是言’,謂無盡意表現應有禮節後,就說了下面話,請佛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迹。

     上面幾句,實即顯示身口意三業的活動:即從座起是身業;而作是言是口業;合掌向佛是意業。

    這時專心一意,表面好像身業,實際屬于意業。

    每人都有三業的活動,問題是看向那方面活動,才是正當合理的活動。

    衆生的三業,大體是向惡的方面活動,縱然有時是善,亦屬于有漏的。

    無盡意的三業活動,不論是到十方世界見佛聞法,不論是為衆生随類現化說法,都是清淨無染,純善無漏的。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是無盡意正式提出的問題。

    這問題,普通初學佛者,亦很可能提出。

    如初信佛的人,要他發心多念觀音聖号,他們往往會說:要我念聖号當然很好,但怎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無盡意是補處大士,不久就要成佛,那會不懂觀音菩薩的聖号?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代表沒有了解觀音菩薩功德的人,特别是為末法時代衆生問的。

    如我們現在了解觀音菩薩的偉大及悲心深廣,就是由無盡意菩薩當時請問而來。

     世尊為佛的德号之一。

    意謂大聖佛陀,是世出世間之所共尊的,所以稱為世尊。

    為請大囧琺,先稱一聲世尊。

    觀音菩薩大名,我們常常聽到,但這位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以什麼因緣,叫做觀世音菩薩?現在法會大衆,對這還有不知道的,敬請佛陀為衆略為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