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史實的簡介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經題與品題,都已約略的講過,現在繼續再将譯者的史實,簡單的予以介紹一下:
本經譯者,是鸠摩羅什三藏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位最出色的翻譯家。什公是龜茲國人,其父名叫鸠摩羅炎。本是中印度人,因遊至龜茲國,國王仰慕他的道高學博,特将自己的妹妹給他為妻,後來生下鸠摩羅什法師。法師年幼時,不特聰慧超過一般常兒,就是風度亦複少年老成,所以其名譯為童壽。
什公到七歲時,因母親的出家,亦即發心出家。由于母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後受到很多人的供養,感到不勝其煩,有妨所修道業,于是帶著什公到罽賓去求法。在罽賓有一天,其母至某寺禮佛,什公亦随進去,見大殿上,有一鐵缽,為了好玩,就将鐵缽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後來動個念頭,鐵缽這樣大,我人這麼小,怎麼能頂得住?因為動了這個妄想,于是立感壓力重大。由斯悟到一切随心所轉,沒有分别心,就沒有輕重觀念,有了分别心,輕重觀念随之而生。
在罽賓住了兩三年,母又帶什公回本國。經過一高山,山上有一羅漢聖者,見到什公是法器,對他母親說:“你要好好保護這個小沙彌,到了三十五歲,如仍不破如來禁戒,可度無量無邊衆生”。
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公在罽賓所學的,當然是小乘法。後來經過沙勒國,國王的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習佛法,專究大乘佛法。一天在寺内讀般若經,老是在念空不可得,什公聽了覺得很怪,我在罽賓學的,五蘊是有,十二處是有,十八界是有。現在這位法師,怎麼在念五蘊是空,十二處是空,十八界是空……一切皆空,這是什麼道理?于是就過去問他為什麼說空不可得?因而雙方展開了大小乘的論戰,結果,什公失敗了,就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大乘。不久,對于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為弘揚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學者。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就是從那學習小乘的業師,亦為什公轉化過來信奉大乘。
什公母親,後又從龜茲到印度去,臨走時對什公說:“我現在要離開你了,有幾句話須對你說一下。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對震旦衆生是有大利益的,但能傳過去的,唯你有這力量。可是對人有益,對你卻不大利。為了你自己,我不贊成你去,為化導人群,我又不能讓你不去,所以不知怎樣是好”?
什公聽了母親的話,毫不遲疑的回答說:“大士舍己為人,隻要是對衆生有益的,自己那怕遭受镬湯爐炭之苦,乃至犧牲一己生命,亦在所不惜”!
什公母親聽他說後,很安心的離開什公。而什公舍己為人的精神,從這幾句話中,可算表露無遺!大乘佛法的行者,應該是有這種精神的!
什公是于姚秦弘始三年來中國的。秦為五胡亂華時代十六國中的一國,标明姚秦,簡别不是秦始皇的秦,亦不是前秦荷堅的秦,而是後秦姚興當朝的秦。什公來中國的經過是:當時前秦荷堅,聽到什公令名,對之非常傾慕,特派呂光大将軍,遠去龜茲迎接來華。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涼州,忽聽荷堅戰死,後秦姚苌僭号關中。呂光于是就在涼州宣告獨立,國号曰涼。但因什公足智多謀,恐為姚苌所用,就供養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其後姚興襲位,由于深信佛法,仰慕什公德學,派兵西伐呂隆(呂光的後代),乃将什公強迎關中,禮為國師。供養在逍遙園中,讓公專心一意翻譯經典,什公所譯總有三四百卷。
什公譯經的最大特點,是文筆流暢,意思完善。如法華經、彌陀經、維摩經等,文字都很優美,為一般人所樂讀誦。奉诏譯的诏,是皇帝的诏書,意即什公譯的這部經,是奉姚興王的诏命而譯。
中國譯經史上,有四大翻譯家,而什公和奘公,尤為翻譯界的翹楚。中國佛法的豐富完備,不能不歸功這兩位大譯師。中國佛教,如前無什公,後無奘公,不會有這樣光彩,這是敢以斷言的!
什公譯的佛典,自信沒有錯誤,所以寂後火化,其舌完好不壞。因此,我們對于什公譯的經典,應如法奉行,深信不疑。三藏法師者,是說什公一面以三藏教法,化度衆生為他人師;一面深究三藏,自奉大囧琺為自己所師,所以稱為三藏法師。
經題與品題,都已約略的講過,現在繼續再将譯者的史實,簡單的予以介紹一下:
本經譯者,是鸠摩羅什三藏法師。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位最出色的翻譯家。什公是龜茲國人,其父名叫鸠摩羅炎。本是中印度人,因遊至龜茲國,國王仰慕他的道高學博,特将自己的妹妹給他為妻,後來生下鸠摩羅什法師。法師年幼時,不特聰慧超過一般常兒,就是風度亦複少年老成,所以其名譯為童壽。
什公到七歲時,因母親的出家,亦即發心出家。由于母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後受到很多人的供養,感到不勝其煩,有妨所修道業,于是帶著什公到罽賓去求法。在罽賓有一天,其母至某寺禮佛,什公亦随進去,見大殿上,有一鐵缽,為了好玩,就将鐵缽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後來動個念頭,鐵缽這樣大,我人這麼小,怎麼能頂得住?因為動了這個妄想,于是立感壓力重大。由斯悟到一切随心所轉,沒有分别心,就沒有輕重觀念,有了分别心,輕重觀念随之而生。
在罽賓住了兩三年,母又帶什公回本國。經過一高山,山上有一羅漢聖者,見到什公是法器,對他母親說:“你要好好保護這個小沙彌,到了三十五歲,如仍不破如來禁戒,可度無量無邊衆生”。
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公在罽賓所學的,當然是小乘法。後來經過沙勒國,國王的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習佛法,專究大乘佛法。一天在寺内讀般若經,老是在念空不可得,什公聽了覺得很怪,我在罽賓學的,五蘊是有,十二處是有,十八界是有。現在這位法師,怎麼在念五蘊是空,十二處是空,十八界是空……一切皆空,這是什麼道理?于是就過去問他為什麼說空不可得?因而雙方展開了大小乘的論戰,結果,什公失敗了,就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大乘。不久,對于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為弘揚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學者。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就是從那學習小乘的業師,亦為什公轉化過來信奉大乘。
什公母親,後又從龜茲到印度去,臨走時對什公說:“我現在要離開你了,有幾句話須對你說一下。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對震旦衆生是有大利益的,但能傳過去的,唯你有這力量。可是對人有益,對你卻不大利。為了你自己,我不贊成你去,為化導人群,我又不能讓你不去,所以不知怎樣是好”?
什公聽了母親的話,毫不遲疑的回答說:“大士舍己為人,隻要是對衆生有益的,自己那怕遭受镬湯爐炭之苦,乃至犧牲一己生命,亦在所不惜”!
什公母親聽他說後,很安心的離開什公。而什公舍己為人的精神,從這幾句話中,可算表露無遺!大乘佛法的行者,應該是有這種精神的!
什公是于姚秦弘始三年來中國的。秦為五胡亂華時代十六國中的一國,标明姚秦,簡别不是秦始皇的秦,亦不是前秦荷堅的秦,而是後秦姚興當朝的秦。什公來中國的經過是:當時前秦荷堅,聽到什公令名,對之非常傾慕,特派呂光大将軍,遠去龜茲迎接來華。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涼州,忽聽荷堅戰死,後秦姚苌僭号關中。呂光于是就在涼州宣告獨立,國号曰涼。但因什公足智多謀,恐為姚苌所用,就供養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其後姚興襲位,由于深信佛法,仰慕什公德學,派兵西伐呂隆(呂光的後代),乃将什公強迎關中,禮為國師。供養在逍遙園中,讓公專心一意翻譯經典,什公所譯總有三四百卷。
什公譯經的最大特點,是文筆流暢,意思完善。如法華經、彌陀經、維摩經等,文字都很優美,為一般人所樂讀誦。奉诏譯的诏,是皇帝的诏書,意即什公譯的這部經,是奉姚興王的诏命而譯。
中國譯經史上,有四大翻譯家,而什公和奘公,尤為翻譯界的翹楚。中國佛法的豐富完備,不能不歸功這兩位大譯師。中國佛教,如前無什公,後無奘公,不會有這樣光彩,這是敢以斷言的!
什公譯的佛典,自信沒有錯誤,所以寂後火化,其舌完好不壞。因此,我們對于什公譯的經典,應如法奉行,深信不疑。三藏法師者,是說什公一面以三藏教法,化度衆生為他人師;一面深究三藏,自奉大囧琺為自己所師,所以稱為三藏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