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品題,已約略說過;經題,再略為解說。
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是很麻煩的,天台智者大師,單講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
所謂“九旬談妙”,早成中國講經史上脍炙人口的佳話。
所以要在矩矩的時間内,予以詳細的解釋,當然是不可能的,隻好簡略的一說。
妙法的法字,是指一切法,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凡夫法聖人法等,無不包含在内。
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佛教将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三大類,就是心法、衆生法、佛法。
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為微妙。
所以稱為妙法,即心法是妙,衆生法是妙,佛法亦是妙,各别而說固然是妙,三法無有差别更妙,所謂“心法及衆生,是三無差别”,正是此意。
這道理很深,雖不易聽懂,但這不可思議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絕對不可予以忽視。
衆生之所以為衆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為諸佛,是因悟了這妙法,所以現在有略為分别的必要。
為什麼心法是妙?要了解這個,首當了解上面說的十法界。
十法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這十法界,分開來講,差别不同,容易了解。
界界互具,其義深廣,就難明白。
所謂界界互具,就是每一界中,都具有餘九界。
如說地獄法界,不唯是地獄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乃至說佛法界,不唯是一佛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
界界具有十界,總共即成百界,且此百界,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
如以人法界說:以現前一念心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起心動念,所起心念時刻不同:有時動起一念嗔心,就落地獄法界;有時動起一念貪心,就落餓鬼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愚癡,就落畜生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嫉妒,就落修羅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戒善,就落人類法界;有時動起十善及四禅八定之念,就落天上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真空,就落聲聞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于佛法界。
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的具有如此十界。
諸界互具而為百界,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
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衆生一念心中,既然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釋迦、彌陀,即在我們心中具有。
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即明顯表示:衆生的一念心,當下就是佛,或衆生的一念心,能修行而成佛。
據此亦可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
菩薩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隻要吾人想做菩薩,當下就可做為菩薩。
不但如此,而且是心就是菩薩,菩薩不在衆生心外。
這是站在出世間的聖者立場說的,所以稱為心法妙。
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講,同樣可表明這道理。
如天堂地獄是怎樣成的?天堂地獄本無路,唯人自造之而已。
去天堂的光明大道,是自己開辟的;入地獄的黑暗崎岖,亦自己走出來的。
别人不能捧你上天堂,打你入地獄。
“是心具地徹,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
天堂地獄既都是人造的,就證明了我人的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為心法妙。
怎知諸法都是由心所生?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本此證知世出世間所有諸法,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
如沒有現前的這念心,一切法皆不可得!可惜人們天天運用這念心,而并沒有真正認識這念心,假定真正認識的話,一切問題都能解決。
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無過于認識自己的心。
心雖明白的存在又時刻的現前,但要認識它,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
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無始來為其他東西蒙蔽,假定不經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心的真相無法認識,所以佛法說要修心。
為什麼衆生法是妙?衆生是指我們每個有情講的。
世間每個有情的活動,不外身口意的三業。
三業的種種活動,不論指向那方面,都聽煩惱指揮的,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業。
由此善不善業的牽引,就在生死輪回中,感受種種的痛苦。
據此可知衆生在這世間所有,沒有别的什麼,隻是惑、業、苦三者的輪轉。
從這三者觀察,隻可說之為粗,怎可稱之為妙?不錯,如從另一方面講,不妨可以說為“即粗成妙”。
這話怎講?如最高無上的佛果,所具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從那裡來的?還不是從惑、業、苦的三道來。
惑、業、苦的三道,反成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為即粗成妙義。
惑業苦三者,明明是生死邊事,怎麼可以說為三德?關于這道理,确實需要加以解說一下: 貪嗔癡等的煩惱,常人總以為
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是很麻煩的,天台智者大師,單講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
所謂“九旬談妙”,早成中國講經史上脍炙人口的佳話。
所以要在矩矩的時間内,予以詳細的解釋,當然是不可能的,隻好簡略的一說。
妙法的法字,是指一切法,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凡夫法聖人法等,無不包含在内。
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佛教将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三大類,就是心法、衆生法、佛法。
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為微妙。
所以稱為妙法,即心法是妙,衆生法是妙,佛法亦是妙,各别而說固然是妙,三法無有差别更妙,所謂“心法及衆生,是三無差别”,正是此意。
這道理很深,雖不易聽懂,但這不可思議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絕對不可予以忽視。
衆生之所以為衆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為諸佛,是因悟了這妙法,所以現在有略為分别的必要。
為什麼心法是妙?要了解這個,首當了解上面說的十法界。
十法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這十法界,分開來講,差别不同,容易了解。
界界互具,其義深廣,就難明白。
所謂界界互具,就是每一界中,都具有餘九界。
如說地獄法界,不唯是地獄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乃至說佛法界,不唯是一佛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
界界具有十界,總共即成百界,且此百界,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
如以人法界說:以現前一念心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起心動念,所起心念時刻不同:有時動起一念嗔心,就落地獄法界;有時動起一念貪心,就落餓鬼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愚癡,就落畜生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嫉妒,就落修羅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戒善,就落人類法界;有時動起十善及四禅八定之念,就落天上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真空,就落聲聞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于佛法界。
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的具有如此十界。
諸界互具而為百界,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
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衆生一念心中,既然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釋迦、彌陀,即在我們心中具有。
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即明顯表示:衆生的一念心,當下就是佛,或衆生的一念心,能修行而成佛。
據此亦可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
菩薩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隻要吾人想做菩薩,當下就可做為菩薩。
不但如此,而且是心就是菩薩,菩薩不在衆生心外。
這是站在出世間的聖者立場說的,所以稱為心法妙。
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講,同樣可表明這道理。
如天堂地獄是怎樣成的?天堂地獄本無路,唯人自造之而已。
去天堂的光明大道,是自己開辟的;入地獄的黑暗崎岖,亦自己走出來的。
别人不能捧你上天堂,打你入地獄。
“是心具地徹,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
天堂地獄既都是人造的,就證明了我人的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為心法妙。
怎知諸法都是由心所生?楞嚴經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本此證知世出世間所有諸法,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
如沒有現前的這念心,一切法皆不可得!可惜人們天天運用這念心,而并沒有真正認識這念心,假定真正認識的話,一切問題都能解決。
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無過于認識自己的心。
心雖明白的存在又時刻的現前,但要認識它,不如想像的那麼容易。
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無始來為其他東西蒙蔽,假定不經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心的真相無法認識,所以佛法說要修心。
為什麼衆生法是妙?衆生是指我們每個有情講的。
世間每個有情的活動,不外身口意的三業。
三業的種種活動,不論指向那方面,都聽煩惱指揮的,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業。
由此善不善業的牽引,就在生死輪回中,感受種種的痛苦。
據此可知衆生在這世間所有,沒有别的什麼,隻是惑、業、苦三者的輪轉。
從這三者觀察,隻可說之為粗,怎可稱之為妙?不錯,如從另一方面講,不妨可以說為“即粗成妙”。
這話怎講?如最高無上的佛果,所具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從那裡來的?還不是從惑、業、苦的三道來。
惑、業、苦的三道,反成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為即粗成妙義。
惑業苦三者,明明是生死邊事,怎麼可以說為三德?關于這道理,确實需要加以解說一下: 貪嗔癡等的煩惱,常人總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