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題解

關燈
他是實有的,而且鑽在煩惱叢中不得出來。

    其實煩惱有什麼實在性?還不是由種種關系激發起來的!隻要促使煩惱生起的外在因緣沒有了,那裡還有什麼實在煩惱可得?如了解煩惱原無自性,煩惱當下就是智慧,所以推求智慧的自體,原來就在煩惱中。

    離開煩惱另找智慧,智慧到那裡去找?根本是不可得的,所以經中常說煩惱即菩提。

    一般說在煩惱外求智慧,是為不解煩惱性空者說,若善了知自己一念心,透徹了解煩惱沒有實在自體,自能體會到煩惱即是般若德。

     為什麼說業力即是解脫?吾人所有善惡業力,是由煩惱的推動而造作起來的。

    但一切的行為活動,并非單獨能發生作用,同樣是在種種條件和合下産生的。

    如行布施的善業,沒有受布施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施業?如殺衆生的惡業,沒有被殺害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殺業?其他持戒、修定等諸有漏業,無不如是。

    業力成熟時就去受生,業力消散時就又滅盡。

    在衆生的立場看,有情總是随業力的生滅而生滅的,向東向西,上天下地,都是随業力的牽引而不得自在的。

    殊不知這是妄想分别,實際是業性本空的。

    不了解業性本空,似乎為業力所縛,不得自由自在,若了解業性空寂,當下就得自在解脫,所以業即解脫德。

     為什麼說苦報即是法身?生命的果報,生存在世間,怎麼會是苦的?佛經中說:生滅為苦,無常故苦。

    由于生命不是永恒的,時刻在不息演化中。

    生滅滅生的無常遷流,所以不斷的遭受苦痛的襲擊。

    衆生的生死流轉,無始來就是生而滅滅而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存在。

    生滅滅生,如有真實自性的,由生滅而來的痛苦,當就沒有辦法解決。

    但從緣而有的生滅,生不是實生,滅亦非實滅,生滅是無自性空的。

    無生而生,無滅而滅,如是生滅,即是如來法身。

    如來證得法身,就是證得不生不滅的自體,由此足可證明衆生分上所有的生滅果報,當下就是如來的法身德。

     由于衆生所有的惑、業、苦,就是如來所有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所以衆生法妙。

     心法妙及衆生法妙,已經講過,最後再講佛法妙。

    佛是證得最高無上菩提的佛陀,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解決二種生死,證得究竟解脫的大聖。

    以佛眼觀察一切,一切無不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衆生固是佛心中的衆生,萬物亦是佛心中的萬物,法法皆是實相,法法皆是般若,還有什麼這個那個的差别?所以佛并沒有别法,所證得的亦隻是衆生心法。

    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此意。

    佛的本義是不迷,亦即覺的意思。

    吾人現前的一念心,隻要不為客觀的塵境所迷,當下就是佛。

    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佛法妙。

     綜合佛法妙、衆生法妙、心法妙,名為妙法。

    而這妙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同時,妙法不是外在的,是本具的。

    凡有心者,無不有這妙法,不過衆生沒有證得而已。

    怎樣始能證得這個妙法?這看各人修行,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妙法是很不容易證得的,有說妙法并不怎麼的難證,有說妙法的證得既不易亦不難。

    三種說法不同,現舉中國佛教中的龐居士夫婦及其女兒互相談道為例: 龐居士是中國有名的大居士,家中原很富有,可說得上是百萬富翁。

    但自他了解佛法後,就将家中所有财寶,丢到漢陽江中去,全家過著極淡泊的生活,專心一意的修學佛法。

    在修學過程中,忽有這麼一天,家人集合起來,相互讨論修行的難易,其讨論的經過是這樣的: 龐居士首先說:用功不是一件易事,欲證本具不可思議的妙法亦難。

    其難的程度到了怎樣?他說:“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一粒粒的芝麻,攤在平地上曬,當然是很容易,若欲攤在高高的樹上,這是多麼一件難事?其意是:吾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順著虛妄分别,貪愛執著的熟路進行,自很容易的走來走去。

    現在欲将這一念心扳轉過來,走上修證的道路上去。

    這是從來沒有走過的陌生路,所以走起來不免覺得很難!确實是這樣的,因為吾人心識,很不易于把定,你要它這樣,它偏要那樣,你要它向東,它偏要向西,你要它專注在一境界上,它偏要不斷的向外奔馳,所以修行很難上路! 龐居士表示了修證經過後,接著龐婆亦表示意見說:在我修行的過程中,并不如你所感覺的那樣難,而且覺得很容易的。

    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其意是:打開眼睛所看到的,無一不是祖師意,随手拈來的東西,無一不是妙法。

    如手拿的粉筆,看來沒什麼意義,但如了解其緣起性空,當下就是實相,亦即妙法,如是洞達,有何困難?所以在我認為修證是很易的。

    如不能在百草頭上覓取祖師意,以為這是普通的草,那就很難得到悟證。

    如能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