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的姊妹品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普門品從法華經中抽出别為流通,固然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法華經是如來開權顯實的極談,是暢顯究竟一乘的大囧琺。所以論其重要,全經二十八品,品品都極重要,不能說出那品是無關弘旨的。話雖這麼說,但古來大德,曾從經中特别抽出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四品,為法華經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而且各各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
據古人的分别:方便品,是顯示一個人的正式開始發心。發心,就是一般所謂動機。不論做什麼,都要先發心,或先有動機。在佛法中,你究竟要走那一條路,就看你現在是發怎樣的心。大乘佛法,當以發菩提心為主。安樂行品,是顯示一個人的由發心而如法修行。修行,就是一般所謂實踐。發了菩提心,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進,但這必須要如法如律的。在這品中,有很好的啟示。如來壽量品,是顯示一個人由修行而證得最高無上菩提,因為有所實踐,必然不會空過,必然有所得的。至于現在所講的普門品,則顯示一個人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如觀音菩薩所表現的那樣,是無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說明。
以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這就是發心、修行、證果的三大次第。但因大乘所證得的極果,有大菩提果與大涅槃果的兩種,所以分為兩品。根據這一分析,證知這四品,是全部法華經中最重要的四品,亦即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現在不妨再來一說二十八品的内容。依古德判别,二十八品分為兩大部門,即天台家說的迹門與本門現按其次第,說明如下:
前十四品是講的迹門,後十四品是講的本門。所謂迹門與本門,這兩個名詞,在一般人聽來,不但很生疏,且不易了解,有略微解說的必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從根本上來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成佛之早,出于我們的想像。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有這樣一段話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此可知佛陀成佛,實是久遠之前的事了,絕對不是如一般所知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釋迦!
迹是示迹的意思,即釋尊于久遠前成佛後,常在各世界中,示現教化衆生。凡佛所示現的,都名為迹。迹是從本來的,從本垂迹,當然不是根本。梵網經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固然是約垂迹說的。法華經說:“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衆生。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複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亦複是迹非本。
總之,我們所知道的釋迦牟尼,都是迹門方面的事,至于本門方面,則是久遠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測度得到。
佛為什麼要常示現而不久住世間度化?當知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衆生大都有個習性,就是常常見佛,以為佛很平常,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說去行。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不得不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以提高衆生的警覺!
普門品從法華經中抽出别為流通,固然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法華經是如來開權顯實的極談,是暢顯究竟一乘的大囧琺。所以論其重要,全經二十八品,品品都極重要,不能說出那品是無關弘旨的。話雖這麼說,但古來大德,曾從經中特别抽出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四品,為法華經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而且各各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
據古人的分别:方便品,是顯示一個人的正式開始發心。發心,就是一般所謂動機。不論做什麼,都要先發心,或先有動機。在佛法中,你究竟要走那一條路,就看你現在是發怎樣的心。大乘佛法,當以發菩提心為主。安樂行品,是顯示一個人的由發心而如法修行。修行,就是一般所謂實踐。發了菩提心,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進,但這必須要如法如律的。在這品中,有很好的啟示。如來壽量品,是顯示一個人由修行而證得最高無上菩提,因為有所實踐,必然不會空過,必然有所得的。至于現在所講的普門品,則顯示一個人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如觀音菩薩所表現的那樣,是無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說明。
以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這就是發心、修行、證果的三大次第。但因大乘所證得的極果,有大菩提果與大涅槃果的兩種,所以分為兩品。根據這一分析,證知這四品,是全部法華經中最重要的四品,亦即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在法華經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現在不妨再來一說二十八品的内容。依古德判别,二十八品分為兩大部門,即天台家說的迹門與本門現按其次第,說明如下:
前十四品是講的迹門,後十四品是講的本門。所謂迹門與本門,這兩個名詞,在一般人聽來,不但很生疏,且不易了解,有略微解說的必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從根本上來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成佛之早,出于我們的想像。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有這樣一段話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此可知佛陀成佛,實是久遠之前的事了,絕對不是如一般所知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釋迦!
迹是示迹的意思,即釋尊于久遠前成佛後,常在各世界中,示現教化衆生。凡佛所示現的,都名為迹。迹是從本來的,從本垂迹,當然不是根本。梵網經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固然是約垂迹說的。法華經說:“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衆生。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複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亦複是迹非本。
總之,我們所知道的釋迦牟尼,都是迹門方面的事,至于本門方面,則是久遠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測度得到。
佛為什麼要常示現而不久住世間度化?當知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衆生大都有個習性,就是常常見佛,以為佛很平常,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說去行。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不得不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以提高衆生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