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品題的略釋
關燈
小
中
大
演培法師講述
本品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八字。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本品是以人法立題。
為人題的觀世音菩薩五字,前三字為别名,隻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後二字是通稱,凡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為菩薩,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是菩薩的德号,有時叫做光世音,有時叫做觀自在,有時亦簡稱為觀音。觀世音是羅什三藏的翻譯,光世音是竺法護三藏的翻譯,觀自在是玄奘三藏的翻譯。還有叫做觀世自在或聖觀自在的。聖是贊歎詞,觀自在,據法藏的心經略疏解說有二:一、約智解說,謂觀音的智慧,于所觀的事理無礙之境,已達到自由自在,不再有絲毫拘礙。二、約悲解說,謂觀音的大悲,于所應化度的各類機宜,當其前往去救拔時,亦已達到自由自在,不會再感到有何棘手。如觀世界而自在的拔苦與樂,即名觀世自在。至什公所譯觀世音的意義,到下講經文時再為詳說。雖有種種稱名不同,其實是一個人。以什公與奘公說:一個重于意譯,一個重于直譯,所以譯有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不過國人向所稱念的,是觀音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應叫菩提薩埵,中國譯為覺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衆生。上求大覺,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有情,是大悲的作用,所以凡為菩薩,總是悲智雙運。不過佛教所說菩薩,不是專指供在殿堂上的諸大菩薩,而是指已發心并正在行菩薩道于人間的活菩薩。
為法題的普門品三子,現在繼續來說。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于這一類,所謂物以類聚,說名為品。妙法蓮華經中,佛将觀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到這裡來講,所以稱品。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如我們現見面前的一道大門,有了這道大門,任何人都可自在的出入通過,假定這房沒有一道門,欲從外面進來,固然沒有辦法,欲從裡面出去,同樣沒有辦法。
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要進那一道門,就可去開那一道門,不開門是不得進去的。舉例來說:譬如地獄之門,本關得好好的,怎麼能得進去?問題很簡單,隻要你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你就得到地獄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随時可以打開地獄之門,自自然然的走進地獄去。假定沒有這個鑰匙,不論你怎樣想要進去,結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從門外進入門内,其門内的苦樂,是大相懸殊的。以世間說:有的門内極為快樂,如天堂,經常沐浴在欲樂與定樂之中;有的門内頗為痛苦,如三惡趣,或受寒熱的痛苦,或受殘殺的痛苦,或受饑渴的痛苦。不過所有鑰匙,握在自己手裡,要想進入那門,其權還在自己。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稱為普門的,唯有佛道的一門。如世間的六趣之門,是屬有漏之門,要想通于無漏,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出世的二乘之門,通常稱為空門,對于生死煩惱,隻能了脫一半,所以其門不得稱普。至于菩薩之門,落于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得稱為普門。佛之所以稱為普門,因佛于成道後,本其大悲願力,要到地獄去教化衆生,雖說地獄門關得緊緊的,但以悲願的力量,要進去就進去,一點阻礙沒有。入地獄門是如此,入餓鬼、畜生等門,亦是這樣,總是出入自如,而無礙自在的,所以稱為普門。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既要成佛才稱普門,觀音現是菩薩尚未成佛,怎麼可稱普門?這不妨從本、迹兩方面說:從本說,觀音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具有佛的悲願,當可稱為普門。從迹說,觀音雖還未成佛,但已到補處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遊諸門度生,所以得稱普門。
本品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八字。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本品是以人法立題。
為人題的觀世音菩薩五字,前三字為别名,隻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後二字是通稱,凡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為菩薩,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是菩薩的德号,有時叫做光世音,有時叫做觀自在,有時亦簡稱為觀音。觀世音是羅什三藏的翻譯,光世音是竺法護三藏的翻譯,觀自在是玄奘三藏的翻譯。還有叫做觀世自在或聖觀自在的。聖是贊歎詞,觀自在,據法藏的心經略疏解說有二:一、約智解說,謂觀音的智慧,于所觀的事理無礙之境,已達到自由自在,不再有絲毫拘礙。二、約悲解說,謂觀音的大悲,于所應化度的各類機宜,當其前往去救拔時,亦已達到自由自在,不會再感到有何棘手。如觀世界而自在的拔苦與樂,即名觀世自在。至什公所譯觀世音的意義,到下講經文時再為詳說。雖有種種稱名不同,其實是一個人。以什公與奘公說:一個重于意譯,一個重于直譯,所以譯有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不過國人向所稱念的,是觀音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應叫菩提薩埵,中國譯為覺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衆生。上求大覺,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有情,是大悲的作用,所以凡為菩薩,總是悲智雙運。不過佛教所說菩薩,不是專指供在殿堂上的諸大菩薩,而是指已發心并正在行菩薩道于人間的活菩薩。
為法題的普門品三子,現在繼續來說。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于這一類,所謂物以類聚,說名為品。妙法蓮華經中,佛将觀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到這裡來講,所以稱品。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如我們現見面前的一道大門,有了這道大門,任何人都可自在的出入通過,假定這房沒有一道門,欲從外面進來,固然沒有辦法,欲從裡面出去,同樣沒有辦法。
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要進那一道門,就可去開那一道門,不開門是不得進去的。舉例來說:譬如地獄之門,本關得好好的,怎麼能得進去?問題很簡單,隻要你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你就得到地獄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随時可以打開地獄之門,自自然然的走進地獄去。假定沒有這個鑰匙,不論你怎樣想要進去,結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從門外進入門内,其門内的苦樂,是大相懸殊的。以世間說:有的門内極為快樂,如天堂,經常沐浴在欲樂與定樂之中;有的門内頗為痛苦,如三惡趣,或受寒熱的痛苦,或受殘殺的痛苦,或受饑渴的痛苦。不過所有鑰匙,握在自己手裡,要想進入那門,其權還在自己。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稱為普門的,唯有佛道的一門。如世間的六趣之門,是屬有漏之門,要想通于無漏,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出世的二乘之門,通常稱為空門,對于生死煩惱,隻能了脫一半,所以其門不得稱普。至于菩薩之門,落于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得稱為普門。佛之所以稱為普門,因佛于成道後,本其大悲願力,要到地獄去教化衆生,雖說地獄門關得緊緊的,但以悲願的力量,要進去就進去,一點阻礙沒有。入地獄門是如此,入餓鬼、畜生等門,亦是這樣,總是出入自如,而無礙自在的,所以稱為普門。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既要成佛才稱普門,觀音現是菩薩尚未成佛,怎麼可稱普門?這不妨從本、迹兩方面說:從本說,觀音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具有佛的悲願,當可稱為普門。從迹說,觀音雖還未成佛,但已到補處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遊諸門度生,所以得稱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