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念佛自知錄

關燈
應佛顯,本性明。

    托外義成,唯心觀立’。

    旨哉言乎!可為三大師诠論理持的真正注腳矣,苟明乎此,方可與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第十一期佛七(自正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 本期為加行第三周,将禮誦靜觀,悉皆消納于念佛之中,心中觀佛,口中念佛,耳中聽佛,步步加緊,一心體驗丈六金身,在心眼前,放白毫相光,閉目宛然,般舟三昧,略見端倪。

    于是向聞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旨,稍有省悟。

    複遍閱諸家诠注,更覺親切,其中仍以蓮池、蕅益、大佑三家為最精詳。

    茲為便于參考起見,特錄其三家論說序例,并附管見,以為修般舟者參考。

     三大師論說 一、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說序中雲:蓋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

    心佛衆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又雲:是則禅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禅故。

    彼執禅而謗淨土,是謗自本心也,是謗佛也,是自謗其禅也,亦弗思而已矣。

     二、蕅益大師示衆雲: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二語,世争傳之,不知以何為心性也。

    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故十劫久成之導師不在性外。

    心非緣影,無所不具,故十萬億刹之極樂,實在心中。

    惟彌陀即自性彌陀,所以不可不念。

    淨土即唯心淨土,所以不可不生。

    上自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天親,下至蜎飛蠕動,羽族毛群,唯此一事。

    此事第一要信得極,二要時時發願,三要念佛工夫不間。

    三事具,至愚亦生。

    三事缺一,雖聰明伶俐,亦不生也。

    其有謗此,皆即謗三世諸佛菩薩。

    毗盧頂上,翻為阿鼻最下層矣,哀哉! 三、大佑大師彌陀略解序中雲:瓊林玉沼,直顯于心源;壽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又曰:了唯心之本具,億刹非遙;知大願之可憑,三祇橫截。

     附陳管見 謹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二語,久為千古淆僞公案者,因達摩西來後,禅家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口頭禅,而不知唯心自性二語,原系古人恐學者高瞻聖境,不敢承當,特為親切言之,以見人人有分。

    乃後人又因此誤會,以為但淨其心,極樂不離當處,何必求生西方;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别人,無須另念彌陀。

    說土說佛,純是寓言。

    則毫厘之差,天地懸隔。

    遂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結晶,無問自說大暢本懷之心要,撥置于虛無缥缈之鄉,豈非大囧琺魔殃耶?是故餘在拙著持名念佛四大要領中,曾加以說明,茲摘錄于下:‘極樂世界,為依報國土之名,确有其地,決非寓言的烏托邦;阿彌陀佛,為正報教主之号,實有其人,絕非權現的幻化人。

    乃至行人須從者裡信入,方能腳踏實地,老實念佛。

    倘有人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見告者,應即當下體會:淨土雖為唯心之淨土,而确有可到之地。

    彌陀雖為自性之彌陀,而實有可見之人’。

    蓋唯心之心,系指妙覺明心,則盡十方虛空,以及山河大地,皆吾真心所現,又何止一極樂世界,故謂唯心淨土。

    自性之性,即指妙真如性,則三世諸佛,皆同此一性,又何限阿彌陀佛,故謂自性彌陀。

    今人妄認四大假合為自身相,遂以六塵緣影為唯心,以虛幻妄識為自性,複起颠倒迷惑,以此為淨土,撥無淨土。

    以此為彌陀,否認彌陀。

    此之謂妄中生妄,迷頭認影,豈不可哀憫也哉! 腰痛經過 本期内忽發腰疼之症,頗堪記載。

    原由加緊念佛,常行立念,有時心佛冥合,愈念愈切,竟忘時長,忽覺中氣不接,腰部木軟,前三日有此現象,以為般舟行法,勿念身、勿念病、遂置之。

    不料十九日上午,正在立念時,忽覺腰部劇疼,立時不能俯仰,亦不能轉動,飛柬白師,蒙答:‘用力過度,身心疲倦,萬緣放下,睡下休息。

    勿被病轉,轉得病魔,最後一關,功德圓滿’。

    餘遂伏枕靜養,幸心中無甚痛苦,尚可了了默念佛号。

    承當家師,及諸同學,多方調護,三日後腰疼痛稍止。

    此一事實,固屬餘個人不善用工所緻,然自古行百裡者半九十,況修行如登山,将到峰頂,謹防傾跌,又非禅家所謂大死一番者可比。

    故特詳叙颠末,以為後之修般舟者鑒,并以志吾過。

     第十二期佛七(自正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 本期為加行最末一周,加緊念佛,不給妄想留一刹那空隙。

    按般舟三昧經言:正念佛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

    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

    并未限定一日念若幹聲,惟古來淨宗大德,有以晝夜彌陀十萬聲為日課者,心竊慕之,故本期念佛,期以晝夜十萬為标準。

    乃實行數日,往往念到七萬,即力不能支,于是重發誓願,夜三時即起念佛,及到下午九時休息,統計才夠八萬聲。

    又發誓願,夜二時即起床念佛,最後計數,仍僅九萬聲,不禁深自忏悔,業障太重,如此事持,倘不能及格,安能克期求證。

    就寝後,默念佛号,不到二時,即起念佛,下午九時以前,已滿足十萬之數,聊以自慰。

    蓮池大師,對永明和尚自行錄,晝夜彌陀十萬聲之評論,若限定晝夜念佛十萬聲,必系念四字宏名,不念南無兩字,或者飲食便利默念數目,亦記算在内。

    否則睡眠時間太少,恐難持久雲雲。

    可見無論何事,言之匪艱,行之維艱,若非親自實驗一番,決不真知其中甘苦。

    淨宗學人,謂予不信,請虛其心,平其氣,将阿彌陀佛四字宏名,一字一句,出口入耳,撚珠記數,實行一日,方知此中況味也。

     複次般舟三昧道場,佛定九十日,故正式修行,即以此期為終。

    關期原定百日,故到農曆二月初十日圓滿出關。

    但以後十日,隻檢點經過,不複記錄。

    故本期設為問答方式,以便統攝衆義,較易說明,留為異日參考,并希就正有道,廣結法緣。

     一、問:般舟三昧定義為何? 答:般舟二字,系梵音,三昧為正定。

    此雲十方諸佛悉在前立,故名定意法。

    又名菩薩超衆行。

     二、問:般舟三昧要旨為何? 答:般舟要旨,為宜一念,斷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進行,勿懈怠。

    其他六十四個勿念雲雲,皆明此旨。

     三、問:般舟三昧經,與小本阿彌陀經不同之點何在? 答:二經不同之點有四:一、小本隻言七日求證,般舟則以七日為一期,可繼續至三月。

    二、小本隻言一心不亂,般舟則言種種方便。

    三、小本隻言執持名号,般舟則兼重觀想。

    四、小本隻言臨終佛來接引,般舟則許現前見佛。

     四、問:若已修般舟三昧,則小本七日持名,還須修行否? 答:佛為普被三根,特為拈出持名念佛一法,利鈍鹹收,大暢本懷。

    故一般人修行,應以阿彌陀經為圭臬,深信切願力行念佛。

    若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須修般舟三昧,果能現前見佛,一生了辦,臨終則穩取金台,品位登高。

    二經相輔益彰,讵可偏廢。

     五、問:自知錄内般舟行法,用意何在? 答:按善導大師,集記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功德法門,所載般舟道場念佛三昧,隻言有三昧,名定意法,學者常當守習持,不得複随餘法,亦不須依時禮誦,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雲雲。

    其言簡略,恐初行人,無法著手,故參酌經意,暫定行法,一為練習耳根聽佛聲;一為攝住意根作觀想。

    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大勢至菩薩圓通名言。

    但系指修行的成果,非下手的功夫。

    佛以六根為六賊,賊衆則難一網就擒,故擒賊先擒王,先利用耳根,将号為心王的意根,刻刻觀察,緊緊制服,其他諸根,不難俯首聽命矣。

    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是也。

    此方人,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般舟行法,為制服耳意二根,特設種種方便,以資練習。

    若已純熟,即不須用,經言如筏喻者,學者安可拘泥。

     六、問:般舟三昧,特為各人自修,抑為大衆共修? 答:按經文有自修及共修兩種指示,經雲:‘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修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此自修也。

    善導大師集記入般舟道場法雲:‘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于此時中,入淨行道,乃至于道場中,不得交頭竊語’,此共修也。

    總之,般舟三昧,自修共修均可,但皆須依法修行:一食長齋,減除睡眠,一切淨戒,堅守勿犯,方可感應道交,獲睹彌陀相好也。

     七、問:自知錄内,一再強調忏悔發願其義安在? 答:一切萬法,唯心所造,亦唯心所具,吾人與佛,心性本同,後來迷悟懸隔者,皆由心為業障,若不忏悔宿業,息止貪等,則何由感通諸佛,故必須時時痛自發露忏悔,罪性本空,畢竟清淨,方可與佛日近也。

    複次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況淨土三資糧,願為信行之樞紐,故發願者,即發菩提心也。

    佛以大願接引衆生,我以大願入佛知見,兩願相遇,如磁吸鐵,三昧不難現前矣。

     八、問:彌陀以名号接引衆生,故執持名号,即可往生,般舟為何兼重觀想? 答:持名觀想二法門,不可偏廢。

    經雲:‘佛言:四衆于此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

    即問持何法得生其國?阿彌陀佛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卅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

    由上來經文觀之,持名專念,固屬必要。

    若欲般舟三昧現前,則必須觀想相好。

    此善導大師,所以特别集記觀念功德法門欤! 九、問:般舟意義既為諸佛現前,究須具何因緣?又見佛後作何思維?是否幻覺? 答:見佛須具三種因緣:一佛力、二法力、三善根力。

    經雲:‘佛言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何者為三?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佛如來’。

    可知般舟三昧,須具佛力法力及善根力,三者缺一不可也。

    行人見佛後,應作思維,如經所言:‘今此佛者,從何而來?而我是身,複從何出?觀彼如來,既無來處,亦無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

    可知一切瑞應,悉由自心,不可思議。

    複應作如是思維:‘今此三界,唯此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還自見心。

    今我見佛,我心作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

    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

    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

    上來經文,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圓融洞徹,非佛親證,何由了知。

    總之心佛一如,見佛即是見心,知禮大師所謂‘應佛顯,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足以盡之矣。

    是知行人隻要一心,自能感通諸佛,一切境界,悉如台宗一境三谛,即空假中,不容拟議,吾人由此應知,全真起妄,了妄即真也。

    安可漫以虛妄幻覺等閑視之哉! 十、問:汝閉關百日,專修般舟三昧,可謂勤矣,究竟見何境界,可否相告? 答:境界是有,但未見佛。

    若僅以此相告必疑遵佛訓敕,保守秘密。

    今試言所見境界,以資印正。

     餘當課程将終,必行追頂念佛,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愈念愈切,愈持愈速,念到氣盡力竭,戛然而止,此時前際已斷,後際未生,中流不住,佛與聖衆,概歸消滅,唯見一片光明而已。

    此等境界,幾乎身心内脫,世界外遺,清淨本體,瞥爾顯露,可惜電光石火,一閃即過,我見境界,如是而已。

    事後思維,方知吾人本自無量光明中來,将來還歸無量光明中去,所以者何?實由本性光明,與佛同體,原無邊際,任運不隔,彌陀現前,特因無始一念不覺,頓起無明,故不見耳。

    今以即心即佛而去念佛,念到能所兩忘,心佛一如,真體乍露,複見光明。

    此境非自外得,全為自心顯現,何足異耶?吾于此證得三個決定義: 一、念佛決定可以見佛。

     二、有願決定可以往生。

     三、往生決定不退一生成佛。

     結論(又名知恩報恩)并序 諸位仁者,今天為律航百日閉關念佛圓滿,駕臨随喜,實令律航感愧交集。

    一則感激諸位為法心熱,不辭勞苦,不惜光陰。

    一則慚愧自己空負修行之名,毫無所得。

    諸位仁者一定想問律航三個月修行般舟三昧的經過,我先作個簡單的報告:第一個月感覺到妄想紛騰,心猿意馬,實在難制,可謂身在關中,心逸關外。

    第二個月感覺宿業深重,就今生來說,舉足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

    經雲:‘假令一人罪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亦不能容’。

    今日方知此言不虛。

    第三個月,感覺四恩重大,若無父母,則身從何來?昊天罔極,難報萬一。

    若無佛,則慧命何保?生死怎了?頭出頭沒,永無出期。

    這兩重恩,人人共同,不必細說,現就師友的恩來講:律航五十歲方聞佛法,蒙上心下道法師傳授三皈五戒,得知佛法門徑。

    來台以後,蒙慈老法師剃度,出家為僧,得以專修淨土法門,方知念佛為真正了脫生死的捷徑。

    其他師友,如夏蓮居、李炳南、董正之、韓慧達、許梁公諸位居士,指導薰習,受益甚多。

    試撫心一想,若無諸位師友,則今日之我,背覺合塵,真不堪設想了。

    師友們恩德,是人人易知,至于國土之恩,向不大注意,關内細想,若無國家,則亡國奴無資格來學佛。

    若無台灣,則無處托身。

    若無靜修院,則無處閉關。

    即就關期内,飲食、衣服、卧具、醫藥四事供養,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