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念佛自知錄

關燈
效藥。

     四、并耳念佛 既提正念念佛矣,乃正念佛時,仍不免妄想紛馳者,此由心不專一故耳。

    心何以不專一?由耳根與意根分離,佛聲由舌根運出,耳根不能運入,此由聽力不強之故。

    若欲加強聽力,惟用并耳念佛之法,并耳念佛之法者,即将兩耳聽力,作意并在一個耳上,試觀古人射箭,今人放槍,瞄準時,悉皆閉一目,用一目,以加強目力,更覺分明,耳力亦然,兩耳聽力,并在一耳,則聽力豈不更聰乎?餘曾著文說明,今在關中用之,益覺攝心有效。

     第七期佛七(自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 本期适為百日念佛之半,亟應加以檢讨,而策進行。

    茲約念佛拜佛靜觀三項,分别體驗如下:念佛雖較前圓轉,而妄想時起,未臻動靜一如也。

    拜佛雖較前如法,而筋骨累重,未達能所空寂也。

    靜觀雖白毫略成,而心神不定,未至止觀等持也。

    至于感應道交,金身現前,更屬恍惚渺茫,何敢妄語,甘堕阿鼻。

    回想此次閉關因緣,上托恩師之教導護持,下賴常住之四事供養,而竟虛擲光陰,無所成就。

    反身自省,雖有慚愧之心,亦萌懈怠之意。

    若不深自悔責,淬砺初志,難免蹉跎歲月,空負修行之名,将何以上報四恩,下慰己靈耶?故本期心意,多在自怨自艾中。

    撮要記錄于左: 一、恒常精進 古德謂:‘學佛不難,而難于發心;發心不難,而難于勇猛;勇猛不難,而難于持久’。

    故無論做何事業,開始未有不勵精矢勤者,及至日久,情移勢遷,怠忽心生,或少得為足,或畏難苟安,世法如是,學道亦爾。

    餘發心閉關念佛,何嘗不欲克期求證,乃竟時半唐捐,倘不死盡偷心,再接再厲,勢必淪堕覆轍,難遇良機,古人雲:‘這著錯了真成錯,再想今日便不能’興念及此,不寒而栗,今不發憤,噬臍何及? 二、勿忽小節 儒書雲:‘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淨土法門,亦必須日日铢積寸累,漸修頓悟。

    例如念佛時,勿謂一字一句之不清而忽之。

    拜佛時,勿謂一動一旋之失檢而忽之。

    淨觀時,勿謂一意一識之放逸而忽之。

    何也?小病不慎,終成大眚。

    若自積極方面言之,則一言之妙,一行之善,皆應敏勉觀摩,消歸自性。

    佛言:‘南閻浮提衆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念,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每讀地藏經,為之凜懼。

    故自今日起,注重小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三、不希瑞應 念佛見瑞應,本為修行工夫之征驗,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則不唯無益,反起魔障。

    印光大師雲:‘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議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則心更精一。

    所謂明鏡當台,遇境斯映,芸芸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緻起諸魔,破壞淨心’。

    餘素服膺此文,今在關中,更覺為金石之言,故從此隻圖耕耘,不問收獲。

     四、不畏邪魔 魔由心生,亦由心滅。

    餘嘗自慚工夫太淺,不夠起魔程度,近日忽得耳鳴之症,晝夜耳邊如無數蟬鳴,唧唧不休,走筆白師,答謂:‘念佛太急,心火上炎,或緻魔境發現,不必睬他’。

    餘除遵囑療養外,同時轉念,此唧唧之聲,如作天樂鳴空想,或作佛聲浩浩想,讵不有益修行乎?不料在一轉念間,則視為喧擾可厭者,立時化為輕清悅耳矣。

    古人有點石成金之論,餘何敢妄诩,惟知寶王三昧,十大礙行,誠于修行,有大裨益也。

     第八期佛七(自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 本期為正修最後的一期。

    理應加以切實檢讨。

    餘撫心自問,以衰殘之軀,發願閉關,修行般舟三昧,日中一食,減少睡眠,不分晝夜,拜佛、念佛、靜觀,絕不少存些許偷閑苟安之心。

    按事相上說,非無進步,但未至精純。

    非不勤苦,但未露真誠。

    歸納一句話:可謂進而未精,勤而不誠。

    何以言之?一面禮佛念佛,一面私心滔滔,妄想憧憧,所以心不專一,渺無感通也。

    究竟如何才為精誠?先就世谛言之:荊轲入秦,長虹貫日。

    李廣射虎,箭穿沒镞,可見至誠雖然無相,若極其所至,金石為之開,天地為之變。

    若就佛法言之:釋迦如來,六年苦行,一麥一飯,睹明星而悟大道。

    周利槃陀迦,日念笤帚二字,積感通而證聖果。

    悉皆精誠之榜樣也。

    我為具縛凡夫,何敢妄自比拟,惟生在末法,尚知修行,已屬多生善根。

    但習染世緣過深,無始無明,俱生倒惑。

    古人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由此知愛為生死的根本,今日念佛,為了生死,而生死根本的愛若不斬斷,則念佛是面皮,愛欲是主宰,所以念佛在一邊念,愛根在一邊長,縱使念到臨命終時,依然随業輪轉,脫一皮袋,換一皮袋,出一胞胎,入一胞胎。

    原來所念之佛,與生死毫無相關。

    若謂念佛無靈,豈非謗法。

    我于是得一結論:若欲真實修行,必須竭盡精誠;若欲表現精誠,必須真為生死;若欲真了生死,必須斬斷愛欲。

    然則愛欲何以斷乎?古德嘗有輕愛莫如一念,一念莫如輕愛之說。

    問者笑為模棱兩可,而不知二者實在互相關聯。

    我曾親自體驗,當奉師命考慮出家時,若非三月加工念佛,即不能堅決實行,今既為僧,又發願閉關念佛,還有何愛欲不能放下—妻室子女,随緣聚散,各奔前程。

    名利權位,過眼皆空,味同嚼臘—但默察妄想所由起,皆系過去六塵落謝影子,在識田裡作怪,本生尚爾,況多生乎?今欲以寥寥數月念佛之心,伏斷多生多劫之塵勞,何啻杯水車薪,所以念佛時,踏實如香象渡河,擺脫似羚羊挂角。

    拜佛時,竭誠拟傾倒金山,哀戀幾稽颡泣血。

    乃瞥爾情生,滔滔私心,憧憧妄想,依然如故也!是故從今日起,必須将萬緣放下,視此身為已死之身,關房為一壤之冢,晝夜六時,别無系念,惟念阿彌陀佛,為我惟一依怙之人。

    極樂世界,為我最後歸宿處。

    上托諸佛菩薩護念,下賴師友知識指教,竭盡内心精誠,勿貪表面好看,關期轉瞬告終,用何告慰檀信?檢讨未竟,悲從中來,涕淚沾巾。

    咄哉男子!無慚無愧,胡顔贅述? 第九期佛七(自民國四十年正月初一至初八) 本期為加行期第一周,所以改訂課目,以念佛為主要正行,其餘拜佛靜觀為輔助正行,俾得一心念佛,不疲勞,不偏枯,趨入般舟三昧,故以時間計,則十分之八為念佛時間,拜佛靜觀,不過占十分之二。

    其實正在拜佛或靜觀時,六字宏名,丈六金身,亦朗朗炳炳在唇齒心眼間也。

    茲為修行方便,提出幾個口号,以資警醒,紀錄于左: 一、老實念佛 印光祖師雲:‘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裡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隻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素,其他看經亦然’。

    餘反省自己念佛最大的毛病,就在念佛時,不老老實實的,一直念下去,胡出主意,妄想紛馳,若如印老所說,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則妄想自然減少,正念容易歸一,自今以後,痛改前非,以老實念佛為圭臬。

     二、一心念佛 此次正修期滿,懇請慈老恩師開示,蒙答‘一心念佛,耳中隻聽得佛聲,即是三昧現前,其他瑞應聽其自然,所謂在我不在他’。

    餘掩關念佛後,雖無存心希求瑞應,而瑞應的影子,有時映演于心目之間,以緻念佛不真切,更不能一心。

    今蒙開示:‘一心念佛’四字,不啻預門一針,腦後一錘,乍聞之下,汗流浃背,深愧一往念佛,所以不能一心者,皆由佛号内夾雜種種妄想,及瑞應影子,甚至名聞利養,亦在其中,可恥孰甚。

    自今以後,服膺師訓,以‘一心念佛’四字,作座右銘,果能念佛于喧鬧時處而一其心,遇喜怒時而一其心,以及饑寒、病痛、疲勞、一切逆境、而皆一其心。

    則何患三昧不成耶? 三、長跪合掌 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和尚,一入佛堂,即長跪念佛,不至力竭不止。

    其集記般舟三昧經雲:‘于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心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日之間,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誦,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見佛想’。

    按初學念佛,必須念珠記數以策精進。

    至念熟之後,果能心不離佛,不記數亦可。

    尤其入般舟三昧道場,行人口中念佛,心中作觀,實無再捉數珠之必要。

    餘自入加行期後,即合掌念佛,每次功課,最初誦經(阿彌陀經)及最後回向,悉皆長跪佛前,以表虔誠。

     四、發露忏悔 餘自入加行期,實實覺悟,從無始世來,無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業,行不善法,廣造五無間,及一切重罪,無量無邊,若不切實發露忏悔,決不能承受佛法。

    故每日四次,在佛前至誠忏悔,除過去不憶外,凡今生三業罪行,能記憶者無不盡量發露,畢竟清淨後,重發誓願,自今以後,生生世世,專心弘揚念佛法門,實現人間淨土雲雲,大事未明,不淚不止。

     第十期佛七(自正月初八日至十五日) 按般舟三昧,注重事持,故自入道場後,一心持名,兼行觀想,全力注重事持,而理持上甚少談及,惟事持之極,自然由憶念而達體究,所謂從茲而萬慮鹹休,究極乎一心不亂也。

    因此本期修行,漸由事持而進入理持。

    自來淨宗大德,關于理持論說,幾乎汗牛充棟,而最扼要精詳者,首推蓮池、蕅益、大佑三家,其他大都擇焉不精,語焉不詳。

    故特以三家為借鏡,一一體會,消歸自心。

    蓮池雲:‘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

    對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诠顯無遺,與經所言,‘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卅二相,八十種好。

    ’正相吻合。

    蓋理持至極,真到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時,方知心佛衆生一體,方能中流兩岸不居也。

    故特将蓮池等三家闡發,由理持而達理一心之谠論,撮要摘錄,并附管見,就正有道,以備參考。

     一、彌陀疏鈔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雲:理一心者,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

    于中複二: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

    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于四句,唯一心故。

    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

     又雲:體究者,聞佛名号,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中二義者: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

    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是如外無智。

    非如非智、故唯一心。

    二即寂照難思,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

    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

    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

    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

    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谛故,名理一心也。

     二、彌陀要解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雲: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又雲,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号?而離卻阿彌陀佛名号,更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三、彌陀略解 大佑大師在彌陀略解中雲: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花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圓融,絕思絕議。

     附陳管見 謹按上來三大師關于理一心之秘藏,闡發精詳,冥合佛旨,如日中天,如月正圓。

    所謂筆則筆,削則削,遊夏不能贊一辭也。

    行者果能由此深思谛察,複體會‘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之經義,則可得以下之悟入:一者衆生與佛,本性無二無别,隻以衆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污,習染所蔽,緻迷悟攸殊,生佛迥别。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無非教人識自本心,明見佛性,是心是佛,離心非佛耳。

    故先修後悟者為事持,果能至一心不亂,則事一心者而亦理一心矣。

    先悟後修者為理持,果能持至一心不亂,則理一心者而亦事一心矣。

    二持固不可偏廢,但中根之士,必先由事持而漸達理持,所謂事有挾理之功也。

    二者心之本覺曰佛,心之始覺曰念,故念佛之念為正念,壽昌大師雲:‘念佛心即是佛’。

    由此證知佛由心生,心随佛顯,心外有佛乎?全佛即心也。

    佛外有心乎?全他即自也。

    故理持之極,則心佛一如自他不二之旨,恍然明白,何用解釋。

    三者我是佛心内之衆生,佛是我心本具之佛。

    今我以佛心内之衆生,念衆生心内之佛,豈有衆生心内之佛,不應佛心内之衆生耶?如是反覆推敲,則不期理一心而自然理一心矣。

    妙宗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