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關燈
小
中
大
>
‘師子吼。
無畏說’:獅子是百獸之王,佛說法是無所顧忌,也就像獅子吼,沒有恐懼,這種法一說出來— ‘百獸聞之皆腦裂’:其他的走獸、飛禽聽到獅子吼,腦都被吓碎了。
‘香象奔波失卻威’:象是獸裡最大的,龐然大物,很威風的,可是聽到獅子吼,也吓得魂飛魄散,膽戰驚心,他平時那種威風都沒有了。
‘天龍寂聽生欣悅’:可是天龍八部默默中聽見獅子吼,都歡喜了。
這裡是說,佛法好像獅子吼,百獸比喻甚麼呢?他們是旁鬥左道,邪說異端,這類的宗教。
這些天魔外道,就好像百獸一般,聽見獅子吼,吓得大小便也不知不覺流出來,就這麼厲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天魔外道一聽佛說正法音,也吓得戰戰兢兢,恐懼不安。
香象就是外道領袖,他的神通丢了,智慧也沒有了,讓他的徒衆不佩服了,所以說失卻威。
可是天龍八部、護法善神,乃至十方諸佛菩薩都皆大歡喜—歡喜、踴躍、贊歎。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不可以再去參加旁門左道,那些邪說異端都是來誘惑人的,令人生出一種争心、貪心、有所求心、自私自利的心,一天到晚專門在那兒打妄語,講話騙人。
這樣都像百獸一樣,腦都裂了,一見正法的時候,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各位既然走到佛教大乘的門裡,不要再誤入歧途,走到錯路上,信婆羅門教那種騙人的宗教,天天往臉上貼金,而不看看全身在垃圾裡生活著。
遊江海。
涉山川。
尋師訪道為參禅。
自從認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關。
‘遊江海。
涉山川’:這是古來大德高僧,參方訪道,不辭山高水深,路途遙遠,這種遊江海,涉山川,不像我們現在的旅遊,他們是訪益友,求明師,到處參訪善知識。
善知識所住之處,是人人不願住的地方,或在深山窮谷,或在岩穴裡,這樣的人不會舍本逐末,舍近求遠,他是無所求于世;無所貪于社會;無所争于全人類,他常常穴居而野處,登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他住在深山窮谷裡,無挂無礙,無拘無束,無人無我,無是無非,在那兒一心辦道。
所以你想參訪這類善知識,必須要不辭跋涉之苦,所以說遊江海,涉山川。
‘尋師訪道為參禅’:他就是為了尋訪善知識、良師益友,到處參方行腳,行腳不是坐飛機,坐火車、巴士、汽車,也不是騎自行車,而是用腳來行路。
有的人說,那真是笨透了,可是他會開悟;你這麼聰明,到現在還是那麼愚癡。
所以尋師訪道為參禅,參禅的法門要有相當的功夫,不是一掘就可以挖個井;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修行一分鐘,就可以成佛果。
這要參,參就是要專心一緻來研究,念茲在茲,心無旁鹜,所謂‘專一則靈,分馳則弊’,好比雞孵蛋,像老母雞孵雞蛋一樣,天天在那兒趴著,用熱氣孵著雞蛋,時候到了,小雞就出來。
參禅也是這樣,又如龍養珠,念茲在茲,時時刻刻不停的;如貓捕鼠,像貓等著老鼠出來,不出來則已,一出來一爪就把它抓住,跑也跑不掉,要有這種持久的能耐,自然就開悟了。
所謂‘久坐有禅’,久坐自然就靜慮,禅是梵語,翻譯為靜慮,靜慮就是叫你念慮停止下來,靜止下來。
‘自從認得曹溪路’:可是自從認得曹溪的法門,禅宗的向上一法。
‘了知生死不相關’:明白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生死也沒有甚麼問題,要怎麼了生死呢?就是要無漏,怎麼會得到無漏?要斷欲去愛,那麼生死也會了,也就是得到無漏的法。
佛經上說的無漏法,就是要去毛病,去染污的念頭,而剩下清淨的念頭。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各位都要用心來研究這個道理,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這篇《證道歌》是永嘉大師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盤托出,告訴大家,這也可以說是婆心切切,不保守秘密。
我們聽到歌詞之後,要發心把《證道歌》讀熟了,能背誦如流,每天或許念幾遍,這都是無形中的鞭策,無形中的善知識。
各位不要把這篇歌詞忽略了,能背誦如流,那才沒有白聽《證道歌》一場。
你念熟了,自然就心領神會,融會貫通,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若不熟,當然就不會真正了解,所以各位不要把聽經的時間空過,應深深地研究所聽到的道理。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前一段文‘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禮皆同。
’是說禅宗心地法門通達無礙,講經說教也通達無礙,宗不礙說,說也不礙宗,互相圓融無礙。
現在這段文‘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是說用功的人,随時随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卧都可以參禅。
‘行亦禅。
坐亦禅’:禅是半梵語,具足應說禅那,翻譯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靜慮。
怎麼叫思惟?是回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去找,思惟修行。
怎麼叫靜慮?人的慮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不動,妄想不動就是靜,靜慮也就是修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雖然不動,可是明明了了;雖然明明了了,可是不動,動就是以搖動為義。
靜慮像甚麼呢?像水裡有沙泥,如果不靜就不能沈,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靜慮是把沙和泥土沉到底下,也就是把煩惱止住了。
參禅,不是坐著才能參禅,那樣就把功夫用得死闆了,不活動了;要把功夫用活起來,好像生龍活虎似的,可是雖然生龍活虎,然而他的本體不動,這就是思惟修,也是靜慮,也是參禅。
參禅就是要你妄想停止,把真正的智慧現出來,這叫行也禅、坐也禅、住也禅、卧也禅,行住坐卧都是在用功,都是在修行。
攝持你的心念,都是用這種功夫,用得純熟了,内也沒有心,外邊也沒有形,遠處也沒有物,萬事萬物都合而為一,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能一多無礙,一多無二,能達到這種境界。
為甚麼内裡面沒有心?外面沒有形?遠處也沒有一切物質?并不是沒有,而是把你的分别識心停止了;分别識心一停止,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為甚麼我們分别識心不停止?一天到晚妄想紛飛,有如海上的波浪那麼多,為甚麼?就是因為不能停止你的妄想。
想得亂七八糟,東想西想;若能沒有妄想了,這時叫‘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所有的事都辦完了,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是參禅的好處,不必再受生死,所以才行亦禅、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語,言語;默,不言語;動,行動;靜,不行動。
體安然,無論你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行動也好,靜也好,本體是安然不動。
這個禮是甚麼呢?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無垢無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所以說體安然。
達到這個境界時—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使遇到刀斧臨身,白刃砍體的時候,也很坦然自在,并沒有痛苦。
為甚麼?因為我們有痛苦乃由于執著沒有破,如果我們的執著破了,甚麼痛苦也沒有,甚麼快樂也沒有。
你快樂嗎?你貪快樂就是執著;你怕痛苦嗎?這也是執著;你憂愁嗎?這是執著;你煩惱嗎?這是執著。
你要是沒有執著,就是刀斧臨頭也坦然自在,歡歡喜喜的,沒有一點痛苦艱難的。
‘假饒毒藥也閑閑’:假如你遇了毒藥,這也是等閑事,沒有甚麼大問題,能使毒藥為甘露,無論遇著甚麼毒藥也若無其事。
為甚麼能這樣?就因為沒有執著,把我執、法執都破了,毒藥也不發生作用了。
好像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到了中國,中國人欺負他,旁門左道欺負他,派地下工作人員,用毒藥想把他毒死,前前後後有六次那麼多,可是始終不發生作用。
這就是假饒毒藥也閑閑,也像等閑事,沒有甚麼問題,這是個恰當的證明。
‘我師得見然燈佛’:我師—這是永嘉大師稱我師,我師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所有佛子的師父,所以才這樣親切地叫我師。
得見然燈佛,我的師父釋迦年尼佛,在過去遇見然燈佛,然燈佛就給釋迦牟尼佛授記。
那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頭陀行,有一天走在街上,看見路上有很多泥水,很難走,可是他看見那邊有個老比丘走過來,于是他願意以身布施供養老比丘,就把身體趴到泥水上面,請這位老比丘走過去。
可是身體的長度不夠,還有一點泥水沒有蓋到,于是他又把頭發散開,鋪在污泥上面,請這位老比丘從他身上、頭發上走過。
這位老比丘就是然燈古佛,然燈佛看他用身體來布施供養他,給他把路墊上,又布發掩泥,把自己頭發展開覆到泥水上,這種誠心很稀有,不可多得;于是然燈佛觀察他的因緣,就給他授記做佛,說:‘汝于來世當得做佛,号釋迦牟尼。
’你的佛号叫釋迦牟尼佛,生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你在那兒成佛。
釋迦牟尼是梵語,翻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仁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寂默就是具足常樂我淨四德,能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能慈悲喜舍,令衆生得到所應得的法雨。
‘多劫曾為忍辱仙’: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怎樣叫一劫呢?人世間壽命一增一減叫一小劫,增是從人壽十歲,每一百年壽命增一歲,人的身高增一寸,人在十歲時,身高最多一尺多高,每一百年增一寸,壽命增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為止;然後再減,減是每一百年身量減一寸,壽命減一歲,這樣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小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各經過二十小劫,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是梵語,是印度的大數目,叫無童數,三大無量數叫三大阿僧祇劫。
在這遙遠的時間裡,釋迦牟尼佛每秒鐘也沒有退失菩提心,都是向前勇猛精進,發大菩提心,每秒鐘也沒有空過,經過這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福—做種種善事;修慧—讀誦大乘經典;福足了,慧也足了,所以叫兩足尊。
在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修福修慧,一定遇到很多橫逆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修忍辱行。
修忍辱行就是種相好,因為能忍辱,所以他的相貌就莊嚴;如果一個人脾氣大,相貌就醜陋。
這個人相貌端正,心地善良,就是在那兒種相好;那個人相貌醜陋,聲音也不洪亮,講話都拖拖拉拉,一點也不清楚,就是因為沒有種相好,這叫一善一切善,一惡一切惡;一樣好,樣樣好,一樣不好,樣樣都不好。
所以我們盡量不要有脾氣,盡量要學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圓滿,人人見你都敬佩你,見你和藹可親;不是滿身炸彈,滿身機關槍,人見人怕。
釋迦牟尼佛往昔做忍辱仙人,在那兒修道,那時候歌利王帶著宮娥、嫔妃,到深山打獵,宮妃、婇女見到老修行胡子長長的,頭發也長長的,不知道是人還是怪物,就怕得不得了,可是又好奇,要看看到底是甚麼?就往前走,膽子大的就問:‘喂!你是幹甚麼的?’他說:‘我在這兒修道。
’‘修甚麼道?’‘修忍辱。
無論甚麼事情,我都忍耐。
’這些宮娥、婇女、妃嫔,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奇怪的人,就把他圍上。
看他不咬人,也不打人,講話還是一樣講人話,于是和他接近,把他團團圍住,這個問長,那個問短,忍辱仙人因為修忍辱,也就不怕煩擾地答覆問題。
正在這個時候,歌利王打獵回來,看到他的宮女、妃嫔都圍著這個頭發長、胡子長的人,不知在幹甚麼?他也就過來,看他這些妃子對仙人捏手像對老友似的,他不禁喝起醋來,就問:‘嘿!你在這兒做甚麼?’他說:‘我在這兒修道,修忍辱。
’歌利王就說:‘你修甚麼忍辱?你誘惑我這些宮女,你能修甚麼忍辱?你真忍辱嗎?’他說:‘我真修忍辱。
’‘真修忍辱?那好!我來試驗你的忍辱功夫怎樣!’于是拿出他的寶劍來,就把忍辱仙人的臂剁下來,說:‘你現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說:‘忍辱。
’歌利王又揮起寶劍把他另外一條臂剁下,說:‘我說你在誘惑我的宮女,你在這兒裝老實人,你真瞞得了我?你現在能不能忍辱?’忍辱仙人說:‘能。
’歌利王又把他兩條腿也剁斷了,問他:‘現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說:‘我還是忍辱。
’他說:‘你專門打妄語,講大話,不老實,你現在看我有寶劍,所以你不敢說你不忍辱,恐怕我把你的頭都砍下來,因此你怎樣痛苦也要講假話。
你說你忍辱,究竟有甚麼能證明你不是打妄語?’忍辱仙人說:‘我如果不是在忍辱的話,我的四肢不能複原;如果我忍辱,心裡不生嗔恨,讓我的四肢恢複如初。
說完這話,果然四肢恢複。
歌利王還是不信:‘你真是妖怪,臂腿都斷了,還能恢複如初,誰相信這種邪術、邪法!沒人相信。
’這一說觸怒了護法天龍八部,即刻劈雷閃電,要把歌利王劈死。
這時忍辱仙人替他求情,叫他們不要把他打死,說:‘我将來成佛,我先要度這個人。
’于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首先在鹿野苑度憍陳如。
憍陳如就是往昔的歌利王,所以若人發願,終究會滿他的願。
忍辱仙人是不容易做的,因為一般人有一句話:‘佛都有火了!’所以忍耐心是不容易常常有的。
有的時候,忍一次可以;忍二次,馬馬虎虎;第三次就忍不住要發火了。
現在又講另一個忍辱的修道人,這個修道人也修忍辱行,可是到時候就忍不住了,所以把全國的人都給殺了,比夜行殺手更厲害。
這個因緣是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諸大弟子到外面遊化,走到一個原野的地方,幾千裡路的地方都沒有一個人,弟子便問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土地肥沃,地又寬廣,一望無邊,為甚麼連一個人也沒有?’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地方以前有一位修道人修忍辱行,有一次這個國家的宰相被國王免職為民,這位宰相平時也知道有個老修行,在這兒修忍辱行,很有道德,也很靈感。
于是他去請教老修行:“皇帝不用我做宰相,有甚麼方法才能令皇帝回心轉意?你能不能幫我這個忙?”老修行說:“可以的,我告訴你這個方法,你照著做,就可以官複原職,恢複你宰相的地位。
”他又說:“你用一把土,吐一口水,弄得很邋遢的樣子,然後往我身上灑,那你就可以官複原職了。
”這個宰相就照做。
果然沒三天,皇帝又宣诏叫他回去做宰相,恢複他的官職,宰相很感激這位老修行。
這時正宮娘娘也被皇帝貶入冷宮,她想起宰相複職的事,認為他一定有個方法,便去請教他:“你前一陣子被皇帝免職,很快又官複原職,是怎麼回事?”“因為我去求教一位忍辱的老修行,忍辱老修行叫我弄一些土,摻點口水往他身上灑,就把不吉祥的運傳給這位老修行,所以皇帝又把我宣回來。
”娘娘說:“那你幫我問一問,看看我應怎麼做,才能讓皇帝回心轉意。
”丞相就去問,老修行說:“她的身分比你高,她要用一碗水摻泥土,也是灑在我的身上,皇帝就會宣她回去做娘娘。
”她就照辦,果然很靈驗,皇帝又把她宣回去做娘娘了。
正在這時,國家發生戰争,鄰國發兵侵略,國家派兵抵抗,可是沒有法子抵抗,打了敗仗,節節敗退。
皇帝這時忽有所悟:我以前不要丞相,為甚麼過幾天又把他召回?這個娘娘也是,本來很讨厭她,以後又覺得她好,這是甚麼道理?問一問他們兩位,看看有甚麼法術!答覆是:“我們國家有個老修行,是修忍辱行的,甚麼事,他都能忍,并且他能把其他人不吉祥的運氣,轉到他的身上,别人就吉祥了。
我們當初被貶時,都是去找他,所以我們又好了,國王又把我們召回來。
”國王說:“那我們的國運也不好,你去請教這位忍辱仙人,看他有沒有辦法令我們的國家打勝仗。
”丞相就去和他商量,忍辱老人想一想說:“我本來不願管閑事,但是因為我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修行,我也應該報答國王國土之恩,這樣好了!你用一桶水摻上泥,然後叫國王把這桶水灑在我身上,這國家就可以打勝仗。
”國王就如法炮制,果然前線打一仗,勝一仗。
勝利回來便慶功,國王說:“國家不吉祥,能以轉運是因為求助國裡的國寶—忍辱的修行者,所以戰事勝利,我們要報他的恩。
”這一報恩,老百姓都知道這個消息。
你說怎麼樣了?所有不吉祥、運氣差的老百姓,都跑到忍辱老人那裡求轉運,這個吐一口口水,那個抓一把土往他面上扔,把忍辱老修行弄得全身是土,全身都是老百姓的口水,污濁邋遢。
全國人民一天到晚都來麻煩他。
(這個要轉運,那個要發财,中馬票,那時沒有馬票,大概有狗票。
)大家都想如意吉祥,把忍辱老人弄得真受不了了,說: “唉!你們這些人都該死!”隻生一個念頭,全國人民都死了,所以幾千裡地,一個人也沒有。
’ 你們想想,雖然是傳說,但是修道人有時候也忍不住的,所以才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不要令修道人心裡不高興。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忍辱行,一劫還修不成,不知修了多少劫,才把忍辱行修成,所以才說多劫曾為忍辱仙。
以前又有一個老修行,也修忍,很久很久不發脾氣,自己就生了驕傲心,賣起廣告來。
他在門前挂了一個招牌,招牌上寫‘性如灰’,讓别人知道他是一個沒有脾氣,不發火的人。
挂上這招牌也不知經過多久,有一天,觀世音菩薩從這兒走過,看見這塊招牌,上面寫著「性如灰’。
觀世音菩薩就化一個要飯的窮人,到這兒來問老修行說:‘我看你挂這個東西很好看,又有幾個字,那幾個字怎樣讀法呀?請教一教我好不好?’這老修行想:‘現在有人想要明白“性如灰”的意義。
’他便說:‘那幾個字叫“性如灰”,自性就好像灰似的,一點火氣都沒有,無論遇到甚麼不如意的事,也不發脾氣。
’這個窮要飯的說聲:‘謝謝你!’就走了。
可是走出三步又回來,再問老修行說:‘啊!這三個字怎麼讀?我忘了!’老修行又說:‘“性如灰”,是說修道人自性裡頭,沒有火氣,都變成灰了,這回記得啦!’叫化子說:‘好!。
真是謝謝你!’走了不遠又回來,問:‘唉!我又忘了,這三個字到底是甚麼?’老修行說:‘性如灰。
’叫化子又走了,走了又回來,如是者十幾次,這時老修行灰裡就生出火了,他大發脾氣說:‘性如灰!性如灰!你總問!’叫化子說:‘原來你的灰裡還有一點火呀,那麼再見了!’踴身虛空,現出觀世音菩薩像。
老修行心想:‘唉呀!我修行了這麼多年,就想和觀世音菩薩見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沒有修到底,和觀世音見了面,還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真是太可憐了!’就在那兒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點火,燒出了很多火星來,差一點把自己燒死。
由前一位忍辱修行人來看,我們大家研究研究,為甚麼丞相請教他的方法,皇帝又能把丞相請回去;娘娘也依照他的方法,也從冷宮中出來;國家不吉祥也變成吉祥了,這是甚麼道理?我們要知道,若是一個有德行、有修行、有功夫、有道德、有智慧的修道人為你回向,說是願你以後一切如意吉祥,一順百順,你即刻就能得到受用,因為他的功德,他的道力超過一般人的力量,他隻要一動心,想要你好,你就會好。
甚至這個人應該死,你把他感動了,他要你活過來,就會活過來,因為他有功德,他能役使鬼神,囑咐鬼神做甚麼,鬼神就會聽他的支使。
如果一個人該死,閻羅王請去赴宴,他可以說不要請他,我要把他留下來,這個人就會活過來,可是要受感動,若感不動他是辦不到的。
無論有甚麼事情,隻要他幫你回向,就可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能有這種力量。
可是你若讓他不高興,他一不高興,一動念,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才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也就是這個道理。
修道人是一點一點修,成就他的道,修成他的智慧,成就他的慈悲喜舍,所以他隻要心念一動,心想事成,能有這麼大的力量。
所以各位要努力用功修行,你若真有功德了,甚至能移山倒海,随心變化無窮。
看一看這個修行人,動一念說:‘你們這班人都該死。
’果然這班人不但不能吉祥如意,反而都同歸于盡,為甚麼能這樣?就是他平時修行的功力,所以他一動念,閻羅王、一切鬼神都照辦,都遵照他的意旨,你們若遇見修行忍辱的人,切記切記不要得罪他,得罪他,令他發火了,就不得了。
我們修道的人,若能修忍辱,相貌就圓滿端正妙好。
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随形好,都是修忍辱所成就的。
無論那一位願意英俊美麗,就要修忍辱。
打你,你不發脾氣;罵你,你也不發脾氣,你有容忍之心,就有德行,将來就能相好莊嚴;反之,如果天天發脾氣,就變成一個餓鬼,不會好看的,所以各位要特别注意。
幾回生。
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
于諸榮辱何憂喜。
‘幾回生。
幾回死’: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說:‘幾回生,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生死,是很長很長的時間;無定止,沒有一定的。
‘自從頓悟了無生’:無論那一位修行,若能頓悟,明白無生法忍,會修忍辱了— ‘于諸榮辱何憂喜’:怎麼會人家侮辱你,就憂愁;贊歎你,給你一點光榮,就歡喜。
沒有這些,毀譽不動于心,一切事、一切處都在忍辱三昧裡,都在忍辱定裡用功夫。
彌勒菩薩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麼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類非常可笑,所以我們由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惡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給老虎,老虎吃了,才沒餓死。
老鷹是最惡的飛禽,餓得不能飛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來給鷹吃,去救鴿子,因為鷹要把鴿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鷹,把全身的肉都割下來喂鷹。
你看這種舍身喂虎,割肉喂鷹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體布施給全人類不知有多少次。
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
每一粒微塵大的地方,都是過去諸佛舍生命處,把生命布施出來,布施給衆生。
我們若懂得這個道理,還有甚麼放不下的?有甚麼舍不了的?就是那麼執著,一天到晚在腦子裡算來算去,算去算來,怎樣能賺錢?怎樣能發财?你若是應該發财,你不知不覺就發了,不需要那麼用心去用計謀。
入深山。
住蘭若。
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實潇灑。
‘入深山。
住蘭若’:這段文是說,人修行時,要到深山窮谷、岩穴之間,住在寂靜處。
蘭若是梵語,就是寂靜處,若—寂,沒有一切聲音;靜,沒有動的情況,靜和動相反,靜就是不動,動就是不靜。
在岩穴修道,為甚麼要在深山窮谷,韬然絕也?因為在鬧市裡不易修道,你剛要得到一點定力,境界一來,把這個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窮谷裡,隐居在岩穴寂靜處。
‘岑崟幽邃長松下’:岑崟,高峻的樣子,山是很高的。
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
這地方很幽靜,沒有鬧市的喧嘩,在蒼松翠柏的樹下修習禅定,得山川靈秀之氣,和天地大自然合而為一。
‘優遊靜坐野僧家’:優遊,是超然自得,無拘無束,無挂無礙,無人無我,所謂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
野僧,是不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邊幅,胡子長長的,眉毛長長的,頭發長長的,手指甲也長長的,身上若長了毛,毛也長長的。
可是他是個出家人,在那兒與世無争,也不和人争财、争色、争名、飲食,不貪舒服地睡,所謂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東西吃也可以,沒有東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說了,根本無聲無嗅,無人無我;色—在山裡更談不到美麗的顔色;财—根本沒有,也不需要争。
‘阒寂安居實潇灑’:在這個像野人的出家人家裡住,阒寂,一點繁華都沒有,一點吵鬧聲音都沒有,沒有喧嘩,是一個真正清淨所在。
潇灑,也是自由自在的樣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沒有一切的煩惱,得到真正的自由。
這是這段文的大意,這裡面的表理無窮無盡,就是叫我們心領神會,看你悟到那個階段去,所以每個人要用各人主觀的智能來發掘智慧的寶礦,才能達到寶所。
覺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覺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覺,這個覺就是覺悟。
覺悟了甚麼呢?覺悟是把無明破了,就現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現出本有的智慧。
好像開智慧礦似的,可是開礦是要用力,用人工去開發。
‘不施功’:這個智慧礦,不要你費甚麼力量,隻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淨心,回到清淨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還原,明心見性。
雖然不施功,但也要念茲在茲,勿忘勿縱,不要揠苗助長。
所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段文是說列國時期,有個宋國人太聰明了,因為太聰明,所以變成愚癡,怎樣太聰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沒有機會,他認為機會來了,所以舉出他來做比喻。
這宋國人可憐他的苗不長,希望它們快點高大,于是就幫他的苗長高,怎樣幫苗長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來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來,把每棵都這樣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樣子。
‘芒芒然歸’,就是甚麼也不懂的樣子,芒芒然若無所知的樣子,幾乎進入昏迷狀态,因為幫苗長起來,他太疲倦了。
‘謂其人曰’,他就對他家人說:‘今日病矣!’說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點休息。
為甚麼?‘予助苗長矣’,我幫苗長高了。
‘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一聽,他父親在甚麼地方學了這種科技方法呢?幫苗很快就長高,趕快去看,所以就像現在的慢跑,跑到田裡,一方面是做運動,一方面是做實驗,看看他父親是用甚麼科學方法來助苗長大。
‘苗則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為長慢了,我幫他長快一點,結果把苗都弄死了。
宋國人就是這樣,不隻宋國人是這樣,現在天下人不這樣的都很少了,都是在異想天開,想要突出,有奇迹出現,所以我們在這時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覺即了,甚麼是覺?就是智慧。
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
佛成大覺,就是大智慧者,并不是有甚麼神奇。
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長。
‘一切有為法不同’:可是有為法和真實的無為法不同,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覺察得到,看得見,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現的,就都叫有為法。
這個有為法和無為法不同,無為是不加造作,無為而無不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為法上,願意發财、當官,有大名聲、大地位、大權勢,這都是著相。
聽說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貴的果報,就拼命做有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
布施有财施、法施、無畏施。
财施,是世界互通有無,代替古來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
法施,天天給人講經說法,是用法來布施給衆生。
無畏施,正當衆生在困苦艱難、颠沛流離,艱苦的時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沒有恐懼的思想,這叫無畏施。
這三種布施以法施為最上。
談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見,講經說法,教化衆生,才能令衆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見,把衆生引到地獄去,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
若是有功德,這是著相布施,隻可以升天得到天福。
等天福享盡了以後,又要受苦了。
‘猶如仰箭射虛空’:這裡有個比喻,好像拿一張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東、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虛空射,但是你射虛空,終究不能達到目的地,隻在虛空裡一陣子,暫時能上去,随著又墜落了。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勢力盡’:就是說仰箭射虛空是空費力,舉刀斬水水無痕,就是沒事找事做,沒有麻煩,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射虛空,力量及不了— ‘箭還墜’:箭就墜落下來。
無論甚麼物質,由上往下墜的時候,都是重的先下來,輕的在上面,換句話說,箭頭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墜到你的頭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險,所以說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你盡去做有形相的布施,雖然也種福了,可是這種福不是長遠的,而是暫時的,轉眼的,不久的,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來生不如意。
今生或許得到福,來生也許得到福,再來生就不如意了。
所以福盡又要受苦了,而在六道輪回裡,頭出頭沒,不能了脫生死,不能超出輪回,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争似無為實相門’:這怎麼比得上無為實相無相的解脫門呢?比不了這種解脫門。
所以— ‘一超直入如來地’:一超直入,不曆僧祇獲法身,不立階梯而證得佛果。
但得本。
莫愁末。
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但得本。
莫愁末’:我們修行學佛法,要認識根本的道理。
根本的道理是甚麼呢?就是去欲斷愛,少欲知足,也就是沒有益處的妄想不要打那麼多。
你若得到根本的道理,末稍枝葉的問題就不用愁了。
本,就是你得到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果位,得到真如自性,本來清淨的,本來是不動搖的,本來是現成的。
這個本,也就是如意珠。
甚麼是如意珠?就是大圓鏡智,你要是得到大圓鏡智,就不會再有有漏的思想,所以叫得本。
不颠倒,把根本抓住了,末梢就不需要那麼注意。
‘如淨琉璃含寶月’:本是一塵不染,萬慮皆空的,就好像一個清淨琉璃瓶裡含有一輪明亮的寶月,裡外都是玲珑剔透,光明遍照,隻有純陽,沒有陰氣,叫如意珠。
這個如意珠是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妙用無方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能了解、明白這如意珠的作用,它的體性、作用和功能,則— ‘自利利他終不竭’:這個如意珠,這種大圓鏡智的智慧,既能自利,又可利他。
自利,自己不颠倒;利他,令他人不颠倒。
再往淺一點說,自己不糊塗,令衆生也不糊塗,就叫自利利他。
終不竭,就是沒有完的時候,甚麼時候用它,它的能源總是充足,不會沒有的,這叫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霧露雲霞體上衣。
‘江月照’:這是譬如乘船泛江,月光照到江裡,這種境界是很自然的。
‘松風吹’:松樹被風吹,有一種清香,令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這都是一種非常天然的境界。
‘永夜清宵何所為’:在長夜裡沒有事情可做;可是在這沒有事情可做時,雖然無為,可是卻無不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這永夜清宵,這種天真野趣、自然活潑的景象裡,露出佛性和戒珠。
金剛光明寶戒的戒珠,這就是我們的心印法門。
‘霧露雲霞體上衣’:好像霧露雲霞一樣,又好像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
言其前面所說,‘五蘊浮雲空去來’,也就是說五蘊像浮雲似的,霧露似的,是身上穿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是從外面有的體衣,佛性是自己本有的,戒珠也是自己本有的,所以你不要把這種東西認得太真。
現在我們生在末法時代,就是佛法即将滅亡的時候,這時魔強法弱,邪盛正衰,所以種種邪說都出現了,這種邪說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做出來卻會亡國滅種,令人類同歸于盡。
我們都知道天地間生生不息,化化無窮的道理,它有陰有陽,有正有邪,你若違背陰陽邪正造化的生理,一定走到滅亡的途徑。
現在全世界都怕‘愛死病’,由這個名詞就應該覺悟,怎麼死呢?就因為亂愛,不守正當的軌道,去做一些違背生理的事情,還到處提倡、宣傳,把人性都弄迷昧了,誰也不知道那個是正,是邪;是對,是不對,甚至還要合法化。
這個東西一但合法化,那世界就沒有真理了。
這是甚麼呢?是一般人所迷的‘同性戀’,愛死病就因為同性戀而發生的。
所謂有晝就有夜,有善就有惡,有逆就有順,有天就有地,這是很正常,也是相對的道理。
因為如此,古來聖人提倡男女居于一室,這是人之大倫,也因此才定了禮,所謂男子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這是一種倫常,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叫五倫;又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無畏說’:獅子是百獸之王,佛說法是無所顧忌,也就像獅子吼,沒有恐懼,這種法一說出來— ‘百獸聞之皆腦裂’:其他的走獸、飛禽聽到獅子吼,腦都被吓碎了。
‘香象奔波失卻威’:象是獸裡最大的,龐然大物,很威風的,可是聽到獅子吼,也吓得魂飛魄散,膽戰驚心,他平時那種威風都沒有了。
‘天龍寂聽生欣悅’:可是天龍八部默默中聽見獅子吼,都歡喜了。
這裡是說,佛法好像獅子吼,百獸比喻甚麼呢?他們是旁鬥左道,邪說異端,這類的宗教。
這些天魔外道,就好像百獸一般,聽見獅子吼,吓得大小便也不知不覺流出來,就這麼厲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天魔外道一聽佛說正法音,也吓得戰戰兢兢,恐懼不安。
香象就是外道領袖,他的神通丢了,智慧也沒有了,讓他的徒衆不佩服了,所以說失卻威。
可是天龍八部、護法善神,乃至十方諸佛菩薩都皆大歡喜—歡喜、踴躍、贊歎。
所以我們信佛的人,不可以再去參加旁門左道,那些邪說異端都是來誘惑人的,令人生出一種争心、貪心、有所求心、自私自利的心,一天到晚專門在那兒打妄語,講話騙人。
這樣都像百獸一樣,腦都裂了,一見正法的時候,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各位既然走到佛教大乘的門裡,不要再誤入歧途,走到錯路上,信婆羅門教那種騙人的宗教,天天往臉上貼金,而不看看全身在垃圾裡生活著。
遊江海。
涉山川。
尋師訪道為參禅。
自從認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關。
‘遊江海。
涉山川’:這是古來大德高僧,參方訪道,不辭山高水深,路途遙遠,這種遊江海,涉山川,不像我們現在的旅遊,他們是訪益友,求明師,到處參訪善知識。
善知識所住之處,是人人不願住的地方,或在深山窮谷,或在岩穴裡,這樣的人不會舍本逐末,舍近求遠,他是無所求于世;無所貪于社會;無所争于全人類,他常常穴居而野處,登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他住在深山窮谷裡,無挂無礙,無拘無束,無人無我,無是無非,在那兒一心辦道。
所以你想參訪這類善知識,必須要不辭跋涉之苦,所以說遊江海,涉山川。
‘尋師訪道為參禅’:他就是為了尋訪善知識、良師益友,到處參方行腳,行腳不是坐飛機,坐火車、巴士、汽車,也不是騎自行車,而是用腳來行路。
有的人說,那真是笨透了,可是他會開悟;你這麼聰明,到現在還是那麼愚癡。
所以尋師訪道為參禅,參禅的法門要有相當的功夫,不是一掘就可以挖個井;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修行一分鐘,就可以成佛果。
這要參,參就是要專心一緻來研究,念茲在茲,心無旁鹜,所謂‘專一則靈,分馳則弊’,好比雞孵蛋,像老母雞孵雞蛋一樣,天天在那兒趴著,用熱氣孵著雞蛋,時候到了,小雞就出來。
參禅也是這樣,又如龍養珠,念茲在茲,時時刻刻不停的;如貓捕鼠,像貓等著老鼠出來,不出來則已,一出來一爪就把它抓住,跑也跑不掉,要有這種持久的能耐,自然就開悟了。
所謂‘久坐有禅’,久坐自然就靜慮,禅是梵語,翻譯為靜慮,靜慮就是叫你念慮停止下來,靜止下來。
‘自從認得曹溪路’:可是自從認得曹溪的法門,禅宗的向上一法。
‘了知生死不相關’:明白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生死也沒有甚麼問題,要怎麼了生死呢?就是要無漏,怎麼會得到無漏?要斷欲去愛,那麼生死也會了,也就是得到無漏的法。
佛經上說的無漏法,就是要去毛病,去染污的念頭,而剩下清淨的念頭。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各位都要用心來研究這個道理,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這篇《證道歌》是永嘉大師一生修行的心得,和盤托出,告訴大家,這也可以說是婆心切切,不保守秘密。
我們聽到歌詞之後,要發心把《證道歌》讀熟了,能背誦如流,每天或許念幾遍,這都是無形中的鞭策,無形中的善知識。
各位不要把這篇歌詞忽略了,能背誦如流,那才沒有白聽《證道歌》一場。
你念熟了,自然就心領神會,融會貫通,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若不熟,當然就不會真正了解,所以各位不要把聽經的時間空過,應深深地研究所聽到的道理。
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前一段文‘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禮皆同。
’是說禅宗心地法門通達無礙,講經說教也通達無礙,宗不礙說,說也不礙宗,互相圓融無礙。
現在這段文‘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是說用功的人,随時随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卧都可以參禅。
‘行亦禅。
坐亦禅’:禅是半梵語,具足應說禅那,翻譯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靜慮。
怎麼叫思惟?是回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去找,思惟修行。
怎麼叫靜慮?人的慮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不容易不動,妄想不動就是靜,靜慮也就是修如如不動,了了常明,雖然不動,可是明明了了;雖然明明了了,可是不動,動就是以搖動為義。
靜慮像甚麼呢?像水裡有沙泥,如果不靜就不能沈,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靜慮是把沙和泥土沉到底下,也就是把煩惱止住了。
參禅,不是坐著才能參禅,那樣就把功夫用得死闆了,不活動了;要把功夫用活起來,好像生龍活虎似的,可是雖然生龍活虎,然而他的本體不動,這就是思惟修,也是靜慮,也是參禅。
參禅就是要你妄想停止,把真正的智慧現出來,這叫行也禅、坐也禅、住也禅、卧也禅,行住坐卧都是在用功,都是在修行。
攝持你的心念,都是用這種功夫,用得純熟了,内也沒有心,外邊也沒有形,遠處也沒有物,萬事萬物都合而為一,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能一多無礙,一多無二,能達到這種境界。
為甚麼内裡面沒有心?外面沒有形?遠處也沒有一切物質?并不是沒有,而是把你的分别識心停止了;分别識心一停止,本有的智慧就現出來。
為甚麼我們分别識心不停止?一天到晚妄想紛飛,有如海上的波浪那麼多,為甚麼?就是因為不能停止你的妄想。
想得亂七八糟,東想西想;若能沒有妄想了,這時叫‘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所有的事都辦完了,所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是參禅的好處,不必再受生死,所以才行亦禅、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語,言語;默,不言語;動,行動;靜,不行動。
體安然,無論你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行動也好,靜也好,本體是安然不動。
這個禮是甚麼呢?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是無垢無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所以說體安然。
達到這個境界時—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使遇到刀斧臨身,白刃砍體的時候,也很坦然自在,并沒有痛苦。
為甚麼?因為我們有痛苦乃由于執著沒有破,如果我們的執著破了,甚麼痛苦也沒有,甚麼快樂也沒有。
你快樂嗎?你貪快樂就是執著;你怕痛苦嗎?這也是執著;你憂愁嗎?這是執著;你煩惱嗎?這是執著。
你要是沒有執著,就是刀斧臨頭也坦然自在,歡歡喜喜的,沒有一點痛苦艱難的。
‘假饒毒藥也閑閑’:假如你遇了毒藥,這也是等閑事,沒有甚麼大問題,能使毒藥為甘露,無論遇著甚麼毒藥也若無其事。
為甚麼能這樣?就因為沒有執著,把我執、法執都破了,毒藥也不發生作用了。
好像初祖菩提達摩大師到了中國,中國人欺負他,旁門左道欺負他,派地下工作人員,用毒藥想把他毒死,前前後後有六次那麼多,可是始終不發生作用。
這就是假饒毒藥也閑閑,也像等閑事,沒有甚麼問題,這是個恰當的證明。
‘我師得見然燈佛’:我師—這是永嘉大師稱我師,我師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是所有佛子的師父,所以才這樣親切地叫我師。
得見然燈佛,我的師父釋迦年尼佛,在過去遇見然燈佛,然燈佛就給釋迦牟尼佛授記。
那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頭陀行,有一天走在街上,看見路上有很多泥水,很難走,可是他看見那邊有個老比丘走過來,于是他願意以身布施供養老比丘,就把身體趴到泥水上面,請這位老比丘走過去。
可是身體的長度不夠,還有一點泥水沒有蓋到,于是他又把頭發散開,鋪在污泥上面,請這位老比丘從他身上、頭發上走過。
這位老比丘就是然燈古佛,然燈佛看他用身體來布施供養他,給他把路墊上,又布發掩泥,把自己頭發展開覆到泥水上,這種誠心很稀有,不可多得;于是然燈佛觀察他的因緣,就給他授記做佛,說:‘汝于來世當得做佛,号釋迦牟尼。
’你的佛号叫釋迦牟尼佛,生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你在那兒成佛。
釋迦牟尼是梵語,翻成中文叫能仁寂默,能仁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寂默就是具足常樂我淨四德,能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能慈悲喜舍,令衆生得到所應得的法雨。
‘多劫曾為忍辱仙’: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怎樣叫一劫呢?人世間壽命一增一減叫一小劫,增是從人壽十歲,每一百年壽命增一歲,人的身高增一寸,人在十歲時,身高最多一尺多高,每一百年增一寸,壽命增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為止;然後再減,減是每一百年身量減一寸,壽命減一歲,這樣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小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各經過二十小劫,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
阿僧祇是梵語,是印度的大數目,叫無童數,三大無量數叫三大阿僧祇劫。
在這遙遠的時間裡,釋迦牟尼佛每秒鐘也沒有退失菩提心,都是向前勇猛精進,發大菩提心,每秒鐘也沒有空過,經過這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福—做種種善事;修慧—讀誦大乘經典;福足了,慧也足了,所以叫兩足尊。
在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修福修慧,一定遇到很多橫逆的境界,所以一定要修忍辱行。
修忍辱行就是種相好,因為能忍辱,所以他的相貌就莊嚴;如果一個人脾氣大,相貌就醜陋。
這個人相貌端正,心地善良,就是在那兒種相好;那個人相貌醜陋,聲音也不洪亮,講話都拖拖拉拉,一點也不清楚,就是因為沒有種相好,這叫一善一切善,一惡一切惡;一樣好,樣樣好,一樣不好,樣樣都不好。
所以我們盡量不要有脾氣,盡量要學忍辱,能忍辱,相貌就生得端正圓滿,人人見你都敬佩你,見你和藹可親;不是滿身炸彈,滿身機關槍,人見人怕。
釋迦牟尼佛往昔做忍辱仙人,在那兒修道,那時候歌利王帶著宮娥、嫔妃,到深山打獵,宮妃、婇女見到老修行胡子長長的,頭發也長長的,不知道是人還是怪物,就怕得不得了,可是又好奇,要看看到底是甚麼?就往前走,膽子大的就問:‘喂!你是幹甚麼的?’他說:‘我在這兒修道。
’‘修甚麼道?’‘修忍辱。
無論甚麼事情,我都忍耐。
’這些宮娥、婇女、妃嫔,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奇怪的人,就把他圍上。
看他不咬人,也不打人,講話還是一樣講人話,于是和他接近,把他團團圍住,這個問長,那個問短,忍辱仙人因為修忍辱,也就不怕煩擾地答覆問題。
正在這個時候,歌利王打獵回來,看到他的宮女、妃嫔都圍著這個頭發長、胡子長的人,不知在幹甚麼?他也就過來,看他這些妃子對仙人捏手像對老友似的,他不禁喝起醋來,就問:‘嘿!你在這兒做甚麼?’他說:‘我在這兒修道,修忍辱。
’歌利王就說:‘你修甚麼忍辱?你誘惑我這些宮女,你能修甚麼忍辱?你真忍辱嗎?’他說:‘我真修忍辱。
’‘真修忍辱?那好!我來試驗你的忍辱功夫怎樣!’于是拿出他的寶劍來,就把忍辱仙人的臂剁下來,說:‘你現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說:‘忍辱。
’歌利王又揮起寶劍把他另外一條臂剁下,說:‘我說你在誘惑我的宮女,你在這兒裝老實人,你真瞞得了我?你現在能不能忍辱?’忍辱仙人說:‘能。
’歌利王又把他兩條腿也剁斷了,問他:‘現在忍辱不忍辱?’忍辱仙人說:‘我還是忍辱。
’他說:‘你專門打妄語,講大話,不老實,你現在看我有寶劍,所以你不敢說你不忍辱,恐怕我把你的頭都砍下來,因此你怎樣痛苦也要講假話。
你說你忍辱,究竟有甚麼能證明你不是打妄語?’忍辱仙人說:‘我如果不是在忍辱的話,我的四肢不能複原;如果我忍辱,心裡不生嗔恨,讓我的四肢恢複如初。
說完這話,果然四肢恢複。
歌利王還是不信:‘你真是妖怪,臂腿都斷了,還能恢複如初,誰相信這種邪術、邪法!沒人相信。
’這一說觸怒了護法天龍八部,即刻劈雷閃電,要把歌利王劈死。
這時忍辱仙人替他求情,叫他們不要把他打死,說:‘我将來成佛,我先要度這個人。
’于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首先在鹿野苑度憍陳如。
憍陳如就是往昔的歌利王,所以若人發願,終究會滿他的願。
忍辱仙人是不容易做的,因為一般人有一句話:‘佛都有火了!’所以忍耐心是不容易常常有的。
有的時候,忍一次可以;忍二次,馬馬虎虎;第三次就忍不住要發火了。
現在又講另一個忍辱的修道人,這個修道人也修忍辱行,可是到時候就忍不住了,所以把全國的人都給殺了,比夜行殺手更厲害。
這個因緣是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和諸大弟子到外面遊化,走到一個原野的地方,幾千裡路的地方都沒有一個人,弟子便問釋迦牟尼佛:‘這個地方,土地肥沃,地又寬廣,一望無邊,為甚麼連一個人也沒有?’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地方以前有一位修道人修忍辱行,有一次這個國家的宰相被國王免職為民,這位宰相平時也知道有個老修行,在這兒修忍辱行,很有道德,也很靈感。
于是他去請教老修行:“皇帝不用我做宰相,有甚麼方法才能令皇帝回心轉意?你能不能幫我這個忙?”老修行說:“可以的,我告訴你這個方法,你照著做,就可以官複原職,恢複你宰相的地位。
”他又說:“你用一把土,吐一口水,弄得很邋遢的樣子,然後往我身上灑,那你就可以官複原職了。
”這個宰相就照做。
果然沒三天,皇帝又宣诏叫他回去做宰相,恢複他的官職,宰相很感激這位老修行。
這時正宮娘娘也被皇帝貶入冷宮,她想起宰相複職的事,認為他一定有個方法,便去請教他:“你前一陣子被皇帝免職,很快又官複原職,是怎麼回事?”“因為我去求教一位忍辱的老修行,忍辱老修行叫我弄一些土,摻點口水往他身上灑,就把不吉祥的運傳給這位老修行,所以皇帝又把我宣回來。
”娘娘說:“那你幫我問一問,看看我應怎麼做,才能讓皇帝回心轉意。
”丞相就去問,老修行說:“她的身分比你高,她要用一碗水摻泥土,也是灑在我的身上,皇帝就會宣她回去做娘娘。
”她就照辦,果然很靈驗,皇帝又把她宣回去做娘娘了。
正在這時,國家發生戰争,鄰國發兵侵略,國家派兵抵抗,可是沒有法子抵抗,打了敗仗,節節敗退。
皇帝這時忽有所悟:我以前不要丞相,為甚麼過幾天又把他召回?這個娘娘也是,本來很讨厭她,以後又覺得她好,這是甚麼道理?問一問他們兩位,看看有甚麼法術!答覆是:“我們國家有個老修行,是修忍辱行的,甚麼事,他都能忍,并且他能把其他人不吉祥的運氣,轉到他的身上,别人就吉祥了。
我們當初被貶時,都是去找他,所以我們又好了,國王又把我們召回來。
”國王說:“那我們的國運也不好,你去請教這位忍辱仙人,看他有沒有辦法令我們的國家打勝仗。
”丞相就去和他商量,忍辱老人想一想說:“我本來不願管閑事,但是因為我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修行,我也應該報答國王國土之恩,這樣好了!你用一桶水摻上泥,然後叫國王把這桶水灑在我身上,這國家就可以打勝仗。
”國王就如法炮制,果然前線打一仗,勝一仗。
勝利回來便慶功,國王說:“國家不吉祥,能以轉運是因為求助國裡的國寶—忍辱的修行者,所以戰事勝利,我們要報他的恩。
”這一報恩,老百姓都知道這個消息。
你說怎麼樣了?所有不吉祥、運氣差的老百姓,都跑到忍辱老人那裡求轉運,這個吐一口口水,那個抓一把土往他面上扔,把忍辱老修行弄得全身是土,全身都是老百姓的口水,污濁邋遢。
全國人民一天到晚都來麻煩他。
(這個要轉運,那個要發财,中馬票,那時沒有馬票,大概有狗票。
)大家都想如意吉祥,把忍辱老人弄得真受不了了,說: “唉!你們這些人都該死!”隻生一個念頭,全國人民都死了,所以幾千裡地,一個人也沒有。
’ 你們想想,雖然是傳說,但是修道人有時候也忍不住的,所以才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不要令修道人心裡不高興。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往昔修忍辱行,一劫還修不成,不知修了多少劫,才把忍辱行修成,所以才說多劫曾為忍辱仙。
以前又有一個老修行,也修忍,很久很久不發脾氣,自己就生了驕傲心,賣起廣告來。
他在門前挂了一個招牌,招牌上寫‘性如灰’,讓别人知道他是一個沒有脾氣,不發火的人。
挂上這招牌也不知經過多久,有一天,觀世音菩薩從這兒走過,看見這塊招牌,上面寫著「性如灰’。
觀世音菩薩就化一個要飯的窮人,到這兒來問老修行說:‘我看你挂這個東西很好看,又有幾個字,那幾個字怎樣讀法呀?請教一教我好不好?’這老修行想:‘現在有人想要明白“性如灰”的意義。
’他便說:‘那幾個字叫“性如灰”,自性就好像灰似的,一點火氣都沒有,無論遇到甚麼不如意的事,也不發脾氣。
’這個窮要飯的說聲:‘謝謝你!’就走了。
可是走出三步又回來,再問老修行說:‘啊!這三個字怎麼讀?我忘了!’老修行又說:‘“性如灰”,是說修道人自性裡頭,沒有火氣,都變成灰了,這回記得啦!’叫化子說:‘好!。
真是謝謝你!’走了不遠又回來,問:‘唉!我又忘了,這三個字到底是甚麼?’老修行說:‘性如灰。
’叫化子又走了,走了又回來,如是者十幾次,這時老修行灰裡就生出火了,他大發脾氣說:‘性如灰!性如灰!你總問!’叫化子說:‘原來你的灰裡還有一點火呀,那麼再見了!’踴身虛空,現出觀世音菩薩像。
老修行心想:‘唉呀!我修行了這麼多年,就想和觀世音菩薩見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沒有修到底,和觀世音見了面,還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真是太可憐了!’就在那兒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點火,燒出了很多火星來,差一點把自己燒死。
由前一位忍辱修行人來看,我們大家研究研究,為甚麼丞相請教他的方法,皇帝又能把丞相請回去;娘娘也依照他的方法,也從冷宮中出來;國家不吉祥也變成吉祥了,這是甚麼道理?我們要知道,若是一個有德行、有修行、有功夫、有道德、有智慧的修道人為你回向,說是願你以後一切如意吉祥,一順百順,你即刻就能得到受用,因為他的功德,他的道力超過一般人的力量,他隻要一動心,想要你好,你就會好。
甚至這個人應該死,你把他感動了,他要你活過來,就會活過來,因為他有功德,他能役使鬼神,囑咐鬼神做甚麼,鬼神就會聽他的支使。
如果一個人該死,閻羅王請去赴宴,他可以說不要請他,我要把他留下來,這個人就會活過來,可是要受感動,若感不動他是辦不到的。
無論有甚麼事情,隻要他幫你回向,就可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能有這種力量。
可是你若讓他不高興,他一不高興,一動念,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才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也就是這個道理。
修道人是一點一點修,成就他的道,修成他的智慧,成就他的慈悲喜舍,所以他隻要心念一動,心想事成,能有這麼大的力量。
所以各位要努力用功修行,你若真有功德了,甚至能移山倒海,随心變化無窮。
看一看這個修行人,動一念說:‘你們這班人都該死。
’果然這班人不但不能吉祥如意,反而都同歸于盡,為甚麼能這樣?就是他平時修行的功力,所以他一動念,閻羅王、一切鬼神都照辦,都遵照他的意旨,你們若遇見修行忍辱的人,切記切記不要得罪他,得罪他,令他發火了,就不得了。
我們修道的人,若能修忍辱,相貌就圓滿端正妙好。
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随形好,都是修忍辱所成就的。
無論那一位願意英俊美麗,就要修忍辱。
打你,你不發脾氣;罵你,你也不發脾氣,你有容忍之心,就有德行,将來就能相好莊嚴;反之,如果天天發脾氣,就變成一個餓鬼,不會好看的,所以各位要特别注意。
幾回生。
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
于諸榮辱何憂喜。
‘幾回生。
幾回死’: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說:‘幾回生,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生死,是很長很長的時間;無定止,沒有一定的。
‘自從頓悟了無生’:無論那一位修行,若能頓悟,明白無生法忍,會修忍辱了— ‘于諸榮辱何憂喜’:怎麼會人家侮辱你,就憂愁;贊歎你,給你一點光榮,就歡喜。
沒有這些,毀譽不動于心,一切事、一切處都在忍辱三昧裡,都在忍辱定裡用功夫。
彌勒菩薩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麼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類非常可笑,所以我們由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惡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給老虎,老虎吃了,才沒餓死。
老鷹是最惡的飛禽,餓得不能飛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來給鷹吃,去救鴿子,因為鷹要把鴿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鷹,把全身的肉都割下來喂鷹。
你看這種舍身喂虎,割肉喂鷹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體布施給全人類不知有多少次。
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
每一粒微塵大的地方,都是過去諸佛舍生命處,把生命布施出來,布施給衆生。
我們若懂得這個道理,還有甚麼放不下的?有甚麼舍不了的?就是那麼執著,一天到晚在腦子裡算來算去,算去算來,怎樣能賺錢?怎樣能發财?你若是應該發财,你不知不覺就發了,不需要那麼用心去用計謀。
入深山。
住蘭若。
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
阒寂安居實潇灑。
‘入深山。
住蘭若’:這段文是說,人修行時,要到深山窮谷、岩穴之間,住在寂靜處。
蘭若是梵語,就是寂靜處,若—寂,沒有一切聲音;靜,沒有動的情況,靜和動相反,靜就是不動,動就是不靜。
在岩穴修道,為甚麼要在深山窮谷,韬然絕也?因為在鬧市裡不易修道,你剛要得到一點定力,境界一來,把這個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窮谷裡,隐居在岩穴寂靜處。
‘岑崟幽邃長松下’:岑崟,高峻的樣子,山是很高的。
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
這地方很幽靜,沒有鬧市的喧嘩,在蒼松翠柏的樹下修習禅定,得山川靈秀之氣,和天地大自然合而為一。
‘優遊靜坐野僧家’:優遊,是超然自得,無拘無束,無挂無礙,無人無我,所謂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
野僧,是不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邊幅,胡子長長的,眉毛長長的,頭發長長的,手指甲也長長的,身上若長了毛,毛也長長的。
可是他是個出家人,在那兒與世無争,也不和人争财、争色、争名、飲食,不貪舒服地睡,所謂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東西吃也可以,沒有東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說了,根本無聲無嗅,無人無我;色—在山裡更談不到美麗的顔色;财—根本沒有,也不需要争。
‘阒寂安居實潇灑’:在這個像野人的出家人家裡住,阒寂,一點繁華都沒有,一點吵鬧聲音都沒有,沒有喧嘩,是一個真正清淨所在。
潇灑,也是自由自在的樣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沒有一切的煩惱,得到真正的自由。
這是這段文的大意,這裡面的表理無窮無盡,就是叫我們心領神會,看你悟到那個階段去,所以每個人要用各人主觀的智能來發掘智慧的寶礦,才能達到寶所。
覺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猶如仰箭射虛空。
‘覺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覺,這個覺就是覺悟。
覺悟了甚麼呢?覺悟是把無明破了,就現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現出本有的智慧。
好像開智慧礦似的,可是開礦是要用力,用人工去開發。
‘不施功’:這個智慧礦,不要你費甚麼力量,隻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淨心,回到清淨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還原,明心見性。
雖然不施功,但也要念茲在茲,勿忘勿縱,不要揠苗助長。
所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段文是說列國時期,有個宋國人太聰明了,因為太聰明,所以變成愚癡,怎樣太聰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沒有機會,他認為機會來了,所以舉出他來做比喻。
這宋國人可憐他的苗不長,希望它們快點高大,于是就幫他的苗長高,怎樣幫苗長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來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來,把每棵都這樣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樣子。
‘芒芒然歸’,就是甚麼也不懂的樣子,芒芒然若無所知的樣子,幾乎進入昏迷狀态,因為幫苗長起來,他太疲倦了。
‘謂其人曰’,他就對他家人說:‘今日病矣!’說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點休息。
為甚麼?‘予助苗長矣’,我幫苗長高了。
‘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一聽,他父親在甚麼地方學了這種科技方法呢?幫苗很快就長高,趕快去看,所以就像現在的慢跑,跑到田裡,一方面是做運動,一方面是做實驗,看看他父親是用甚麼科學方法來助苗長大。
‘苗則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為長慢了,我幫他長快一點,結果把苗都弄死了。
宋國人就是這樣,不隻宋國人是這樣,現在天下人不這樣的都很少了,都是在異想天開,想要突出,有奇迹出現,所以我們在這時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覺即了,甚麼是覺?就是智慧。
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
佛成大覺,就是大智慧者,并不是有甚麼神奇。
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長。
‘一切有為法不同’:可是有為法和真實的無為法不同,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有為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覺察得到,看得見,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現的,就都叫有為法。
這個有為法和無為法不同,無為是不加造作,無為而無不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為法上,願意發财、當官,有大名聲、大地位、大權勢,這都是著相。
聽說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貴的果報,就拼命做有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
布施有财施、法施、無畏施。
财施,是世界互通有無,代替古來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
法施,天天給人講經說法,是用法來布施給衆生。
無畏施,正當衆生在困苦艱難、颠沛流離,艱苦的時期,你能安慰他,令他沒有恐懼的思想,這叫無畏施。
這三種布施以法施為最上。
談到法布施,你要有正知正見,講經說法,教化衆生,才能令衆生得到利益;你如果邪知邪見,把衆生引到地獄去,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
若是有功德,這是著相布施,隻可以升天得到天福。
等天福享盡了以後,又要受苦了。
‘猶如仰箭射虛空’:這裡有個比喻,好像拿一張弓射箭,可是你不是向東、西、南、北方向射,而是向虛空射,但是你射虛空,終究不能達到目的地,隻在虛空裡一陣子,暫時能上去,随著又墜落了。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争似無為實相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勢力盡’:就是說仰箭射虛空是空費力,舉刀斬水水無痕,就是沒事找事做,沒有麻煩,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射虛空,力量及不了— ‘箭還墜’:箭就墜落下來。
無論甚麼物質,由上往下墜的時候,都是重的先下來,輕的在上面,換句話說,箭頭在下,箭尾在上,要是不小心,可能墜到你的頭上,甚至也有生命危險,所以說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你盡去做有形相的布施,雖然也種福了,可是這種福不是長遠的,而是暫時的,轉眼的,不久的,是靠不住的,所以招得來生不如意。
今生或許得到福,來生也許得到福,再來生就不如意了。
所以福盡又要受苦了,而在六道輪回裡,頭出頭沒,不能了脫生死,不能超出輪回,這就是不如意的事情。
‘争似無為實相門’:這怎麼比得上無為實相無相的解脫門呢?比不了這種解脫門。
所以— ‘一超直入如來地’:一超直入,不曆僧祇獲法身,不立階梯而證得佛果。
但得本。
莫愁末。
如淨琉璃含寶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終不竭。
‘但得本。
莫愁末’:我們修行學佛法,要認識根本的道理。
根本的道理是甚麼呢?就是去欲斷愛,少欲知足,也就是沒有益處的妄想不要打那麼多。
你若得到根本的道理,末稍枝葉的問題就不用愁了。
本,就是你得到真的,得到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果位,得到真如自性,本來清淨的,本來是不動搖的,本來是現成的。
這個本,也就是如意珠。
甚麼是如意珠?就是大圓鏡智,你要是得到大圓鏡智,就不會再有有漏的思想,所以叫得本。
不颠倒,把根本抓住了,末梢就不需要那麼注意。
‘如淨琉璃含寶月’:本是一塵不染,萬慮皆空的,就好像一個清淨琉璃瓶裡含有一輪明亮的寶月,裡外都是玲珑剔透,光明遍照,隻有純陽,沒有陰氣,叫如意珠。
這個如意珠是遂心如意,變化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妙用無方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你要是能了解、明白這如意珠的作用,它的體性、作用和功能,則— ‘自利利他終不竭’:這個如意珠,這種大圓鏡智的智慧,既能自利,又可利他。
自利,自己不颠倒;利他,令他人不颠倒。
再往淺一點說,自己不糊塗,令衆生也不糊塗,就叫自利利他。
終不竭,就是沒有完的時候,甚麼時候用它,它的能源總是充足,不會沒有的,這叫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
松風吹。
永夜清宵何所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霧露雲霞體上衣。
‘江月照’:這是譬如乘船泛江,月光照到江裡,這種境界是很自然的。
‘松風吹’:松樹被風吹,有一種清香,令人有神清氣爽的感覺,這都是一種非常天然的境界。
‘永夜清宵何所為’:在長夜裡沒有事情可做;可是在這沒有事情可做時,雖然無為,可是卻無不為。
‘佛性戒珠心地印’:在這永夜清宵,這種天真野趣、自然活潑的景象裡,露出佛性和戒珠。
金剛光明寶戒的戒珠,這就是我們的心印法門。
‘霧露雲霞體上衣’:好像霧露雲霞一樣,又好像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
言其前面所說,‘五蘊浮雲空去來’,也就是說五蘊像浮雲似的,霧露似的,是身上穿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是從外面有的體衣,佛性是自己本有的,戒珠也是自己本有的,所以你不要把這種東西認得太真。
現在我們生在末法時代,就是佛法即将滅亡的時候,這時魔強法弱,邪盛正衰,所以種種邪說都出現了,這種邪說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做出來卻會亡國滅種,令人類同歸于盡。
我們都知道天地間生生不息,化化無窮的道理,它有陰有陽,有正有邪,你若違背陰陽邪正造化的生理,一定走到滅亡的途徑。
現在全世界都怕‘愛死病’,由這個名詞就應該覺悟,怎麼死呢?就因為亂愛,不守正當的軌道,去做一些違背生理的事情,還到處提倡、宣傳,把人性都弄迷昧了,誰也不知道那個是正,是邪;是對,是不對,甚至還要合法化。
這個東西一但合法化,那世界就沒有真理了。
這是甚麼呢?是一般人所迷的‘同性戀’,愛死病就因為同性戀而發生的。
所謂有晝就有夜,有善就有惡,有逆就有順,有天就有地,這是很正常,也是相對的道理。
因為如此,古來聖人提倡男女居于一室,這是人之大倫,也因此才定了禮,所謂男子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這是一種倫常,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叫五倫;又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