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
關燈
小
中
大
(智慧)。
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
布施度悭貪,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得布施,布施不是叫人布施給我,而是我時時要布施給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給我,而我不布施給你,不是這樣。
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家來向我化緣,我才布施,我看見有甚麼困難的人,都應該幫助他們,這叫财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饑餓似的,我們應用佛法來布施給他們,令他們明白佛法,這叫法施;或者見人驚恐,無依無靠時,我們能幫助他,把他的恐懼解除,這叫無畏施。
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悭貪,我們甚麼都舍不得,舍不得幫助人,隻願意人幫助你,這就是悭貪。
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悭貪,你越悭貪嘛!你就越要舍,把悭貪給破了,把它給度了,悭貪就生大慚愧,悭貪鬼就跑了。
持戒度毀犯,持戒就是守規矩,也就是叫人規規矩矩,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這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盡量布施給人,就是衆善奉行,持戒則更要諸惡莫作,若你去布施,然後還要殺人、放火、打劫,也沒有用。
你若說,我劫富濟貧,打劫有錢人來幫助窮人,那是不可以的。
必須諸惡不作,不做一切惡,奉行一切善,止惡防非,把不對的地方都改了,對的地方盡量去擴展它,令它發揚光大,時時都有正念,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
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人争吵;在國家社會,也要守規矩;在世界上不要妨礙其他的人,這就是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們的脾氣,脾氣和嗔恚屬火,忍辱屬水,水性柔和,火性暴燥。
我們發脾氣,無明火起三千丈,把初禅天都燒得受不了,所以我們要修忍辱。
談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才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才是真修忍辱行。
要學彌勒菩薩,肚子大,吃得很胖,心裡甚麼也沒有,他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笑口常開,常常歡歡喜喜的,他就是修忍辱功夫。
我們修忍辱功夫要學彌勒菩薩,不是故意表現出笑,那是奸笑,不是真笑。
心裡有一種嗔恨,很奸,很狡猾的,明的裝人;暗的就裝鬼,學佛法的人,這是最要不得的。
無論在甚麼時候,甚麼場合都要真,不要戴著假面具,這才是佛教徒的本來面目,你盡戴著假面具去欺騙人,結果還是自己吃虧。
這在社會上是行得通,因社會上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互相欺騙,你沒真心話對我講,我也沒真心話對你講。
在佛教裡,我們要坦白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就對,不對就是不對,不能明明不對的,還要狡辯一下,把過錯推到旁人身上,那就錯了。
你不坦白,不真誠,菩薩是不歡喜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來,拿出誠心來,時時刻刻都要實實在在,老老實實的,真真實實的,不要有絲毫的虛僞存在。
譬如說,我修忍辱,雖也表示一個歡喜的樣子,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裡面氣得不得了,忍也忍不住,甚至心想殺人,面上還是現出很友善的态度,這是錯的,這不是忍辱,這是狡猾奸詐。
精進度懈怠,不是說我修行了,我精進了,我念經、我念佛、我拜佛了,常常登報紙表示我怎樣修行,不是如此。
精進是要你自己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時時不懶惰,時時不自欺,時時必恭必敬,如對佛天,如臨師表,要這樣不自欺叫精進。
時時都念茲在茲來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時,正在拜佛,一回頭就罵;或者一回頭就拿把刀殺人,那不是精進,那還是在那兒盡做一些假的。
禅定度散亂,為甚麼我們要修禅定,就是我們太散了,浪費很多精神,很多汽油都浪費掉。
我們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嘗,身覺觸,意緣法,這都是向外散。
你的精神向外散,就是散亂,散亂要怎麼辦呢?就要修禅定。
禅定就是坐在那兒把你的心沉靜一下,好像一碗渾水,放在一個地方不動,塵土就沉到底下,從上面一看,就看到底。
這樣能從上面看到底就是智慧光明現前;渾濁的時候,就是愚癡,是無明在那兒擾亂得你甚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修禅定,就是要生長智慧,你有了定,就發智慧;發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
為甚麼人盡做犯法的事呢?就因為太愚癡,所以不知道往正當的做,我們要是不愚癡,就是有智慧。
六度簡單說明如此,如要詳細說,盡未來劫也說不完六度的法門。
現在講萬行,萬行是言其行門之多,實在講來不止萬行,行門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萬行就是我們修行的法門。
我們所修的是善法,不是惡法,善法有很多很多,數不盡、說不完那麼多,總括起來是萬行,也就是我們修行的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種種善事都要去做,種種惡事都不要做,就像持戒那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既然是衆善,就不能說出一定的數目,要是說少一點也不對;說多了嘛!也不知道多少,所以叫萬行。
體中圓,所謂六度萬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裡面去找,從你自性裡先做,從自性上用功夫。
拿布施來說,我們眼睛看東西,不要那麼貪而無厭,眼睛不貪了,就是布施了,就把眼睛這個賊度了。
鼻子不應貪香與不香,你持盜戒,不偷盜,但你的鼻子很容易偷東西,嗅到好味,也不和人打招呼就要嗅,嗅了香水味,不告訴人一聲:‘你身上有香水味,我嗅一嗅好不好?’隻覺得這香很好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嗅了,鼻子這個賊,就是偷東西,不持戒,犯了盜戒。
耳朵喜歡聽音樂,歡喜聽好的聲音,聽好的聲音就生歡喜心;聽不好的聲音就生嗔恨心,人家罵你一句,心裡就生嗔恨,沒有忍辱的功夫,沒有把耳朵的賊度了。
精進度懶惰,舌頭不要在吃東西的時候才用,到講法時就躲懶偷安,吃東西精進,講是非也精進,講正經事,就不願意講,這就是懶惰,那精進,不是正精進。
你若是能正精進,就可以把舌頭的毛病度了。
身體本來應該常常靜的,不應流動,可是你總是東跑西跑,南跑北跑,真正修禅定的功夫,就要把身體多跑的散亂收回來。
意念裡要是有智慧,就不會愚癡,把你的愚癡給度了。
所以六度也可以說是度你的六賊,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度得聽話了,那你再也不打妄想,甚麼妄想都沒有,便是六度萬行圓滿了,所以說體中圓。
你若真不打妄想,不思善,不思惡,你說這不是六度萬行體中圓,是甚麼? ‘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本來是一種虛幻的妄想所現,可是也有真的,有的是鬼神預先來啟示你的夢,所以夢也可說是假的,也可說是真的。
可是不管假的夢,或真的夢,或預先靈感,都沒有甚麼憑借,抓也抓不著,想看也看不見,拿不來也送不走。
有些夢是白天所遭遇的,晚間夢著;也許是你想過的;有的是沒有想過的,也沒有遇見過,突然夢見這個境界,還很靈驗,都變成事實,這可說是真夢。
雖然是真夢,也是取不得,舍不得,拿也拿不到,想把它送走也送不走。
有預先靈感,在事情未來之前,或者一年、一個月、一個禮拜之前,你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境界,遇到甚麼人,做了些甚麼事,到時候果然就那樣,這是預感,預先的靈感。
這種靈感多數是前生跟來的,因為前生你修行,有些護法善神幫助你,甚麼事就給你一個靈感,令你有所覺悟。
譬如你本來是在家人,做夢夢見出家,甚至穿著黃袍、搭著衣,俨然一個大善知識,其實你并不是出家人,怎麼夢中自己出家呢?或許你前生是出家人,今生迷了,這些護法善神,默默中指示你,點醒你,叫你明白:‘原來我是個出家人’,所以你能繼績發菩提心修道,這是很好的。
其他種種事情可以以此類推。
我們知道做夢是虛幻的,沒有做夢之前,難道是醒著嗎?其實我告訴你,我們人現在在世界上,沒有開悟之前,都是在做夢。
可是若有人告訴你,你在做夢,你不會相信的,你說:‘我怎麼會在做夢?我的車是最名貴的,我坐在車上很舒服;我的飛機可以飛得那麼高,怎麼可以說是在做夢呢?我的房子那麼漂亮;我的家庭圓滿,要甚麼有甚麼,怎麼算是做夢呢?’你不算做夢?你要是真醒著,前生的事情怎麼不記得?說:‘有前生嗎?’你不信前生,那你信不信有昨天呢?說:‘我相信。
’那昨天的事情,你是不是都記得呢?你昨天都在做甚麼?說:‘我都記得。
’你完全記得嗎?不一定,有些就忘了;再說上個月的事,你都記得嗎?也不一定;前一年的事情,你都記得嗎?也不一定。
這一生之中,前幾年的事情,你都把它忘了,何況前生?所以你若不是在做夢,是在做甚麼?所以夢裡明明有六趣,做夢的時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有天道、人道、阿修羅三善道;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叫六趣。
在做夢時,明明白白曉得六趣是有,可是真正開悟後— ‘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要明白了,不要說身體六道輪回,就連三千大千世界也都沒有,都空了。
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夙債’,你覺悟後,大千世界都沒有了,何況你的身體呢?還執著甚麼?你還那麼看不破,放不下做甚麼?人家說你一句,也放不下;打你一拳,也受不了,為甚麼你放不下,受不了?就因為你沒有覺悟。
你若覺悟,‘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你看,有甚麼可以看不破,放不下的?有甚麼可受不了的?所謂‘如鳥行空空無迹,如刀斬水水無痕’,鳥在空中飛,沒有鳥飛過的道路;用刀斬水,水是暫時有那麼一點痕迹,一過了也就沒有,你覺悟了,甚麼都沒有了,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四相也空了,你還有甚麼可執著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沒有了,你還有甚麼可執著的?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此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
‘無罪福。
無損益’:我們本來自性是圓陀陀、光灼灼,大而無外,小而無内,充滿虛空,周遍法界,也沒有甚麼叫罪,也沒有甚麼叫福;也沒有甚麼增,也沒有甚麼減,所以才說無罪福,無損益。
這是甚麼呢?這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自性,自性就是寂滅性。
所以說— ‘寂滅性中莫問覓’:你不要在這裡頭再找甚麼東西,你不要再頭上安頭,騎驢覓驢,生出種種執著來,不要盡在這兒打妄想。
‘比來塵鏡未曾磨’:這是個比喻,比喻一個鏡子被塵土蓋上,沒有磨它。
‘今日分明須剖析’:現在你知道了,分明就是知道、明白了,明白了就要做一做,用另一種擦抹的功 夫,把塵土擦幹淨,塵土擦幹淨了,沒有了,它本有的光明就會現出來,那就是剖析。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無念。
誰無生’:誰能沒有念頭呢?誰要是沒有念頭,誰就是無心道人。
為甚麼有死?就是因為有生,無生就無死。
誰無念,誰無生,那一個人能沒有念呢?那一個能無所生呢?你不生這個念,辦得到嗎? ‘若實無生無不生’:若實無生,你要是真能不生妄想,沒有雜念了,雜念不生就全體現。
你要是真能不生妄想,無不生,那就是沒有不生了,就是真空裡自然就有妙有,妙有裡也就有真空。
‘喚取機關木人問’:喚取機關,就是說木人問機關怎麼開?怎麼打破機關?也就是我們怎樣斷無明,怎樣顯法性來,怎樣能把煩惱制住。
機關就是消息,你要是想問這個消息,木人問,就好像木頭人來問似的,木人是無心的,也是無情的。
‘求佛施功早晚成’:你要真能無念無生無不生了,真能不生,那将來一定成佛。
早晚成,早晚一定會成佛的。
我們到無念無生的時候,那就是離佛不遠了,你真能無念無生了,那就無不生了,這個生就是妙有來了。
可是我們人都是執著有,不明白空理,前面說過‘覺後空空無大千’,後面還是說一切諸法空相的空,你要是明白空理,那就沒有甚麼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是和非都沒有了,不在形式上用功夫,所以徹法底源,遠離諸相。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随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放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風,地是周遍法界,水是周遍法界,火是周遍法界,風是周遍法界。
地、水、火都是有形的,風是無形的,我們人身體就是四大假合,若四大分離,身體就沒有了。
我們人身上有皮肉、筋骨,堅硬的就是屬于地大;涕(鼻涕)、唾(口水)、眼淚,屬于水大;身體的溫暖、熱力屬于火大;呼吸屬于風大。
四大和合而成一個人的身體;四大分離就各還本位,地歸地大,水歸水大,火歸火大,風歸風大,各有所還,所以說四大假合。
既然是四大和合而成為一個身體,與我們每個人有甚麼關系呢?你要是明白了它與我們沒有甚麼了不起的關系,那為甚麼還要執著這個身體呢?為甚麼那麼看不破,放不下。
‘莫把捉’:就是把執著破了,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用繩子綁上,得不到自由。
莫把捉就是看破放下,放就是把它松弛開,也就是不要綁著它,不要有所執著,就是放開來,不要執著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這四大。
‘寂滅性中随飲啄’:寂滅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性的另外一個名詞。
随飲啄,也就是很自然的,不要矯柔造作,飲—喝水,啄—吃東西。
鳥吃東西叫啄;人吃東西叫吃,不叫啄,随飲啄是說很自然的,不勉強。
‘諸行無常一切空’:這一切諸行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就歸空了,所以是空的。
‘即是如來大圓覺’:有的本子是‘即是諸佛大圓覺’,諸佛和如來是一樣的,沒有大分别,比較起來,如來念得順口一點。
因這是歌,歌就是歌頌之詞,常常唱念。
一切空就是十方諸佛圓覺的本性。
決定說。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決定說’:不是含糊其詞,馬馬虎虎,模棱兩可的,而是決定地說這個道理。
為甚麼要說這個道理? ‘表真乘’:這個‘乘’,就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唯有一個大乘,并無小乘、二乘,就是個佛乘—成佛。
有的本子上說‘表真僧’,甚麼是真僧?你能持戒律,就是真僧;不能持戒律,就不是真僧。
殺、盜、淫、妄、酒都不犯,就是真僧;如果犯了殺、盜、淫、妄、酒,雖然穿著出家人衣服,也不算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假設有人不同意我所說的道理,可以來辯論,你用甚麼道理來辯谕,我都可以同你辯。
任情征,征就是辯論、讨論、研究,你用你的方式,立出理論,立出宗來,我和你研究、辯論。
‘直截根源佛所印’:我就直接了當,徹徹底底地達到法的源流、源頭。
佛所印,這是十方諸佛所印證的。
‘摘葉尋枝我不能’:至于你若是舍本逐末,跑到枝葉末梢上用功夫,把根本忘了,盡是迂道,我不能,我不能做這種事,我還要找真的,講真的,說真的,做真的。
你要我舍本逐末,舍近求遠,舍大求小,我是辦不到的,所以我不能,我不能這樣做。
摩尼珠。
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摩尼珠’:也就是如意珠。
‘人不識’:可是這顆珠,人不認識,多數是當面錯過,交臂失之。
為甚麼?就因為人不認識,如意珠能随心如意,應變無窮,其妙用無方,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截之東方在東流,截之西方在西流,千變萬化,這種妙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到甚麼地方去求如意珠呢? ‘如來藏裡親收得’:如意珠要在如來藏裡取出來,從那兒接受過來。
‘六般神用空不空’:如意珠有六般神用,亦即六種神通,你若得了如意珠,就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通具足。
究竟如意珠是甚麼?是你我現前的一片真心,也可說是你我具足的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這都是如意珠的功用,它有六般神用。
空不空,你說它空嗎?它還不空;你說它有嗎?它還不有,真空具足妙有,妙有具足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礙真空,圓融無礙,變化無窮。
‘一顆圓光色非色’:為甚麼說它是大圓鏡智?因其一顆圓光色非色,你說它有色嗎?它又沒有色;你若說它沒有色,是空的嗎?它又不空,所以說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根。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争拈得。
‘淨五根。
得五力’:淨五根,有些本子是‘淨五眼’,五根是信、進、念、定、慧;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
淨,是清淨,也就是幹淨沒有染污。
信根淨了,沒有懷疑,隻有一個信;進根淨了,隻有進,沒有退;念根淨了,隻有念念不妄的根,沒有妄根;定根淨了,就不散亂;慧根淨了,就不愚癡。
你信、進、念、定、慧都紮下根了,‘淨’又可說是在根部加上肥料,令它長得更旺,更有力量。
因為紮下根,所以得到五力,五力是信的力量、進的力量、念的力量、定的力量、慧的力量,得到這五種力量。
五根淨了,五力也得到了,這是不是誰都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會各處去賣廣告,大寫标題說:‘你知道嗎?我已經淨了五根,得到五力。
’沒有人這樣,這是門外漢,不懂的人,才這樣做,真懂的就不會自我宣傳,自誇其德,所謂‘有麝自來香,何須當風揚’。
修道是要自己真明白,不是盡向外馳求,叫人家知道自己。
光芒外露,不能韬光養晦,到處自我宣傳,這都是一瓶子沒滿,隻有半瓶子在那兒晃。
‘唯證乃知難可測’:就是旁人不認識,誰證得這個境界,誰自己有會心之樂,不是教旁人知道自己,甚至連自己都不教他知道,不是更好嗎?又少了一個妄想。
難可測,就是你猜測不到的,測量不透的,因它是無形無相。
‘鏡裡看形見不難’:在鏡裡看見自己的形相,是不困難的一件事。
‘水中捉月争拈得’:可是到水裡撈月,怎麼把它撈上來?意思是說你見淨五根,得五力的人,是與衆不同,你可以見一個大概,但你真知道嗎?不見得,所以你去推測,就像水中撈月似的。
争拈得,你沒有法子獲得月亮,因為它隻是個影像。
常獨行。
常獨步。
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
貌頰骨剛人不顧。
這是說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一個人,不和人來往,不攀緣,一個人住,對修道是最好的。
可是這是要在山裡住,不是在鬧市,在鬧市中住,接近社會種種問題,根本不容易立得住,不容易修行。
要是獨自到山裡,住到人到不了的地方,那才是真正修道人的本分,吃東西也不吃好的;穿衣服也不穿漂亮的;睡覺也很簡單,不貪舒服,不貪自在、享受,這是真正修道人的本分。
所以你們各位要注意這一點,真正修道的人,不願意和人接近,不願意和人拉攏關系,去攀緣,所以他要到深山窮谷,人到不了的地方去修道。
所以說— ‘常獨行’:常常自己一個人在經行。
他到甚麼地方經行呢?經行就是在那兒運動,也就像現在慢跑似的,不過現在的慢跑還是跑;經行是慢慢,一步一步地走,這也叫‘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 ‘常獨步’:常常自己單獨一個人打坐,不怕孤獨,不怕寂寞,也不怕沒人談話。
‘達者同遊涅槃路’:和通達的人—開智慧,開了悟的人,同遊涅槃路,一起走到涅槃路上。
‘調古神清風自高’:他的節操特别清高,沒有那種卑鄙下流,和人拉攏關系,投機取巧的行為。
調古神清,他的态度神清氣爽,沒有一點谄媚阿谀的樣子。
風白高,這種态度行為特别清高。
‘貌頰骨剛人不顧’:他相貌很瘦,可是有一種剛毅,百折不撓的精神,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人都不敢侵犯他,不敢輕慢他,所謂‘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有一種威德,這就是修行人的态度。
窮釋子。
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就是窮出家人,釋子是出家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口稱貧’:常常稱呼自己貧僧,不稱富僧。
‘實是身貧道不貧’:雖然身看起來窮,但是道不貧窮,有道德,道德是富貴的。
‘貧則身常披縷褐’:身上穿補釘的衣服—窮的表現。
褐是壞色,那種顔色,一般人都不喜歡。
‘道則心藏無價珍’:可是往道上講,他心裡有無價珍寶,就是如意珠。
這顆如意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變化無窮,神妙不可思議。
無價珍。
用無盡。
利物應機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
八解六通心地印。
‘無價珍’:就是無價的珍寶,這并不是我們世間有形有相的珠寶,或者是幾十克拉的鑽石,或者是幾百萬兩的黃金、多少銀子、多少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七寶。
這無價珍指的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它的名字就叫如意珠。
‘用無盡’: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不用去搜索它,就在你的自性裡面,本來具足。
‘利物應機終不吝’:利物,利益一切衆生。
應機,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恰到好處。
終不吝,不需要像人們那麼刻薄、悭吝、孤寒的樣子。
‘三身四智體中圓’:你若得到這無價珍,就會有三身,法身—遍一切處毗盧遮那佛;報身—光明清淨盧舍那佛;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法報化三佛是我們自性裡面都具有的,和佛是無二無别。
四智,佛有四智,如果我們得到無價珍,我們也有四智。
大圓鏡智—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得到清淨,沒有染污,所得的智慧如大圓鏡一樣的光明,遍照萬物,有為法和無為法互不相礙。
妙觀察智—我們人也有觀察智,可是不妙,所以隻知道有形有相的;無形無相的,或者過去未來的,我們就不知道。
這妙觀察智,無論你想要知道過去的事,或現在、未來的事,隻要一觀察就知道。
平等性智—自己體驗到,深深地領會到自己和一切萬事萬物是一體,沒有甚麼彼此,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它是無欠無餘,平等平等的。
成所作智—就是使眼耳鼻舌身五識,成就其所作成為普遍地利益于衆生之事。
‘八解六通心地印’:無價珍具足三身、四智、八解脫,又有五眼六通。
心地印,這個無價珍就是我們的心地法門,心地的一個寶印,這個寶印裡面包藏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種種的功能。
你們各位要注意,這無價珍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寶藏,不要把它丢了。
怎麼會丢呢?你貪财,便把這個無價珍丢了;你貪色,也會把它丢失;貪名、貪吃、貪睡,都會把這無價珍浪費了,丢掉了。
你想要得到這無價珍,就要認真,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
不要貪快,不要貪捷徑,不要蠟等而進,要依照佛所說的法門去修行,不能欺騙自己,然後又去騙世界。
各位要知道,欺騙别人就是欺騙自己,欺騙自己也就是欺騙别人,所以我們心裡不要有内疚,無論做事,或修行都要往真的做,這樣子,一定會得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的。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就是上等人,即上根利智者,也是宿世有修持的人,所以非常聰明,是真正的聰明不是世間的聰明。
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這種人也很聰明,可是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聰明,就幫助自己做了很多糊塗事,這不算上士。
上士是無上士,是菩薩乘願再來,所以一聞千悟,聽見道理說出來,他即刻真正地明白,一切都明白,所以說上士一決。
他有決斷,不是優柔寡斷,他所見的道理是徹底的,所以一切都了然,也就像鏡子照物一樣,一照就了,物來則照,物去則無。
‘中下多聞多不信’:多聞,有的本子是‘多疑’,意思差不多,看了很多書,可是心中有懷疑,認理認得不清楚,所以也生不出信心來。
因為這樣子,所以多聞多不信,他聽了很多,可是甚麼也不相信。
就好像聽經,沒有常聽經的人,偶爾聽一次,覺得講得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可是若是天天聽經的人,聽得也不覺得有甚麼特别,所以就不注意聽,往往聽經時,就睡著了,應該要打起精神注意聽。
多聞多不信,也就是聽多了就不相信;偶爾聽一次,印象反而深刻點。
‘但自懷中解垢衣’:修行就像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洗幹淨一樣。
‘誰能向外誇精進’:而不是向人去推銷你的貨品,推銷你的修行,到處向人說我開悟了,我閉過關了,我又用過甚麼功了,或我又拜過甚麼經,持了甚麼咒,各處賣廣告自我宣傳,這就是向外誇精進。
修道就好像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把不幹淨的衣服洗幹淨了,為甚麼你把自己的衣服洗幹淨,還要向人說:‘這衣服我洗得多幹淨!’沒有人這樣向人誇耀,向人宣傳,明理的人聽了,一定以為你是瘋子,發狂了,要不然為甚麼說這種狂話呢?修道向外自我宣傳也是同樣。
或者做了甚麼功德,向外宣傳,都是向外誇精進,向外宣傳,自我陶醉。
修道要‘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時時把自己的鏡子擦幹淨就對了。
甚麼是自己的鏡子?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一面大圓鏡智,也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
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從他謗。
任他非’:從,随便他;他,其他的人;謗,毀謗;任,任憑;非,不正當的批評,也就是毀謗。
随便他怎麼毀謗,任憑他怎麼批評我,任憑他找我的過錯,說我的不對。
‘把火燒天徒自疲’:拿一把火來燒天,怎麼燒也燒不到天,可是拿久了,自己也就疲倦了,甚至火燒的灰掉到自己身上,你自身都有著火的可能。
所以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無緣無故地,他來無理取鬧,故意毀謗你,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想盡辦法把罪名加在你的頭上,你明明沒有做這件事情,他說你做了;你明明守規矩,他說你不守規矩,就這麼無緣無故地毀謗你,他若合理,就不叫毀謗,那叫公道話,因為他不合理,很突然地沒有給你一個準備的時間,他就來毀謗你,這時你就要任憑他毀謗,任他非,任憑他怎麼說了。
這兒有個比喻,這樣無緣無故地毀謗,就像用一把火來燒天似的,久而久之,自己的手都疲倦了,覺得辛苦了。
‘我聞恰似飲甘露’:我聽見他說我的不對,毀謗我,無緣無故地冤枉我,這一類的話對我來說,就像喝甘露水,喝蜜糖這麼甜。
‘銷融頓入不思議’:銷,消化、消滅;融,融化、消滅它,也融化了它。
頓入不思議,立刻得到不可思議解脫的力量,得到不動心的功夫。
能以逆來順受,毀譽不動心,無論毀謗我、贊歎我,心裡都不動,那就是飲甘露水,就是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
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怨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觀惡言’:觀,觀察、視聽,也就是聽的意思,為甚麼不叫聽?而要說觀惡言?觀是回光返照,返觀自性,反求諸己,也就是回光返照的功夫。
有惡言來相加,你就要回光返照,用妙觀察智來觀察觀察,這個觀就是妙觀,就是分析。
證得聖果就具足四智,不證得聖果,有沒有四智呢?有,但是很普通的,不是徹底的。
誰都有一點妙觀察智,都會觀,都有觀察的力量,觀了以後,就察一察,察甚麼?觀甚麼?就是惡言。
口有四惡:绮語、妄言、惡口、兩舌。
惡言也就是惡口的别名,出言對人不客氣,不合理,無理取鬧。
‘是功德’:你要想:這是給我加肥料,給我吃維他命,吃補品,對我的身體有好處。
本來我身上維他命不足,他罵罵我,就是給我維他命;我沒有功德,他一罵,我就有功德;我身上沒有福報,他一罵,我就有福了。
還有你信佛,有點功德了,可是他還要來考驗你,看看你受得住考驗?還是受不住?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若能這樣想,則觀惡言是功德。
‘此則成吾善知識’:這個人用惡言來罵我,就是想成就我,是對我有好處,我應該逆來順受,他就是成就我的善知識。
本來我修道不能成就,他來成就我;我做功德不能成就,他成就我;我所求不能滿願,他現在滿我的願,供給我一切所需要的。
‘不因讪謗起怨親’:不要因為他讪笑我、毀謗我而起怨恨,我對他的毀謗、讪笑,一點也沒仇恨心,一點也沒有不滿之心,一點也沒憎恨之心,不但沒有,還要感激他。
我還是怨親平等,也不和他生怨恨之心,也不和他起親近之心,因為我有慈忍心,沒有貪嗔癡三毒在裡面,我聽見人家罵我,不生怨恨心、憎惡心,也不生歡喜心,就是生一種平等心,像沒有聽見這話一樣。
‘何表無生慈忍力’:要是還未達到這種程度,這種境界,那怎麼表達無生法忍,慈悲忍耐的力量?所以各位要逆來順受,要反面找好處。
對你的敵人要和解他,不應該豎立敵人,不應該有仇恨的對象,明白這個道理,才叫真正的明白佛法。
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
‘宗亦通。
說亦通’:宗,本來在中國佛教有五大宗—禅、教、律、密、淨,這段文所說的宗,隻是指禅宗,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
通,通了。
說,講說,講說教宗。
‘定慧圓明不滞空’:定慧由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發慧。
圓,圓融無礙;明,光明遍照。
滞,滞礙;空,虛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不但我現在才通達這些法。
‘恒沙諸佛體皆同’: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本體都是一樣的。
怎麼說‘宗’是禅宗?又怎麼說‘說’是教宗?因為永嘉大師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本著禅宗的理論來說的。
所以他說宗亦通,對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達無礙了;說亦通,講經說法這一門也通達無礙了。
有的禅宗批評學教的不對,學教的又批評參禅的不好,正如韓愈所說:‘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輔之,出者誣之。
’為甚麼‘入主出奴,入輔出誣’呢?就因為不通的緣故,宗也不通,說也不通,沒能圓融無礙,包羅萬象,所以是己非人。
因為這個毛病,就産生入主之見,喜歡那個宗,就說那個宗正确,是好的;不喜歡那個宗,就說那一宗不正确,是不好的。
妄加批評,固執自己私人的偏見,來批評無上甚深微妙法。
這一批評不要緊,所謂‘作在心。
殃在身。
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因為沒有到圓融無礙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說也不通,固執自己私人的偏見,妄加批評佛所留下來的教訓。
這一類的人,真是很可憐,謗佛、謗法、謗僧,謗到地獄去了,還不知怎麼去的!你說這樣的人多可憐! 為甚麼說他宗也通,說也通呢?因為定慧圓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
怎樣才能定慧圓明呢?是從持戒那兒來,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在很好吃的東西裡面摻上狗糞,人人不但不願吃,而且還掩鼻而過;也可說是煮沙成飯。
所以修道人必須要注重戒律,否則誤人誤己、騙己騙人,騙自己則不能定慧圓明;騙人,令人不生信心。
所以定慧圓明不滞空,滞空,就是停留在空理上,滞足不前,在那兒欲進不進,欲退不退,叫滞足不前。
既不前往,那麼後退嗎?也不是,就在那兒徘徊于歧路之間,那就是滞空,就是得到一點點空理,便不往前進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滞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永嘉大師說,不但單單我明白這個道理而這樣說,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能夠成佛的基礎,也都是從這條路來的。
從此而證得諸佛的理體,證得諸佛的法身。
由這一段歌詞來看,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沒有真正的持戒,絕沒有真正的定力;沒有真正的定力,便沒有真正的慧力;沒有真正的慧力,就是會說兩句半口頭禅,也不實用。
所以各位善知識,佛法裡絲毫也不能摻雜假的東西,就好像眼裡不能摻沙一樣的道理,我們一定要躬行實踐,不注重說食數寶那種口頭三昧。
師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
天龍寂聽生欣悅。
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
布施度悭貪,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得布施,布施不是叫人布施給我,而是我時時要布施給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給我,而我不布施給你,不是這樣。
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家來向我化緣,我才布施,我看見有甚麼困難的人,都應該幫助他們,這叫财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饑餓似的,我們應用佛法來布施給他們,令他們明白佛法,這叫法施;或者見人驚恐,無依無靠時,我們能幫助他,把他的恐懼解除,這叫無畏施。
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悭貪,我們甚麼都舍不得,舍不得幫助人,隻願意人幫助你,這就是悭貪。
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悭貪,你越悭貪嘛!你就越要舍,把悭貪給破了,把它給度了,悭貪就生大慚愧,悭貪鬼就跑了。
持戒度毀犯,持戒就是守規矩,也就是叫人規規矩矩,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這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盡量布施給人,就是衆善奉行,持戒則更要諸惡莫作,若你去布施,然後還要殺人、放火、打劫,也沒有用。
你若說,我劫富濟貧,打劫有錢人來幫助窮人,那是不可以的。
必須諸惡不作,不做一切惡,奉行一切善,止惡防非,把不對的地方都改了,對的地方盡量去擴展它,令它發揚光大,時時都有正念,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
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人争吵;在國家社會,也要守規矩;在世界上不要妨礙其他的人,這就是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們的脾氣,脾氣和嗔恚屬火,忍辱屬水,水性柔和,火性暴燥。
我們發脾氣,無明火起三千丈,把初禅天都燒得受不了,所以我們要修忍辱。
談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才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才是真修忍辱行。
要學彌勒菩薩,肚子大,吃得很胖,心裡甚麼也沒有,他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笑口常開,常常歡歡喜喜的,他就是修忍辱功夫。
我們修忍辱功夫要學彌勒菩薩,不是故意表現出笑,那是奸笑,不是真笑。
心裡有一種嗔恨,很奸,很狡猾的,明的裝人;暗的就裝鬼,學佛法的人,這是最要不得的。
無論在甚麼時候,甚麼場合都要真,不要戴著假面具,這才是佛教徒的本來面目,你盡戴著假面具去欺騙人,結果還是自己吃虧。
這在社會上是行得通,因社會上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互相欺騙,你沒真心話對我講,我也沒真心話對你講。
在佛教裡,我們要坦白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就對,不對就是不對,不能明明不對的,還要狡辯一下,把過錯推到旁人身上,那就錯了。
你不坦白,不真誠,菩薩是不歡喜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來,拿出誠心來,時時刻刻都要實實在在,老老實實的,真真實實的,不要有絲毫的虛僞存在。
譬如說,我修忍辱,雖也表示一個歡喜的樣子,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裡面氣得不得了,忍也忍不住,甚至心想殺人,面上還是現出很友善的态度,這是錯的,這不是忍辱,這是狡猾奸詐。
精進度懈怠,不是說我修行了,我精進了,我念經、我念佛、我拜佛了,常常登報紙表示我怎樣修行,不是如此。
精進是要你自己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時時不懶惰,時時不自欺,時時必恭必敬,如對佛天,如臨師表,要這樣不自欺叫精進。
時時都念茲在茲來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時,正在拜佛,一回頭就罵;或者一回頭就拿把刀殺人,那不是精進,那還是在那兒盡做一些假的。
禅定度散亂,為甚麼我們要修禅定,就是我們太散了,浪費很多精神,很多汽油都浪費掉。
我們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嘗,身覺觸,意緣法,這都是向外散。
你的精神向外散,就是散亂,散亂要怎麼辦呢?就要修禅定。
禅定就是坐在那兒把你的心沉靜一下,好像一碗渾水,放在一個地方不動,塵土就沉到底下,從上面一看,就看到底。
這樣能從上面看到底就是智慧光明現前;渾濁的時候,就是愚癡,是無明在那兒擾亂得你甚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修禅定,就是要生長智慧,你有了定,就發智慧;發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
為甚麼人盡做犯法的事呢?就因為太愚癡,所以不知道往正當的做,我們要是不愚癡,就是有智慧。
六度簡單說明如此,如要詳細說,盡未來劫也說不完六度的法門。
現在講萬行,萬行是言其行門之多,實在講來不止萬行,行門有無量無邊那麼多,萬行就是我們修行的法門。
我們所修的是善法,不是惡法,善法有很多很多,數不盡、說不完那麼多,總括起來是萬行,也就是我們修行的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種種善事都要去做,種種惡事都不要做,就像持戒那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既然是衆善,就不能說出一定的數目,要是說少一點也不對;說多了嘛!也不知道多少,所以叫萬行。
體中圓,所謂六度萬行,不是向外去找,要向裡面去找,從你自性裡先做,從自性上用功夫。
拿布施來說,我們眼睛看東西,不要那麼貪而無厭,眼睛不貪了,就是布施了,就把眼睛這個賊度了。
鼻子不應貪香與不香,你持盜戒,不偷盜,但你的鼻子很容易偷東西,嗅到好味,也不和人打招呼就要嗅,嗅了香水味,不告訴人一聲:‘你身上有香水味,我嗅一嗅好不好?’隻覺得這香很好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嗅了,鼻子這個賊,就是偷東西,不持戒,犯了盜戒。
耳朵喜歡聽音樂,歡喜聽好的聲音,聽好的聲音就生歡喜心;聽不好的聲音就生嗔恨心,人家罵你一句,心裡就生嗔恨,沒有忍辱的功夫,沒有把耳朵的賊度了。
精進度懶惰,舌頭不要在吃東西的時候才用,到講法時就躲懶偷安,吃東西精進,講是非也精進,講正經事,就不願意講,這就是懶惰,那精進,不是正精進。
你若是能正精進,就可以把舌頭的毛病度了。
身體本來應該常常靜的,不應流動,可是你總是東跑西跑,南跑北跑,真正修禅定的功夫,就要把身體多跑的散亂收回來。
意念裡要是有智慧,就不會愚癡,把你的愚癡給度了。
所以六度也可以說是度你的六賊,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度得聽話了,那你再也不打妄想,甚麼妄想都沒有,便是六度萬行圓滿了,所以說體中圓。
你若真不打妄想,不思善,不思惡,你說這不是六度萬行體中圓,是甚麼? ‘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本來是一種虛幻的妄想所現,可是也有真的,有的是鬼神預先來啟示你的夢,所以夢也可說是假的,也可說是真的。
可是不管假的夢,或真的夢,或預先靈感,都沒有甚麼憑借,抓也抓不著,想看也看不見,拿不來也送不走。
有些夢是白天所遭遇的,晚間夢著;也許是你想過的;有的是沒有想過的,也沒有遇見過,突然夢見這個境界,還很靈驗,都變成事實,這可說是真夢。
雖然是真夢,也是取不得,舍不得,拿也拿不到,想把它送走也送不走。
有預先靈感,在事情未來之前,或者一年、一個月、一個禮拜之前,你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境界,遇到甚麼人,做了些甚麼事,到時候果然就那樣,這是預感,預先的靈感。
這種靈感多數是前生跟來的,因為前生你修行,有些護法善神幫助你,甚麼事就給你一個靈感,令你有所覺悟。
譬如你本來是在家人,做夢夢見出家,甚至穿著黃袍、搭著衣,俨然一個大善知識,其實你并不是出家人,怎麼夢中自己出家呢?或許你前生是出家人,今生迷了,這些護法善神,默默中指示你,點醒你,叫你明白:‘原來我是個出家人’,所以你能繼績發菩提心修道,這是很好的。
其他種種事情可以以此類推。
我們知道做夢是虛幻的,沒有做夢之前,難道是醒著嗎?其實我告訴你,我們人現在在世界上,沒有開悟之前,都是在做夢。
可是若有人告訴你,你在做夢,你不會相信的,你說:‘我怎麼會在做夢?我的車是最名貴的,我坐在車上很舒服;我的飛機可以飛得那麼高,怎麼可以說是在做夢呢?我的房子那麼漂亮;我的家庭圓滿,要甚麼有甚麼,怎麼算是做夢呢?’你不算做夢?你要是真醒著,前生的事情怎麼不記得?說:‘有前生嗎?’你不信前生,那你信不信有昨天呢?說:‘我相信。
’那昨天的事情,你是不是都記得呢?你昨天都在做甚麼?說:‘我都記得。
’你完全記得嗎?不一定,有些就忘了;再說上個月的事,你都記得嗎?也不一定;前一年的事情,你都記得嗎?也不一定。
這一生之中,前幾年的事情,你都把它忘了,何況前生?所以你若不是在做夢,是在做甚麼?所以夢裡明明有六趣,做夢的時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有天道、人道、阿修羅三善道;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叫六趣。
在做夢時,明明白白曉得六趣是有,可是真正開悟後— ‘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真要明白了,不要說身體六道輪回,就連三千大千世界也都沒有,都空了。
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夙債’,你覺悟後,大千世界都沒有了,何況你的身體呢?還執著甚麼?你還那麼看不破,放不下做甚麼?人家說你一句,也放不下;打你一拳,也受不了,為甚麼你放不下,受不了?就因為你沒有覺悟。
你若覺悟,‘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你看,有甚麼可以看不破,放不下的?有甚麼可受不了的?所謂‘如鳥行空空無迹,如刀斬水水無痕’,鳥在空中飛,沒有鳥飛過的道路;用刀斬水,水是暫時有那麼一點痕迹,一過了也就沒有,你覺悟了,甚麼都沒有了,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四相也空了,你還有甚麼可執著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沒有了,你還有甚麼可執著的? 無罪福。
無損益。
寂滅性中莫問覓。
此來塵鏡未曾磨。
今日分明須剖析。
‘無罪福。
無損益’:我們本來自性是圓陀陀、光灼灼,大而無外,小而無内,充滿虛空,周遍法界,也沒有甚麼叫罪,也沒有甚麼叫福;也沒有甚麼增,也沒有甚麼減,所以才說無罪福,無損益。
這是甚麼呢?這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自性,自性就是寂滅性。
所以說— ‘寂滅性中莫問覓’:你不要在這裡頭再找甚麼東西,你不要再頭上安頭,騎驢覓驢,生出種種執著來,不要盡在這兒打妄想。
‘比來塵鏡未曾磨’:這是個比喻,比喻一個鏡子被塵土蓋上,沒有磨它。
‘今日分明須剖析’:現在你知道了,分明就是知道、明白了,明白了就要做一做,用另一種擦抹的功 夫,把塵土擦幹淨,塵土擦幹淨了,沒有了,它本有的光明就會現出來,那就是剖析。
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
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無念。
誰無生’:誰能沒有念頭呢?誰要是沒有念頭,誰就是無心道人。
為甚麼有死?就是因為有生,無生就無死。
誰無念,誰無生,那一個人能沒有念呢?那一個能無所生呢?你不生這個念,辦得到嗎? ‘若實無生無不生’:若實無生,你要是真能不生妄想,沒有雜念了,雜念不生就全體現。
你要是真能不生妄想,無不生,那就是沒有不生了,就是真空裡自然就有妙有,妙有裡也就有真空。
‘喚取機關木人問’:喚取機關,就是說木人問機關怎麼開?怎麼打破機關?也就是我們怎樣斷無明,怎樣顯法性來,怎樣能把煩惱制住。
機關就是消息,你要是想問這個消息,木人問,就好像木頭人來問似的,木人是無心的,也是無情的。
‘求佛施功早晚成’:你要真能無念無生無不生了,真能不生,那将來一定成佛。
早晚成,早晚一定會成佛的。
我們到無念無生的時候,那就是離佛不遠了,你真能無念無生了,那就無不生了,這個生就是妙有來了。
可是我們人都是執著有,不明白空理,前面說過‘覺後空空無大千’,後面還是說一切諸法空相的空,你要是明白空理,那就沒有甚麼對或不對,好或不好,是和非都沒有了,不在形式上用功夫,所以徹法底源,遠離諸相。
放四大。
莫把捉。
寂滅性中随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
即是如來大圓覺。
‘放四大’:四大是地水火風,地是周遍法界,水是周遍法界,火是周遍法界,風是周遍法界。
地、水、火都是有形的,風是無形的,我們人身體就是四大假合,若四大分離,身體就沒有了。
我們人身上有皮肉、筋骨,堅硬的就是屬于地大;涕(鼻涕)、唾(口水)、眼淚,屬于水大;身體的溫暖、熱力屬于火大;呼吸屬于風大。
四大和合而成一個人的身體;四大分離就各還本位,地歸地大,水歸水大,火歸火大,風歸風大,各有所還,所以說四大假合。
既然是四大和合而成為一個身體,與我們每個人有甚麼關系呢?你要是明白了它與我們沒有甚麼了不起的關系,那為甚麼還要執著這個身體呢?為甚麼那麼看不破,放不下。
‘莫把捉’:就是把執著破了,你不要自己把自己用繩子綁上,得不到自由。
莫把捉就是看破放下,放就是把它松弛開,也就是不要綁著它,不要有所執著,就是放開來,不要執著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這四大。
‘寂滅性中随飲啄’:寂滅性就是佛性,也就是佛性的另外一個名詞。
随飲啄,也就是很自然的,不要矯柔造作,飲—喝水,啄—吃東西。
鳥吃東西叫啄;人吃東西叫吃,不叫啄,随飲啄是說很自然的,不勉強。
‘諸行無常一切空’:這一切諸行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就歸空了,所以是空的。
‘即是如來大圓覺’:有的本子是‘即是諸佛大圓覺’,諸佛和如來是一樣的,沒有大分别,比較起來,如來念得順口一點。
因這是歌,歌就是歌頌之詞,常常唱念。
一切空就是十方諸佛圓覺的本性。
決定說。
表真乘。
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
摘葉尋枝我不能。
‘決定說’:不是含糊其詞,馬馬虎虎,模棱兩可的,而是決定地說這個道理。
為甚麼要說這個道理? ‘表真乘’:這個‘乘’,就是唯一佛乘,更無餘乘,唯有一個大乘,并無小乘、二乘,就是個佛乘—成佛。
有的本子上說‘表真僧’,甚麼是真僧?你能持戒律,就是真僧;不能持戒律,就不是真僧。
殺、盜、淫、妄、酒都不犯,就是真僧;如果犯了殺、盜、淫、妄、酒,雖然穿著出家人衣服,也不算真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假設有人不同意我所說的道理,可以來辯論,你用甚麼道理來辯谕,我都可以同你辯。
任情征,征就是辯論、讨論、研究,你用你的方式,立出理論,立出宗來,我和你研究、辯論。
‘直截根源佛所印’:我就直接了當,徹徹底底地達到法的源流、源頭。
佛所印,這是十方諸佛所印證的。
‘摘葉尋枝我不能’:至于你若是舍本逐末,跑到枝葉末梢上用功夫,把根本忘了,盡是迂道,我不能,我不能做這種事,我還要找真的,講真的,說真的,做真的。
你要我舍本逐末,舍近求遠,舍大求小,我是辦不到的,所以我不能,我不能這樣做。
摩尼珠。
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顆圓光色非色。
‘摩尼珠’:也就是如意珠。
‘人不識’:可是這顆珠,人不認識,多數是當面錯過,交臂失之。
為甚麼?就因為人不認識,如意珠能随心如意,應變無窮,其妙用無方,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截之東方在東流,截之西方在西流,千變萬化,這種妙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到甚麼地方去求如意珠呢? ‘如來藏裡親收得’:如意珠要在如來藏裡取出來,從那兒接受過來。
‘六般神用空不空’:如意珠有六般神用,亦即六種神通,你若得了如意珠,就有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六通具足。
究竟如意珠是甚麼?是你我現前的一片真心,也可說是你我具足的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這都是如意珠的功用,它有六般神用。
空不空,你說它空嗎?它還不空;你說它有嗎?它還不有,真空具足妙有,妙有具足真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也不礙真空,圓融無礙,變化無窮。
‘一顆圓光色非色’:為甚麼說它是大圓鏡智?因其一顆圓光色非色,你說它有色嗎?它又沒有色;你若說它沒有色,是空的嗎?它又不空,所以說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根。
得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鏡裡看形見不難。
水中捉月争拈得。
‘淨五根。
得五力’:淨五根,有些本子是‘淨五眼’,五根是信、進、念、定、慧;五眼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
淨,是清淨,也就是幹淨沒有染污。
信根淨了,沒有懷疑,隻有一個信;進根淨了,隻有進,沒有退;念根淨了,隻有念念不妄的根,沒有妄根;定根淨了,就不散亂;慧根淨了,就不愚癡。
你信、進、念、定、慧都紮下根了,‘淨’又可說是在根部加上肥料,令它長得更旺,更有力量。
因為紮下根,所以得到五力,五力是信的力量、進的力量、念的力量、定的力量、慧的力量,得到這五種力量。
五根淨了,五力也得到了,這是不是誰都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會各處去賣廣告,大寫标題說:‘你知道嗎?我已經淨了五根,得到五力。
’沒有人這樣,這是門外漢,不懂的人,才這樣做,真懂的就不會自我宣傳,自誇其德,所謂‘有麝自來香,何須當風揚’。
修道是要自己真明白,不是盡向外馳求,叫人家知道自己。
光芒外露,不能韬光養晦,到處自我宣傳,這都是一瓶子沒滿,隻有半瓶子在那兒晃。
‘唯證乃知難可測’:就是旁人不認識,誰證得這個境界,誰自己有會心之樂,不是教旁人知道自己,甚至連自己都不教他知道,不是更好嗎?又少了一個妄想。
難可測,就是你猜測不到的,測量不透的,因它是無形無相。
‘鏡裡看形見不難’:在鏡裡看見自己的形相,是不困難的一件事。
‘水中捉月争拈得’:可是到水裡撈月,怎麼把它撈上來?意思是說你見淨五根,得五力的人,是與衆不同,你可以見一個大概,但你真知道嗎?不見得,所以你去推測,就像水中撈月似的。
争拈得,你沒有法子獲得月亮,因為它隻是個影像。
常獨行。
常獨步。
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
貌頰骨剛人不顧。
這是說修道的人,要常常自己一個人,不和人來往,不攀緣,一個人住,對修道是最好的。
可是這是要在山裡住,不是在鬧市,在鬧市中住,接近社會種種問題,根本不容易立得住,不容易修行。
要是獨自到山裡,住到人到不了的地方,那才是真正修道人的本分,吃東西也不吃好的;穿衣服也不穿漂亮的;睡覺也很簡單,不貪舒服,不貪自在、享受,這是真正修道人的本分。
所以你們各位要注意這一點,真正修道的人,不願意和人接近,不願意和人拉攏關系,去攀緣,所以他要到深山窮谷,人到不了的地方去修道。
所以說— ‘常獨行’:常常自己一個人在經行。
他到甚麼地方經行呢?經行就是在那兒運動,也就像現在慢跑似的,不過現在的慢跑還是跑;經行是慢慢,一步一步地走,這也叫‘行亦禅。
坐亦禅。
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
假饒毒藥也閑閑。
’ ‘常獨步’:常常自己單獨一個人打坐,不怕孤獨,不怕寂寞,也不怕沒人談話。
‘達者同遊涅槃路’:和通達的人—開智慧,開了悟的人,同遊涅槃路,一起走到涅槃路上。
‘調古神清風自高’:他的節操特别清高,沒有那種卑鄙下流,和人拉攏關系,投機取巧的行為。
調古神清,他的态度神清氣爽,沒有一點谄媚阿谀的樣子。
風白高,這種态度行為特别清高。
‘貌頰骨剛人不顧’:他相貌很瘦,可是有一種剛毅,百折不撓的精神,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人都不敢侵犯他,不敢輕慢他,所謂‘有威可畏,有德可敬’,有一種威德,這就是修行人的态度。
窮釋子。
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
‘窮釋子’:就是窮出家人,釋子是出家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口稱貧’:常常稱呼自己貧僧,不稱富僧。
‘實是身貧道不貧’:雖然身看起來窮,但是道不貧窮,有道德,道德是富貴的。
‘貧則身常披縷褐’:身上穿補釘的衣服—窮的表現。
褐是壞色,那種顔色,一般人都不喜歡。
‘道則心藏無價珍’:可是往道上講,他心裡有無價珍寶,就是如意珠。
這顆如意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變化無窮,神妙不可思議。
無價珍。
用無盡。
利物應機終不吝。
三身四智體中圓。
八解六通心地印。
‘無價珍’:就是無價的珍寶,這并不是我們世間有形有相的珠寶,或者是幾十克拉的鑽石,或者是幾百萬兩的黃金、多少銀子、多少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七寶。
這無價珍指的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它的名字就叫如意珠。
‘用無盡’: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不用去搜索它,就在你的自性裡面,本來具足。
‘利物應機終不吝’:利物,利益一切衆生。
應機,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應病予藥,恰到好處。
終不吝,不需要像人們那麼刻薄、悭吝、孤寒的樣子。
‘三身四智體中圓’:你若得到這無價珍,就會有三身,法身—遍一切處毗盧遮那佛;報身—光明清淨盧舍那佛;化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法報化三佛是我們自性裡面都具有的,和佛是無二無别。
四智,佛有四智,如果我們得到無價珍,我們也有四智。
大圓鏡智—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得到清淨,沒有染污,所得的智慧如大圓鏡一樣的光明,遍照萬物,有為法和無為法互不相礙。
妙觀察智—我們人也有觀察智,可是不妙,所以隻知道有形有相的;無形無相的,或者過去未來的,我們就不知道。
這妙觀察智,無論你想要知道過去的事,或現在、未來的事,隻要一觀察就知道。
平等性智—自己體驗到,深深地領會到自己和一切萬事萬物是一體,沒有甚麼彼此,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它是無欠無餘,平等平等的。
成所作智—就是使眼耳鼻舌身五識,成就其所作成為普遍地利益于衆生之事。
‘八解六通心地印’:無價珍具足三身、四智、八解脫,又有五眼六通。
心地印,這個無價珍就是我們的心地法門,心地的一個寶印,這個寶印裡面包藏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種種的功能。
你們各位要注意,這無價珍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寶藏,不要把它丢了。
怎麼會丢呢?你貪财,便把這個無價珍丢了;你貪色,也會把它丢失;貪名、貪吃、貪睡,都會把這無價珍浪費了,丢掉了。
你想要得到這無價珍,就要認真,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向前去修行。
不要貪快,不要貪捷徑,不要蠟等而進,要依照佛所說的法門去修行,不能欺騙自己,然後又去騙世界。
各位要知道,欺騙别人就是欺騙自己,欺騙自己也就是欺騙别人,所以我們心裡不要有内疚,無論做事,或修行都要往真的做,這樣子,一定會得到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的。
上士一決一切了。
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
誰能向外誇精進。
‘上士一決一切了’:上士就是上等人,即上根利智者,也是宿世有修持的人,所以非常聰明,是真正的聰明不是世間的聰明。
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這種人也很聰明,可是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聰明,就幫助自己做了很多糊塗事,這不算上士。
上士是無上士,是菩薩乘願再來,所以一聞千悟,聽見道理說出來,他即刻真正地明白,一切都明白,所以說上士一決。
他有決斷,不是優柔寡斷,他所見的道理是徹底的,所以一切都了然,也就像鏡子照物一樣,一照就了,物來則照,物去則無。
‘中下多聞多不信’:多聞,有的本子是‘多疑’,意思差不多,看了很多書,可是心中有懷疑,認理認得不清楚,所以也生不出信心來。
因為這樣子,所以多聞多不信,他聽了很多,可是甚麼也不相信。
就好像聽經,沒有常聽經的人,偶爾聽一次,覺得講得井井有條,頭頭是道;可是若是天天聽經的人,聽得也不覺得有甚麼特别,所以就不注意聽,往往聽經時,就睡著了,應該要打起精神注意聽。
多聞多不信,也就是聽多了就不相信;偶爾聽一次,印象反而深刻點。
‘但自懷中解垢衣’:修行就像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洗幹淨一樣。
‘誰能向外誇精進’:而不是向人去推銷你的貨品,推銷你的修行,到處向人說我開悟了,我閉過關了,我又用過甚麼功了,或我又拜過甚麼經,持了甚麼咒,各處賣廣告自我宣傳,這就是向外誇精進。
修道就好像自己洗自己的衣服,把不幹淨的衣服洗幹淨了,為甚麼你把自己的衣服洗幹淨,還要向人說:‘這衣服我洗得多幹淨!’沒有人這樣向人誇耀,向人宣傳,明理的人聽了,一定以為你是瘋子,發狂了,要不然為甚麼說這種狂話呢?修道向外自我宣傳也是同樣。
或者做了甚麼功德,向外宣傳,都是向外誇精進,向外宣傳,自我陶醉。
修道要‘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時時把自己的鏡子擦幹淨就對了。
甚麼是自己的鏡子?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就好像一面大圓鏡智,也就是我們自己本有的光明,本有的智慧。
從他謗。
任他非。
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
銷融頓入不思議。
‘從他謗。
任他非’:從,随便他;他,其他的人;謗,毀謗;任,任憑;非,不正當的批評,也就是毀謗。
随便他怎麼毀謗,任憑他怎麼批評我,任憑他找我的過錯,說我的不對。
‘把火燒天徒自疲’:拿一把火來燒天,怎麼燒也燒不到天,可是拿久了,自己也就疲倦了,甚至火燒的灰掉到自己身上,你自身都有著火的可能。
所以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無緣無故地,他來無理取鬧,故意毀謗你,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想盡辦法把罪名加在你的頭上,你明明沒有做這件事情,他說你做了;你明明守規矩,他說你不守規矩,就這麼無緣無故地毀謗你,他若合理,就不叫毀謗,那叫公道話,因為他不合理,很突然地沒有給你一個準備的時間,他就來毀謗你,這時你就要任憑他毀謗,任他非,任憑他怎麼說了。
這兒有個比喻,這樣無緣無故地毀謗,就像用一把火來燒天似的,久而久之,自己的手都疲倦了,覺得辛苦了。
‘我聞恰似飲甘露’:我聽見他說我的不對,毀謗我,無緣無故地冤枉我,這一類的話對我來說,就像喝甘露水,喝蜜糖這麼甜。
‘銷融頓入不思議’:銷,消化、消滅;融,融化、消滅它,也融化了它。
頓入不思議,立刻得到不可思議解脫的力量,得到不動心的功夫。
能以逆來順受,毀譽不動心,無論毀謗我、贊歎我,心裡都不動,那就是飲甘露水,就是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
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怨親。
何表無生慈忍力。
‘觀惡言’:觀,觀察、視聽,也就是聽的意思,為甚麼不叫聽?而要說觀惡言?觀是回光返照,返觀自性,反求諸己,也就是回光返照的功夫。
有惡言來相加,你就要回光返照,用妙觀察智來觀察觀察,這個觀就是妙觀,就是分析。
證得聖果就具足四智,不證得聖果,有沒有四智呢?有,但是很普通的,不是徹底的。
誰都有一點妙觀察智,都會觀,都有觀察的力量,觀了以後,就察一察,察甚麼?觀甚麼?就是惡言。
口有四惡:绮語、妄言、惡口、兩舌。
惡言也就是惡口的别名,出言對人不客氣,不合理,無理取鬧。
‘是功德’:你要想:這是給我加肥料,給我吃維他命,吃補品,對我的身體有好處。
本來我身上維他命不足,他罵罵我,就是給我維他命;我沒有功德,他一罵,我就有功德;我身上沒有福報,他一罵,我就有福了。
還有你信佛,有點功德了,可是他還要來考驗你,看看你受得住考驗?還是受不住?所以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觌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若能這樣想,則觀惡言是功德。
‘此則成吾善知識’:這個人用惡言來罵我,就是想成就我,是對我有好處,我應該逆來順受,他就是成就我的善知識。
本來我修道不能成就,他來成就我;我做功德不能成就,他成就我;我所求不能滿願,他現在滿我的願,供給我一切所需要的。
‘不因讪謗起怨親’:不要因為他讪笑我、毀謗我而起怨恨,我對他的毀謗、讪笑,一點也沒仇恨心,一點也沒有不滿之心,一點也沒憎恨之心,不但沒有,還要感激他。
我還是怨親平等,也不和他生怨恨之心,也不和他起親近之心,因為我有慈忍心,沒有貪嗔癡三毒在裡面,我聽見人家罵我,不生怨恨心、憎惡心,也不生歡喜心,就是生一種平等心,像沒有聽見這話一樣。
‘何表無生慈忍力’:要是還未達到這種程度,這種境界,那怎麼表達無生法忍,慈悲忍耐的力量?所以各位要逆來順受,要反面找好處。
對你的敵人要和解他,不應該豎立敵人,不應該有仇恨的對象,明白這個道理,才叫真正的明白佛法。
宗亦通。
說亦通。
定慧圓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
‘宗亦通。
說亦通’:宗,本來在中國佛教有五大宗—禅、教、律、密、淨,這段文所說的宗,隻是指禅宗,因他所注重的是禅宗。
通,通了。
說,講說,講說教宗。
‘定慧圓明不滞空’:定慧由戒律而生,你要持戒才能生定,有定才能發慧。
圓,圓融無礙;明,光明遍照。
滞,滞礙;空,虛空,也就是真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不但我現在才通達這些法。
‘恒沙諸佛體皆同’: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本體都是一樣的。
怎麼說‘宗’是禅宗?又怎麼說‘說’是教宗?因為永嘉大師是禅宗的法匠,所以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本著禅宗的理論來說的。
所以他說宗亦通,對禅宗的向上一法明白了,也通達無礙了;說亦通,講經說法這一門也通達無礙了。
有的禅宗批評學教的不對,學教的又批評參禅的不好,正如韓愈所說:‘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輔之,出者誣之。
’為甚麼‘入主出奴,入輔出誣’呢?就因為不通的緣故,宗也不通,說也不通,沒能圓融無礙,包羅萬象,所以是己非人。
因為這個毛病,就産生入主之見,喜歡那個宗,就說那個宗正确,是好的;不喜歡那個宗,就說那一宗不正确,是不好的。
妄加批評,固執自己私人的偏見,來批評無上甚深微妙法。
這一批評不要緊,所謂‘作在心。
殃在身。
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因為沒有到圓融無礙的程度上,宗也不通,說也不通,固執自己私人的偏見,妄加批評佛所留下來的教訓。
這一類的人,真是很可憐,謗佛、謗法、謗僧,謗到地獄去了,還不知怎麼去的!你說這樣的人多可憐! 為甚麼說他宗也通,說也通呢?因為定慧圓明,定也具足,慧也具足。
怎樣才能定慧圓明呢?是從持戒那兒來,所以修道的人,若不持戒律,就好像在很好吃的東西裡面摻上狗糞,人人不但不願吃,而且還掩鼻而過;也可說是煮沙成飯。
所以修道人必須要注重戒律,否則誤人誤己、騙己騙人,騙自己則不能定慧圓明;騙人,令人不生信心。
所以定慧圓明不滞空,滞空,就是停留在空理上,滞足不前,在那兒欲進不進,欲退不退,叫滞足不前。
既不前往,那麼後退嗎?也不是,就在那兒徘徊于歧路之間,那就是滞空,就是得到一點點空理,便不往前進步,停留在空理上叫滞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
恒沙諸佛體皆同’,永嘉大師說,不但單單我明白這個道理而這樣說,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諸佛,能夠成佛的基礎,也都是從這條路來的。
從此而證得諸佛的理體,證得諸佛的法身。
由這一段歌詞來看,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戒律,可是戒律包括在定慧之中,你沒有真正的持戒,絕沒有真正的定力;沒有真正的定力,便沒有真正的慧力;沒有真正的慧力,就是會說兩句半口頭禅,也不實用。
所以各位善知識,佛法裡絲毫也不能摻雜假的東西,就好像眼裡不能摻沙一樣的道理,我們一定要躬行實踐,不注重說食數寶那種口頭三昧。
師子吼。
無畏說。
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
天龍寂聽生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