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篇 論學法與修持
關燈
小
中
大
敬禮上師。
尊者密勒日巴在布仁羅着居住的一段期間,當地的施主吉祥疊迎請供養。許多施主都來請法問益。吉祥疊啟禀道:“尊者啊!當許多說法者宣講佛法時,我聽起來當時心中覺得非常的歡喜,可是尊者您卻專門修持,我因此對修持也産生了信心。我知道自己既不能說法,又不堪專修,但我想請問,從究竟的觀點來看,是否着重自己的專修最為重要呢?”
尊者答道:“研讀和宣講各種法要的目的,原是為了修行的原故,如果不實際修持,都成為無意義了。”
說法不修成我慢,繼子不養成怨仇。
未經傳授之經書,徒增身心之負擔;
欺诓(大言之說教),如戴枷鎖有何益?
五花八門權教義,聞者動容心歡喜,
上師口訣了義教,聽受之人甚稀哉!
誠信施主及徒兒,莫聽無慚大言者,
應勤修習正佛法,我以無染清淨心,
謹慎告汝真實語!
尊者繼續說道:“若要決定修持佛法,(雖然)學得很多,但如果能夠在真實上靜定片刻,所得的益處就會非常之大。如果話說得太多,上乘的教法就會把下乘的教法遮掩。因此心意就不能把持;在随順己意和自圓其說的情況下,陷入迷惑和困擾之中。一個人如果對現世的一切貪愛甚大,他雖号稱學佛,其實隻是口頭上的學佛而已。學佛的人如果意在享受,對自己的各種功德都感到驕傲,他對古德們的功德就會退失信心,因此也就得不到加持。有些人想:‘我總有時間來學佛修持的,何必忙呢?’但一旦無常到來,他就失去機會了。所以學佛人要把所有的智識含在嘴裡,而返觀内視,觀察自心而修持。如果不把智識和修持彙融合一,隻是想着先多多的學習許多法門;然後再去修持,他就忘了智識乃是無邊的,永遠也得不到最後的結論。如果你去問一個博學多識廣具百千法門的大法師,他就會告訴你,任何佛法的法門都是必需的。但是,深邃的口訣太多了,就會變得不知道修那個法門才好。縱然修持一個法門也很難産生覺受和證驗,于是他就會想:‘我是否應該換一個法門來試試呢?’這樣下去,他就永遠得不到成就。這就像一個人長期的去研究一種索麻草,而把本初的目的忘懷了。這又似一個稚童手裡拿着一枝花。”接著尊者唱道:
具信施主聽我言:
不知業力真實故,罪人亦思獲解脫!
世人隻知求快樂,壽命常伴歲月逝。
愚人不識死漸近,時問月降與流年!
汝若決志修正法,應當供養淨福田,
皈命依處佛法僧,承事真實之上師,
孝敬自己之父母,慨心布施不望報,
周濟可憫無助人,心行常與法相合。
修行何用衆多法,承諾太多成妄語,
汝等應常自省問,亦能如是行持耶?
施主們說道:“這些開示很容易懂,對心也很有益處,我們一定如法去作。現在還要請尊者觀察我們的根器和能力,再開示一點對我們有益處的佛法。”
尊者說道:“你們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話去做,我還有許多重要的開示,不知你們是否能夠依教奉行呢?”
施主們說道:“我們一定依尊者的話去做。”
尊者道:“你們如果現在和将來都能夠依囑而行,那麼應該這樣去做:
男女施主試谛聽。汝等如有真意樂,
勤植究竟之稼穑,靜聽我言細思之。
一切有生必有死,故應精勤修佛法。
如幻财物聚必散,故應慷慨行布施,
親情雖深終離散,故應修觀不二門。
房屋雖建終傾毀,故應依山居靜處。
斂蓄食物終耗盡,故應積聚勝資糧。
有為諸法不可恃,應舍一切諸世務。
笑談绮語無盡時,故應閉嘴常緘默。
口訣如油滋皮膚,故應依止善巧師。
覺受如月出雲霾,應常觀覺似江流。
決定了義此十法,浮現修士我心前,
布仁男女施主衆,勤植善根向佛法。
于是尊者就傳授皈依、發心、回向、發願等法給男女施主們,大家都生起了向法之心。聽衆中有許多人後來竟能修習禅觀,某些人亦得到覺受。
這是吉祥疊的故事。
尊者密勒日巴在布仁羅着居住的一段期間,當地的施主吉祥疊迎請供養。許多施主都來請法問益。吉祥疊啟禀道:“尊者啊!當許多說法者宣講佛法時,我聽起來當時心中覺得非常的歡喜,可是尊者您卻專門修持,我因此對修持也産生了信心。我知道自己既不能說法,又不堪專修,但我想請問,從究竟的觀點來看,是否着重自己的專修最為重要呢?”
尊者答道:“研讀和宣講各種法要的目的,原是為了修行的原故,如果不實際修持,都成為無意義了。”
說法不修成我慢,繼子不養成怨仇。
未經傳授之經書,徒增身心之負擔;
欺诓(大言之說教),如戴枷鎖有何益?
五花八門權教義,聞者動容心歡喜,
上師口訣了義教,聽受之人甚稀哉!
誠信施主及徒兒,莫聽無慚大言者,
應勤修習正佛法,我以無染清淨心,
謹慎告汝真實語!
尊者繼續說道:“若要決定修持佛法,(雖然)學得很多,但如果能夠在真實上靜定片刻,所得的益處就會非常之大。如果話說得太多,上乘的教法就會把下乘的教法遮掩。因此心意就不能把持;在随順己意和自圓其說的情況下,陷入迷惑和困擾之中。一個人如果對現世的一切貪愛甚大,他雖号稱學佛,其實隻是口頭上的學佛而已。學佛的人如果意在享受,對自己的各種功德都感到驕傲,他對古德們的功德就會退失信心,因此也就得不到加持。有些人想:‘我總有時間來學佛修持的,何必忙呢?’但一旦無常到來,他就失去機會了。所以學佛人要把所有的智識含在嘴裡,而返觀内視,觀察自心而修持。如果不把智識和修持彙融合一,隻是想着先多多的學習許多法門;然後再去修持,他就忘了智識乃是無邊的,永遠也得不到最後的結論。如果你去問一個博學多識廣具百千法門的大法師,他就會告訴你,任何佛法的法門都是必需的。但是,深邃的口訣太多了,就會變得不知道修那個法門才好。縱然修持一個法門也很難産生覺受和證驗,于是他就會想:‘我是否應該換一個法門來試試呢?’這樣下去,他就永遠得不到成就。這就像一個人長期的去研究一種索麻草,而把本初的目的忘懷了。這又似一個稚童手裡拿着一枝花。”接著尊者唱道:
具信施主聽我言:
不知業力真實故,罪人亦思獲解脫!
世人隻知求快樂,壽命常伴歲月逝。
愚人不識死漸近,時問月降與流年!
汝若決志修正法,應當供養淨福田,
皈命依處佛法僧,承事真實之上師,
孝敬自己之父母,慨心布施不望報,
周濟可憫無助人,心行常與法相合。
修行何用衆多法,承諾太多成妄語,
汝等應常自省問,亦能如是行持耶?
施主們說道:“這些開示很容易懂,對心也很有益處,我們一定如法去作。現在還要請尊者觀察我們的根器和能力,再開示一點對我們有益處的佛法。”
尊者說道:“你們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話去做,我還有許多重要的開示,不知你們是否能夠依教奉行呢?”
施主們說道:“我們一定依尊者的話去做。”
尊者道:“你們如果現在和将來都能夠依囑而行,那麼應該這樣去做:
男女施主試谛聽。汝等如有真意樂,
勤植究竟之稼穑,靜聽我言細思之。
一切有生必有死,故應精勤修佛法。
如幻财物聚必散,故應慷慨行布施,
親情雖深終離散,故應修觀不二門。
房屋雖建終傾毀,故應依山居靜處。
斂蓄食物終耗盡,故應積聚勝資糧。
有為諸法不可恃,應舍一切諸世務。
笑談绮語無盡時,故應閉嘴常緘默。
口訣如油滋皮膚,故應依止善巧師。
覺受如月出雲霾,應常觀覺似江流。
決定了義此十法,浮現修士我心前,
布仁男女施主衆,勤植善根向佛法。
于是尊者就傳授皈依、發心、回向、發願等法給男女施主們,大家都生起了向法之心。聽衆中有許多人後來竟能修習禅觀,某些人亦得到覺受。
這是吉祥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