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二篇 羅頓法師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敬禮上師。
從前曾來和尊者辯論的法師羅頓格頓——打羅法師的朋友——以後和惹瓊巴及賽文惹巴變得非常熟悉。
當尊者密勒日巴和惹瓊巴在森林中靜住的時候,有一天他特地前來朝禮尊者。
他來到尊者的面前頂禮多次後說道:“尊者仁波切啊!我看見您的時候,心中總是生起異常的仰慕和信心。
我也親眼看見我的朋友(打羅法師)死去的情形。
我(當時)不能決定自己所修的佛法對‘應所斷法’是有益呢?還是有害?我是抱着這種不決的心情和對您的仰慕情懷而離去的。
今天我至誠前來求您傳我修行的法要,務乞慈悲俯準。
” 尊者說道:“凡是不停止放縱欲樂和不常念死亡之法是隻有在多方面增長罪惡和損壞成就的。
” 為摧世間八法故,人王世尊說妙法。
如今傲慢之學者,誰不心為八法使(1)? 為舍世間諸業故,能仁宣說戒律法; 如今持律之僧衆,身陷世事紛纭中。
昔人身披修士服,為斷親眷恩怨故, 今人狀雖似修士,酬應谄曲勝俗人。
總之人若不念死,修任何法有何用?! 羅頓說道:“過去我确是如此,十分後悔。
現在我常念死之将至,所以請您慈悲傳給我修行的法要吧。
” 尊者忖道:“我要看看他是否真的能夠專心一志來修行。
”就對羅頓說道:“如果對今生之一切沒有貪著,那麼依因明之學亦能入道。
此乃佛陀所許,惟其路程較長較緩耳。
” 敬禮一切諸上師。
根本戒律别解脫。
實為佛教之正梁,莫使歪倒或傾斜,應使正直勤維護。
聖理二量之講、學,是為佛法之寶妙, 善能清淨諸誤解,依之能除謬念垢。
戒定慧等三學處,是為佛教對治法,于此三學莫敵視, 聖理二量之讨論,能顯大乘之妙義, 能摧愚頑之争論,依彼應轉惡人心。
羅頓說道:“過去,我的學佛是一直是在口頭上的。
現在我要真正的去修持。
請慈悲傳授我心要的法訣吧!”他這樣再三至誠的向尊者請求。
尊者忖道:“現在他的因緣已至,堪受調伏,可以接近他了。
”一面這樣想着,一面卻沉默不語片刻。
羅頓法師就請惹瓊巴和賽文惹巴及衆人代為說情,三人同時再三的向尊者殷重祈求。
尊者也就很高興的說道:“兩個惹巴和聽法信衆的面子很大。
法師也是一個堪能修持的人。
求法的人既然這樣好,我當然應該傳授口訣。
你應該堅毅的修持才好。
如果隻是懂得佛法而不修持,就會有這樣的後果。
” 敬禮至尊諸上師,法師惹巴共祈請。
于此三谷流域中,博學法師普名揚, 來求口訣祈入道。
求者請者亦善哉! 瑜伽行者我密勒,佛陀馬爾巴之愛子, 我語真實不誇張,亦離諷刺與自傲, 所言皆從心底出,含義甚善易解了, 以慧觀之皆合理,為汝解說善谛聽。
法不浸心而修觀,則如空中之飛仙, 于密續義皆解了,因明違順甚通達, 語言文學頗精微,各種神通皆具足, 受用享受極豐盈,智慧銳利如刃鋒, 但彼不真修持故,不重微細因果故, 持傲不舍世間法,自貪妄念不能盡, 空性大悲難生起,不能跨越生死河,苦惱之芽難枯萎。
(此類飛仙)具神通,于所知法甚博聞, 慣思違、順、是、非故,心常似柴烈火焚。
自過自業自受報,是故應勤修正法。
起死回生甘露藥,病者若不自飲之,雖有妙藥有何用? 若欲免脫非時死,自己應服妙藥汁。
天人無死之甘露,修羅雖然魔具足, 彼輩甚少自飲故,修羅大半非時死;無死甘露有何用? 若欲解脫非時死,自己應服甘露汁。
珍馐百味之妙食,閻羅庫中甚豐盈, 自己不能食用故,閻羅大半饑餓死;如是妙食有何用? 若欲解脫饑渴病,自己應吃勝妙食。
羅頓聽了,心中歡喜異常。
對尊者說道:“尊者每一句開示,我都能生起決定的信心。
這樣的說法,才是真正深邃的啊!現在請您再開示一下六波羅密多的精要,好嗎?” 為酬其請,尊者歌道: 我非善于言詞者,更非說法之法師。
雖然,今日求法者,善良意誠我當說。
一切佛法六度攝。
布施王者之法也,若能施舍一切财,必獲上趣天子報。
應知财物之過患,常誘行者趨放逸。
持戒解脫之階也,一切信奉佛教者, 無論出家或在家,必需持守淨戒律。
來此僧俗諸信衆,應披忍辱之甲铠, 如彼仙人所(2)示範,仿效世尊之偉行。
精進速能獲解脫,一切法門皆需之, 若無精進希望絕,應跨快捷精進駒。
此四福德資糧也,無論何人(3)皆需之。
複說智慧資糧法,禅定介乎福智間, 二種資糧皆用彼,能治散亂護正念,修福修慧皆需之。
般若了義決定法,一切諸佛之寶藏,行之必得無盡藏,
從前曾來和尊者辯論的法師羅頓格頓——打羅法師的朋友——以後和惹瓊巴及賽文惹巴變得非常熟悉。
當尊者密勒日巴和惹瓊巴在森林中靜住的時候,有一天他特地前來朝禮尊者。
他來到尊者的面前頂禮多次後說道:“尊者仁波切啊!我看見您的時候,心中總是生起異常的仰慕和信心。
我也親眼看見我的朋友(打羅法師)死去的情形。
我(當時)不能決定自己所修的佛法對‘應所斷法’是有益呢?還是有害?我是抱着這種不決的心情和對您的仰慕情懷而離去的。
今天我至誠前來求您傳我修行的法要,務乞慈悲俯準。
” 尊者說道:“凡是不停止放縱欲樂和不常念死亡之法是隻有在多方面增長罪惡和損壞成就的。
” 為摧世間八法故,人王世尊說妙法。
如今傲慢之學者,誰不心為八法使(1)? 為舍世間諸業故,能仁宣說戒律法; 如今持律之僧衆,身陷世事紛纭中。
昔人身披修士服,為斷親眷恩怨故, 今人狀雖似修士,酬應谄曲勝俗人。
總之人若不念死,修任何法有何用?! 羅頓說道:“過去我确是如此,十分後悔。
現在我常念死之将至,所以請您慈悲傳給我修行的法要吧。
” 尊者忖道:“我要看看他是否真的能夠專心一志來修行。
”就對羅頓說道:“如果對今生之一切沒有貪著,那麼依因明之學亦能入道。
此乃佛陀所許,惟其路程較長較緩耳。
” 敬禮一切諸上師。
根本戒律别解脫。
實為佛教之正梁,莫使歪倒或傾斜,應使正直勤維護。
聖理二量之講、學,是為佛法之寶妙, 善能清淨諸誤解,依之能除謬念垢。
戒定慧等三學處,是為佛教對治法,于此三學莫敵視, 聖理二量之讨論,能顯大乘之妙義, 能摧愚頑之争論,依彼應轉惡人心。
羅頓說道:“過去,我的學佛是一直是在口頭上的。
現在我要真正的去修持。
請慈悲傳授我心要的法訣吧!”他這樣再三至誠的向尊者請求。
尊者忖道:“現在他的因緣已至,堪受調伏,可以接近他了。
”一面這樣想着,一面卻沉默不語片刻。
羅頓法師就請惹瓊巴和賽文惹巴及衆人代為說情,三人同時再三的向尊者殷重祈求。
尊者也就很高興的說道:“兩個惹巴和聽法信衆的面子很大。
法師也是一個堪能修持的人。
求法的人既然這樣好,我當然應該傳授口訣。
你應該堅毅的修持才好。
如果隻是懂得佛法而不修持,就會有這樣的後果。
” 敬禮至尊諸上師,法師惹巴共祈請。
于此三谷流域中,博學法師普名揚, 來求口訣祈入道。
求者請者亦善哉! 瑜伽行者我密勒,佛陀馬爾巴之愛子, 我語真實不誇張,亦離諷刺與自傲, 所言皆從心底出,含義甚善易解了, 以慧觀之皆合理,為汝解說善谛聽。
法不浸心而修觀,則如空中之飛仙, 于密續義皆解了,因明違順甚通達, 語言文學頗精微,各種神通皆具足, 受用享受極豐盈,智慧銳利如刃鋒, 但彼不真修持故,不重微細因果故, 持傲不舍世間法,自貪妄念不能盡, 空性大悲難生起,不能跨越生死河,苦惱之芽難枯萎。
(此類飛仙)具神通,于所知法甚博聞, 慣思違、順、是、非故,心常似柴烈火焚。
自過自業自受報,是故應勤修正法。
起死回生甘露藥,病者若不自飲之,雖有妙藥有何用? 若欲免脫非時死,自己應服妙藥汁。
天人無死之甘露,修羅雖然魔具足, 彼輩甚少自飲故,修羅大半非時死;無死甘露有何用? 若欲解脫非時死,自己應服甘露汁。
珍馐百味之妙食,閻羅庫中甚豐盈, 自己不能食用故,閻羅大半饑餓死;如是妙食有何用? 若欲解脫饑渴病,自己應吃勝妙食。
羅頓聽了,心中歡喜異常。
對尊者說道:“尊者每一句開示,我都能生起決定的信心。
這樣的說法,才是真正深邃的啊!現在請您再開示一下六波羅密多的精要,好嗎?” 為酬其請,尊者歌道: 我非善于言詞者,更非說法之法師。
雖然,今日求法者,善良意誠我當說。
一切佛法六度攝。
布施王者之法也,若能施舍一切财,必獲上趣天子報。
應知财物之過患,常誘行者趨放逸。
持戒解脫之階也,一切信奉佛教者, 無論出家或在家,必需持守淨戒律。
來此僧俗諸信衆,應披忍辱之甲铠, 如彼仙人所(2)示範,仿效世尊之偉行。
精進速能獲解脫,一切法門皆需之, 若無精進希望絕,應跨快捷精進駒。
此四福德資糧也,無論何人(3)皆需之。
複說智慧資糧法,禅定介乎福智間, 二種資糧皆用彼,能治散亂護正念,修福修慧皆需之。
般若了義決定法,一切諸佛之寶藏,行之必得無盡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