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一篇 岡波巴的故事

關燈
為仇敵,诋毀他人和佛法。

    這種人破壞一切,他們心中的嗔恨怒焰時常像火熾一般。

    舉一個例子來說:蛇是既沒有翅膀也沒有腳的,其實蛇是個很弱小的動物。

    但是人一看見蛇馬上就會發生兇惡和恐怖之感,這就是因為它具有大嗔恨心的緣故。

    自己内心的嗔恨若是太大了,就會對外境的一切都會看成仇敵的。

    又有些人連破石斷木都要貯藏起來,他們說:‘老的時候要養老的費用,死的時候要供靈的祭食,沒有錢,佛法也修不成。

    積聚資糧也需要錢财呀!’因此他們就去放(高)利貸和作其他種種不正當的賺錢行為,這些人心中的貪欲就像滾水一樣的沸騰不息。

    又有些人說:‘現在不是我們修勝義法的時候。

    如果我們不熏修慈悲就會堕入聲聞乘,輕視(入世的)方便就和斷見一樣。

    ’這些人就像是被黑暗所蔭蔽的愚夫一樣。

    這幾種人是不可與他們共商量的。

    如果你和他們談話,他們首先就會問你的師父是誰?你修的是什麼法?結果是他們大發嗔恨無明了事!就算是聽了你的講述和解釋,因為他們的心量和見識都非常狹窄,所以必然會對你說的法故意予以舍棄;由舍棄故失皈依所而緻堕入惡趣。

    這樣的事是會發生的。

    因此你要自警:莫要因為自己的原故而使别人去造罪,所以與那些貪嗔癡增盛的人相來往是絕對不可以的。

    (密乘經典中所說的:)‘聲聞寺中經七日,(是為密戒之粗罪)’也就是這個意思(29)。

    一般說來,你應該像小鳥般的謹慎和調柔;要守護微細的戒律,少做遊樂。

    要忍耐、堅毅,處衆和諧,少打妄想,十分注意清淨;要盡量少說話,心無旁鹜的去修持法行。

    常常住山,閉關禁語。

    依三種清淨法(30)而度時光。

    雖悟自心是佛法仍不舍離金剛上師。

    業障煩惱雖能自然清淨仍不舍小善。

    雖悟業果本空,亦不作小惡。

    雖覺根本、後得二智位無絲毫差别,每日仍不斷四座習禅。

    雖知自他平等一味,而不于衆生乃至諸法作一詞毀謗。

    ”尊者如是叮囑後繼續說道:“兒啊!在兔年馬月十四日的時候,你要回到我這裡來。

    ” 内生離戲覺受時,莫逐語言及文字, 否則當為八法伴,心離驕慢而安住。

    子兮,能識此義耶? 法爾解脫内顯時,莫以哲理辨析之, 否則勤逐無義事,心離妄想而安住。

    子兮,亦識此義耶? 證悟自心空性時,莫于一、多作分别, 否則可能堕斷見,心應安住離戲境。

    子兮,亦識此義耶? 修觀大手印法時,身語善業莫勤為, 如若事務太繁勞,無分别智将消散, 應住松坦不整治。

    子兮,亦識此義耶? 兆相、前知顯現時,心莫歡喜起貪著,否則魔來做懸記, 無執境中坦然住,子兮,亦識此義耶? 澈觀自心深處時,莫生貪著與欲求,否則當為貪魔使, 無願無求而安住。

    子兮,亦識此義耶? 尊者唱畢,以足置于大師的頭頂上說道:“衛地的法師啊!我已經于一瞬間将四種灌頂全部傳給你了。

    你要歡喜啊!”這樣,于(一刹那間)尊者授予岡波巴大師下列諸灌頂:于其身,授以佛灌頂故,大師之身得佛身壇城之加持;于其口,授以真言灌頂故,大師之語得真言加持;于其心,授以法灌頂故,大師之心現見無生法身。

    尊者以足置彼頭頂,大師于一切事理即得無礙(解),獲金剛阿舍黎灌頂。

    尊者于是想傳大師語诠三昧灌頂,說道:“我有一個最深奧的寶貴口訣,但如果傳與别人實在太可惜了。

    所以,唉,你去吧!”于是尊者坐在河的此岸,岡波巴渡河行了一小段路後,隐約聽見尊者呼喚他的聲音,就立即回到尊者的面前來。

    尊者對他說道:“唉!我這個口訣雖然至為寶貴和殊勝,有點舍不得傳人,但是這個口訣如果連你都不傳,還傳給誰呢?所以我還是要傳給你的。

    ”岡波巴大師心中歡喜雀躍萬分說道:“那麼我是否要準備一個曼陀羅作為供養呢?” 尊者說道:“曼陀羅倒不需要。

    隻要你莫辜負我這個口訣就行了。

    好!現在你看!”說着尊者就将衣袍撩起。

    隻見尊者周身上下(31)都是結成的網狀老繭!尊者繼續說道:“我再沒有比這更深奧的口訣了!我是經過這樣的辛苦去修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堅毅持忍力來修行才好。

    ”這件事對岡波巴心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他接受了尊者這個送别的禮物後,就如師所囑向東方行去。

    以後大師在道那岡波地方弘揚佛法。

    廣利衆生的詳情,應讀岡波巴大師的本傳。

     尊者送畢岡波巴後,随即返回去巴,召集所有徒衆、僧侶集會一處,對他們說道:“這個那結頓巴(醫生法師),将來會廣大的利益許多衆生的。

    昨天晚上我夢見一個大鵬鳥從我這裡向衛地飛去,在一個珠寶的頂尖上降落。

    然後從四面八方飛來了許多許多的鵝群集聚在一起,不一會兒,鵝群四散,每一隻鵝又召來了五百隻鵝,把整個大地山谷都塞滿了。

    我自己雖然是一個瑜伽行者,但以後,承繼我的人卻多數是出家的比丘(32)。

    我如今所作已畢,對佛陀的教法已經盡了自己的職責了。

    ”說完之後,顯出異常歡喜愉快的樣子。

     以上是尊者的第一心子岡波巴大師的故事。

     本篇注解: (1)此處藏文Shan為舅父之義,複又有Srin.Mo.字樣。

    此處或後面始終未見大師之妻的正式名字出現。

    此女是達馬俄之妹,則舅父又不知何解,隻好暫譯為達馬俄之妹。

     (2)原文作:“用金子和珠寶寫成的經書”。

     (3)此處之僧衆指寺廟中之僧團,非個人之僧侶也。

     (4)此處文義不太明顯,隻能揣譯。

     (5)察察:西藏人常以泥土灌入佛像或經咒之模子中,泥土乾後取出,則成為泥塑之佛像或經咒。

    為一種忏罪積資之善行。

     (6)格西:為西藏寺廟中之一種學位。

    格西之本義為善知識,後來則成為表示“博學之士”的一種學位矣。

     (7)此處藏文作:“心之覺受”,不知系定中或夢中所見。

    此處姑譯為“感兆”。

     (8)此處及歌集許多其他地方,皆可看出在密勒日巴時代,(甚至以前),西藏佛教中專修禅觀之瑜伽行者,與講經說法之僧侶間有一種對立及沖突之勢。

    常有互相攻讦(jié)之事發生。

    但必需注意的是,這并非顯教行人和密教行人間之對立,因為西藏無論任何一派皆奉行顯密二教也。

    此種對立之形式在中國亦然,如宗下和教下之對立即是一例。

    再者,搞佛學的人很少能兼顧修行。

    修禅觀者,又極難成為第一流的佛學家。

    佛教史中兼具“學”、“修”二種大成就者實不多見,像岡波巴這樣的人實不多見也。

     (9)原文作:東比赫汝嘎。

    此處簡譯作赫汝。

    東比赫汝嘎為密宗之某本尊佛像,坐騎為一老虎。

     (10)七支供養:此即普賢行願之十大行願簡去三者,剩下之七支為:禮敬諸佛,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随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普皆回向。

    藏傳各種修法中,通常皆以此七支行願作為必誦之禱文。

     (11)嘎當派為印度大德阿底峽尊者所創,岡波巴未遇密勒日巴前曾依嘎當派學法,奠定其顯教教理和一般止觀之基礎。

    但此處則标示密乘為一種“頓教”,不依三大阿僧祗劫之地道而能于短期内成佛之法。

    此處更明說聽見鼓聲的人們,反不如聽見鼓聲的畜生們成就得快。

    蓋修行次第漸道之人,因多生習氣皆在“對治”及“累積福慧資糧”上斤斤較量,頗難接受頓入直契之法,故反不易趨入最上之密乘也。

     (12)一般相信岡波巴大師為月光童子之化身。

    其名号甚多。

    各種人對他的稱呼亦不一緻。

    該将其常用之各名稱列舉如下: (一)衛巴頓巴:意謂從衛地來的法師,密勒尊者常這樣稱呼岡波巴。

     (二)那結:意謂醫生。

    密師于本篇中亦常用此稱号。

     (三)達波那結:意謂由達波地方來的醫生。

    此名稱應用最廣。

    為一般人對岡波巴大師之稱呼。

     (四)仰米達波:意謂“無與倫比的達波地方的人。

    ” (五)岡波巴大師:此大概指大師後來于衛地岡波山中建立道場廣弘佛法,因而被稱為岡波巴。

    此名稱應用亦極廣。

    至于大師父親所取之名及密勒授彼灌頂時之法名,則反而應用不廣,少為人知之。

     (13)醫生,或那結即指岡波巴,見前注。

     (14)具德無垢勝地:此指印度。

    西藏人因佛教關系,稱印度為聖地。

    且過去皆認為印度無論在文化、政治,及宗教上皆極優勝,堪稱清淨殊勝聖地。

    而今天之印度實糟亂已極,不可同日而語矣。

     (15)原文為:“不顧頭痛盡授汝。

    ” (16)黃昏:此處藏文之Srod;可指黃昏,但亦可指黎明之時,不知确指何者。

     (17)修帶:西藏之瑜伽行者在修定時以寬三、四寸之布帶纏在頭額、肩部及二膝,使身體維持一定不動之姿勢,以增強定力之穩定。

     (18)此處之文義,譯者不十分明了。

     (19)上樂金剛:本尊像之一種。

     (20)亦可解為:“叫聲就消失了。

    ” (21)此段及前面所述修行境界及密師之指示,對修行人來說實為極重要之參考。

    但此處之藏文頗多難以确了者。

    例如此處,有一中文譯本(陳健民先生記)作:“……自上午起,有輕煙相漸次濃厚;直至下午,目不能見,匍匐而行以白師。

    師雲:住此再修氣向下壓,如是煙散。

    相好亦非,不好亦非……”。

    此與譯者所了解者不大相同。

     (22)命勤氣功,藏文Srog.rTsol.之意為活力、命力,或生命力。

    此氣功或可譯為“活力之氣功”。

    大概系指修命氣之氣功。

     (23)原文無“似”之字樣,但其含意則有“似”之意味。

     (24)種種顯現陰陽法:原文直譯為:“各種顯現之紅白”,此紅白即指陰陽二極,或陰陽二力也。

     (25)或譯作:氣放松後就自然消失。

     (26)廣大之報身佛境界,這大概系指華嚴之重重無盡法界境界。

    此境界西藏佛學家多認為系報身佛境也。

    化身隻在某一地故,法身無相空寂。

    三身中隻剩下報身佛才能有重重無盡之法界境界,且為了義境界,報身佛惟說了義法故。

    故鹹認為華嚴所說乃報身佛境界也。

     (27)密乘之真正見本尊,不是指化身佛,或定中及夢中所顯之“化現佛身”。

    必需見到報身佛之境界才能算是見本尊。

    此處岡波巴之見本尊乃報身佛。

    非一般修觀想及壇城觀之生起次第所感應之“化現境界”也。

    密師此處之指示,學密宗之人極宜注意。

     (28)天子之魔,此通常指大自在天。

     (29)密宗戒中有所謂八條粗罪者。

    其中之一乃“聲聞寺中經七日”,因為密乘行人之見地及行素,與小乘及一般為事相及言诠所縛之“大乘”行者極不相同。

    相處稍久必會引生彼此之不快甚至毀謗。

    故制戒不許與小乘行人共住七日以上。

     (30)此處之三種清淨法不知何指。

    可能指外、内、密之三種清淨法。

     (31)此處譯者譯為“周身上下都是老繭”,而據格西曲紮之詞典則原文之Tshan.Ra.為背部之脊骨。

    則應譯為“背部脊骨(一帶),盡是網狀的老繭”,似指密勒在馬爾巴處修房屋時背石頭上山所緻。

    譯者則取Tshan.Ra.即Tshan.Ma.之意,指背部全體,因密勒終身苦行,可能“周身”上下全生老繭也。

     (32)嘎居派在岡波巴以前多為居士,且弘傳不廣,自岡波巴而大弘,竟有四大八小十二派分支之多,普及全藏,徒衆亦大部為出家僧侶矣。

    密勒之預言,果然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