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八篇 牛角的故事

關燈
縱以善言來相勸,汝反責怪回白眼, 具恩譯師馬爾巴,祈賜恩澤大加持,令我貧士舍八法。

     唱畢,就把惹瓊巴所供的經書和檀香木拐杖拿在手中,以神足通向前飛馳。

    惹瓊巴拼命追趕,跑得上氣不接下氣,仍舊趕不上尊者。

    惹瓊巴一面追一面唱道: 父師慈悲祈垂聽,人子豈能違父意? 惟求受納我法供,清淨無垢諸口訣,今悉供奉父師前。

     無身空行各法要,空行親自教導故,已斷增損與錯誤, 深而又深諸法訣,已得印可無少疑。

    哀祈慈父垂察鑒。

     其他尚有長壽法,空行指示之密句, 金剛身之實相義,成就勝母之心要,皆供尊者上師前。

     此外護虎甚深訣,治療疾病及降魔, 種種妙法如溶金,皆供尊者上師前。

     我肩背有六王藥,勇父勇母諸妙物, 為報慈父恩德故,我今供奉尊者前。

     藥王檀木之拐杖,空行親自執持者,罕世稀有無價寶, 密主弟普所贈送,我今供奉尊者前,祈尊垂鑒珍視之。

     疲累欲死惹瓊巴,哀禱父師興悲憫,令我暫歇得喘息。

     諸布施中此最勝。

    若能布施饑渴者,恩德廣厚極殊勝, 慈心善言施财物,周濟貧困功德深, 照顧迷途示正路,一切諸佛之願誓。

     惹瓊巴一面唱一面跑,尊者在前面一邊飛馳,一邊靜聽。

    惹瓊巴唱畢此歌時,尊者也停住下來,席地而坐,向惹瓊巴歌道: 父子意合甚善哉!處衆和睦是真主, 父子若能意相投,是為王中之勝王。

     與衆不和惡人兆,與父不睦被魔牽; 是故踐履善行時,應與汝父意相契, 償報母恩此心安(4),與人無忤自莊嚴, 道伴法友相處時,令彼心悅得成就。

     若能令師心歡喜,必得(殊勝)大加持。

     人若少慢離自傲,諸事成辦必較易。

     學佛應改惡習性,容忍譏毀乃真慈。

     謙讓自能得美譽,持戒必需無隐私。

     常與尊者相伴随,功德法爾自然生。

     心若坦蕩少計較,口舌是非自然無。

     心若調柔并向善,勝菩提心自增長。

     達士懷恕能親民,愚人難分恩與仇。

     無身空行之法聚,以道觀之離益損。

     弟普真言心要法,較汝我更因緣深。

     馬幾成就佛母處,難尋勝我之弟子。

     空行佛母之密訣,若不示我将示誰?! 銅綠黃金曼陀中,我曾多次享會供, 金剛亥母本尊佛,多年相伴較汝親。

     勇父空行諸淨土,無不與我因緣深! 汝之所行及一切,我心對汝之關懷,較汝自己尤為深! 噫戲!吾子莫驕慢,随我深山習禅去! 尊者唱畢此歌後,主仆二人就同時向(巴姆巴通)行去。

    這是“牛角的故事”之上篇。

     卻說尊者父子二人在途中行路之時,惹瓊巴心中想到:“這回如果是換了另一位上師,我此番從印度歸來,一定會對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的。

    但我這位上師他自己的衣着和享用一向都是最起碼的。

    連他自己都這樣(褛衣敝食),那裡還談得到款待我呢?我從印度學了這許多的密乘大法,不應再以苦行方式來修習菩提道;應該以享受欲樂的方法去修行才對!”他一面想一面生起大我慢,對尊者也生起了惡劣的邪見,密勒日巴立刻就知道了。

    這時,在道路的中間有一個(被棄置了的)牡牛角。

    尊者就對惹瓊巴說道:“你把這個牛角撿起來,我們帶走吧。

    ” 惹瓊巴心中想到:“我的這位上師有時說(修行人)應該什麼也不要。

    有時‘他的嗔心卻比老狗還狠,貪心比老丐還大。

    ’用這個俗話來形容他真是恰到好處了。

    這個廢牛角麼,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究竟有什麼用處呢?”于是就對尊者說道:“算了吧!這個毫無用處的東西,還是不要它吧!” 尊者道:“撿起這樣的東西,還不至于增長貪念,不久也許會用得着它的。

    ”說着尊者就自己将牛角撿起拿在手中。

     二人行至巴姆巴塘的平原中央處,其地一片平曠,連一個小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沒有。

    此時本來無雲的晴空中忽然黑雲密集,狂風驟作,極大的冰雹滿天狂襲下來。

    惹瓊巴連看一眼尊者的時間都來不及,趕緊兩手蒙著頭。

    過了一會兒,冰雹狂降之勢稍緩,惹瓊巴四下尋找,卻不見尊者的蹤影,他就坐在地上略事休息。

    忽然看見附近一塊高地上有一個牛角,牛角的前面好像有尊者說話的聲音。

    惹瓊巴就走向牛角的前面,心中想道:“這像是剛才尊者拾起的那個牛角呀!”于是就彎身下去準備将牛角撿起,可是無論用多大的勁也拿它不動。

    惹瓊巴就俯身以面腮著地,用眼向牛角的内部看去,隻見牛角并未較前長大,尊者的身體亦未縮小;就如一面鏡子中能看見廣大(的山河)一樣。

    尊者安坐在牛角的狹窄處(5),向惹瓊巴歌道: 上師加持入我身,此身若與凡夫同,何堪成為大修士? 現以化身顯神通,惹瓊子兮應頂禮! 上師加持入我口,口若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