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五篇 惹瓊巴初朝印度
關燈
小
中
大
樂教,
四者一味外明鏡,五者解脫大手印,
如是五種之妙法,仍在印度應往求。
我今年邁不堪行,汝為馬傳之弟子,應往天竺求法歸。
惹瓊巴聽了高興異常,在金堆中選了一個最大最好的,向尊者身上擲去,作為供養。
歌道: 上師所命及所欲,粉身碎骨應成辦! 空行親傳之口訣,當如授記求法歸, 父師慈悲關注我,刹那莫舍賜悲護! 金剛纓絡諸咐囑,常記心中不稍忘。
無親無眷惹瓊巴,一切時地境緣處,惟依父師作依怙! 印度險地多怖畏,任何行地祈悲視! 陌生異鄉漂泊時,令我常趨善因緣。
旅途障礙與錯誤,祈賜加持令解脫! 尊者于是向惹瓊巴歌道: 子兮!汝将赴天竺,為汝唱此《七三曲》。
一念密乘方便大,二念上師口訣大, 三念自身智慧大,如斯三大應受持。
一需承事善巧者,二需于師起淨信, 三需積資具恒毅,此三‘所需’應受持。
一趨命脈精要點,二趨法性廣大界, 三趨諸法得自在,此三‘趨入’應受持。
一見樂中有光明,二見萬顯大遊戲, 三見聖、理各口訣(3),此三‘現見’(4)應受持。
一惜具相手印伴,二惜心中覺受樂, 三惜巨象無畏行,此三‘珍惜’應受持。
授法非器必招損,宣說覺證必招損, 修士居市必招損,此三‘危處’應避之。
金剛兄妹應相聚,空行聖衆應親近, 資用所需亦可受,此三‘會聚’應受持。
汝應細思此曲義,依彼修行善思維! 惹瓊巴向上師頂禮後,就和一個名叫吉頓的紅教喇嘛連同十五個出家人同赴印度。
在尼泊爾境惹瓊巴和吉頓還作了一些弘法的事業。
又遇見了弟普巴的弟子巴日瑪。
惹瓊巴又會晤尼泊爾的國王說明原委,并請他發給一個路單。
國王說道: “原來你就是前次迎請未果的那個大成就者的大弟子呀!這次竟如我所願的自己駕臨我國了。
” 惹瓊巴随即前往印度,見到了弟普巴,如願的求得所有的法要。
弟普巴對尊者十分敬信,就送了一個沉香木的拐杖,托惹瓊巴代為供養尊者。
惹瓊巴又遇見大成就者馬幾羅著,得到她的長壽法口訣。
惹瓊巴又從外道學了許多惡咒(和邪法)。
在返藏途中經過尼泊爾的時候,再遇巴日瑪,她與妒嫉的譯師的一段故事和惹瓊巴協助除遣她的障礙的經過,以及惹瓊巴在印度和尼泊爾的詳細遭遇,都詳載于惹瓊巴的傳記中。
惹瓊巴在返回西藏時,尊者于光明定中親自見到,就準備前行一程去迎接他。
父子二人遂在巴庫的平原中相遇。
這是惹瓊巴朝見弟普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藏文作:Lus.Med.直譯為無身或無餘,不知對否。
(2)馬齒白崖窟:前譯密勒日巴尊者傳中,譯此地為護馬白崖窟。
護馬應為rTa.gSo,此處則為rTa.So.。
再查傳記,亦為rTa.So.應譯為馬齒,故前譯有誤。
前譯為據另一版本,可能該版有誤,但亦可能為譯者之錯誤。
(3)聖、理二量即聖教量和理量。
(4)“現見”:即現前見到,或直接見到之義。
我今年邁不堪行,汝為馬傳之弟子,應往天竺求法歸。
惹瓊巴聽了高興異常,在金堆中選了一個最大最好的,向尊者身上擲去,作為供養。
歌道: 上師所命及所欲,粉身碎骨應成辦! 空行親傳之口訣,當如授記求法歸, 父師慈悲關注我,刹那莫舍賜悲護! 金剛纓絡諸咐囑,常記心中不稍忘。
無親無眷惹瓊巴,一切時地境緣處,惟依父師作依怙! 印度險地多怖畏,任何行地祈悲視! 陌生異鄉漂泊時,令我常趨善因緣。
旅途障礙與錯誤,祈賜加持令解脫! 尊者于是向惹瓊巴歌道: 子兮!汝将赴天竺,為汝唱此《七三曲》。
一念密乘方便大,二念上師口訣大, 三念自身智慧大,如斯三大應受持。
一需承事善巧者,二需于師起淨信, 三需積資具恒毅,此三‘所需’應受持。
一趨命脈精要點,二趨法性廣大界, 三趨諸法得自在,此三‘趨入’應受持。
一見樂中有光明,二見萬顯大遊戲, 三見聖、理各口訣(3),此三‘現見’(4)應受持。
一惜具相手印伴,二惜心中覺受樂, 三惜巨象無畏行,此三‘珍惜’應受持。
授法非器必招損,宣說覺證必招損, 修士居市必招損,此三‘危處’應避之。
金剛兄妹應相聚,空行聖衆應親近, 資用所需亦可受,此三‘會聚’應受持。
汝應細思此曲義,依彼修行善思維! 惹瓊巴向上師頂禮後,就和一個名叫吉頓的紅教喇嘛連同十五個出家人同赴印度。
在尼泊爾境惹瓊巴和吉頓還作了一些弘法的事業。
又遇見了弟普巴的弟子巴日瑪。
惹瓊巴又會晤尼泊爾的國王說明原委,并請他發給一個路單。
國王說道: “原來你就是前次迎請未果的那個大成就者的大弟子呀!這次竟如我所願的自己駕臨我國了。
” 惹瓊巴随即前往印度,見到了弟普巴,如願的求得所有的法要。
弟普巴對尊者十分敬信,就送了一個沉香木的拐杖,托惹瓊巴代為供養尊者。
惹瓊巴又遇見大成就者馬幾羅著,得到她的長壽法口訣。
惹瓊巴又從外道學了許多惡咒(和邪法)。
在返藏途中經過尼泊爾的時候,再遇巴日瑪,她與妒嫉的譯師的一段故事和惹瓊巴協助除遣她的障礙的經過,以及惹瓊巴在印度和尼泊爾的詳細遭遇,都詳載于惹瓊巴的傳記中。
惹瓊巴在返回西藏時,尊者于光明定中親自見到,就準備前行一程去迎接他。
父子二人遂在巴庫的平原中相遇。
這是惹瓊巴朝見弟普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藏文作:Lus.Med.直譯為無身或無餘,不知對否。
(2)馬齒白崖窟:前譯密勒日巴尊者傳中,譯此地為護馬白崖窟。
護馬應為rTa.gSo,此處則為rTa.So.。
再查傳記,亦為rTa.So.應譯為馬齒,故前譯有誤。
前譯為據另一版本,可能該版有誤,但亦可能為譯者之錯誤。
(3)聖、理二量即聖教量和理量。
(4)“現見”:即現前見到,或直接見到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