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四篇 密勒日巴與佛學家的論辯
關燈
小
中
大
義者:持學傲人之法師,
多聞驕慢博學士,心執取舍瑜伽士,
此三等人俱一般,随求解脫反被縛!
終為二執緊束故,雖求自由竟自困!
能所鐵鈎所拘故,雖求超脫終被陷!流轉三界無了期!
羅頓法師至此,徹底悔悟,傲慢全消。
向尊者五體投地行大禮拜,并向尊者請法。
雖未獲準,但從此對尊者生起不二之信心,最後說道:“這幾次的辯論,才是真正的辯論,尊者确實是勝利者,我實在心悅誠服。
”言畢離去。
回去見到達羅說道:“正像密勒日巴所說,我們這些講經教搞因明的人,大都是缺乏厭世和出離之心的。
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很難生起真正的淨信和尊敬。
我們的這些佛學智識到底是對解脫有助呢?還是有害呢?我現在也不知道了。
密勒的各種神通,實在是成功的真正憑證。
我一直以為是魔術或障眼法,現在感到十分懊悔和慚愧,我對他的成就是毫無懷疑了。
” 達羅說道:“你的自信心不夠,毅力不足。
足見你對法的認識尚極端不夠。
我認定他的各種神通不過是被某一大魔鬼所攝受賦予的。
至于‘佛法’,他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他們說我與該女郎有染,也是造謠中傷無中生有的事。
”不久就在極端的嗔恨心中死去。
後來尊者說道:“因為對我的侵侮,可憐的達羅已經堕入輪回之極邊去了。
” 至于對尊者毀謗的其他和尚,在此次事件中亦毫無所得。
過了些時,羅頓頂禮尊足,皈依尊者,真實修行,以後就成為尊者五大出家弟子衆中極為出色的一員。
他的故事,本書後面将再詳述。
這是尊者以神通及感化力降服(法師學者們)由妒忌心而引起的“辯論佛法”的故事(27)。
本篇注解: (1)(2)印度古代學者以五種學問來概括一切智識:(一)因明:是講求理則的學問,頗似西洋之邏輯學。
惟邏輯著重在推理之方式及論句之形式。
其大目标在研究推理之準則,故中文譯道理則學。
因明學雖亦有此成份,但其出發點卻是為了兩種不同的宗派和見解發生辯論時,找尋一共許之辯論準則及方式。
所以是一種講辯論原則的學問。
因明學因為亦講‘何謂真’,所以又牽涉到認識論方面的問題,不能算是純邏輯。
但因明與邏輯頗為類似亦為事實。
佛教初期重實修與果證,後來哲學發達,學佛人終生緻力于‘學’而忽視了‘修’,因為講究學問,所以必定會注重因明學了。
(二)聲明:研究詞藻及文藝的學問。
(三)工巧明:實利之應用科學。
(四)醫方明:醫學。
(五)内明:研究自所信奉之宗教之經典的學問。
(3)三種學處:即戒定慧三學。
(4)三種法依:佛制,比丘隻許蓄三衣:一、衆聚時衣,二、上衣,三、中著衣。
(5)本尊生起三階觀:此為生起本尊觀之程序,大概是指:一、由種子字自成本尊及壇城。
二、本尊及壇城收攝入空性。
三、由空中再次轉成幻化身之本尊。
(6)大印三種觀:此處難言确指為何,大概是大手印行之明空不二觀、空樂不二觀和色空或顯空不二觀。
(7)密乘行人修儀軌供養時,先供上師本尊,再供護法,最後則施食供養鬼趣衆生。
(8)上面數句皆說明如何“積聚資糧”,即菩薩道上所謂之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
集一切善行資糧圓滿,即是成佛。
此“積資”之術語,在西藏佛學中應用極廣,平常大都少說“我在行菩薩道”,而多說“我在積聚資糧”。
前者似太高,後者則有謙虛之意也。
(9)依密宗見,佛陀之金剛身、口、意本來圓成,非假外來。
此句本來應為“轉成本來金剛身、口、意”因限于七字文體隻能省去‘口意’二字。
(10)三門:身、口、意為三門。
(11)依密宗之說,五大界皆各有具體之種子字形,如火界種子字為Ram等。
(12)此句意義更不易譯,上半句“氣集中脈”則無甚疑問,下句為gNad.Du.dsNun.可譯為“向要點着力”,此恐需具足氣入中脈之證量之人才能明了。
(13)頂輪白明點下降,臍輪紅明點上升,至心間而紅白會合,則能發生種種殊勝境界。
(14)已證空性之人,見一切外境所顯,如極具活躍生命之種種奇觀,心甚雀躍歡喜,見一切皆有“美感”,此美感之敏銳性較前增強千百倍。
此類經驗之述說,在禅宗及大手印書籍中常常看到。
(15)龈鼠:康藏高原上有一種住在地下之野老鼠,冬季時能夠冬眠數月。
(16)衆生執着己宗,排斥他宗成見之深厚,實令人慨歎!像密勒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随時随地皆能由現量悟境中所說的話,還有人指控為模仿的!觀此而知古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學之争,原無足怪,衆生相而已耳!一歎! (17)嘎巴那:梵名。
即人之頭蓋骨,或顱器。
密宗用以盛“五毒之甘露”作為供養及修密法之法器。
(18)因明量:即因明學上之“立量”,普通含(一)宗:主張或議論;(二)因:主張之理由;(三)喻:舉例說明。
(19)原文作:“和尚們的因明”,但如此直譯則反失其意了。
(20)三食:不能确定何指,大概是指乳類食、谷物食及肉類食。
(21)尊者此處之評語實極具深義。
所謂“虛空”一法,乃人類思想之一項概念或構想。
若無分别思想則不會覺得有所謂“虛空”或“空間”之概念産生。
印度哲學各派,連佛學在内,大都認為“虛空”或“空間”為相對于物質與“有法”者。
甚至認為“虛空”是一項無為法。
此觀念在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發明以前,可能不發生什麼問題。
相對論對時空之連續性及不可分離性,或“物空”之不可分性已有确切的說明。
過去,把“虛空”或“空間”認為是一獨立之不生滅法,恐已不能立足。
但佛學上之所謂“非擇滅無為法”之虛空,并非般若所指之空性。
雖然在不得已時,或借喻時,講般若者常利用虛空一詞,以說明或影射空性,但兩者決非一事,此點必須強調說明。
已證萬法為心所現之成就者,直覺的就能知道所謂時間、空間、物質,有、無等問題皆六識分别妄想及習氣所生,非有定法及定相也。
若爾,則對法領域中所讨論的虛空是無礙抑有礙,皆成為戲論矣,尊者以神通證實此點,除闡發諸法為心義外,尤能開顯諸法自性空義也。
(22)另譯可作:“取舍不與法行合”。
或直譯為“不合取舍及行規”。
(23)直譯應為:“所行若非積資糧”。
(24)原文為“Lo.hDod.”不知何義,可能有誤。
Lo可能為Log之誤,為“樂于邪欲”之意。
(25)原文為“Kham.Po.Ches.”不知确意。
(26)證一切法無二,則得最殊勝見,此句解決了一切大小乘,及性相各宗之争辯。
證心物不二則了唯識,知色空不二則了中觀,證悲智、理事、輪涅、體用無二則能了達華嚴圓教之無礙境界矣。
此句話極易随口念過,若細嚼之,則為大乘佛法見之精石也。
(27)此故事很明顯的表示西藏佛法中,重實修和重理論之不同宗派傳統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此在中國亦然。
但有一點必需說明者,即尊者并非完全排斥教理及披袈裟的說法和尚,尊者的弟子中,許多皆是法師,經論學問極好的,尊者之首座弟子岡波巴大師則是學者、和尚、法師和實修的瑜伽行者之總和。
此次之“辯論”乃由達羅引起,尊者亦從不喜與人辯論也。
尊者并不排斥所有的佛學家和說法家,如其他故事中所清楚顯示者,尊者所斥乃“隻說不修”的僞君子、僞法師耳。
向尊者五體投地行大禮拜,并向尊者請法。
雖未獲準,但從此對尊者生起不二之信心,最後說道:“這幾次的辯論,才是真正的辯論,尊者确實是勝利者,我實在心悅誠服。
”言畢離去。
回去見到達羅說道:“正像密勒日巴所說,我們這些講經教搞因明的人,大都是缺乏厭世和出離之心的。
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很難生起真正的淨信和尊敬。
我們的這些佛學智識到底是對解脫有助呢?還是有害呢?我現在也不知道了。
密勒的各種神通,實在是成功的真正憑證。
我一直以為是魔術或障眼法,現在感到十分懊悔和慚愧,我對他的成就是毫無懷疑了。
” 達羅說道:“你的自信心不夠,毅力不足。
足見你對法的認識尚極端不夠。
我認定他的各種神通不過是被某一大魔鬼所攝受賦予的。
至于‘佛法’,他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他們說我與該女郎有染,也是造謠中傷無中生有的事。
”不久就在極端的嗔恨心中死去。
後來尊者說道:“因為對我的侵侮,可憐的達羅已經堕入輪回之極邊去了。
” 至于對尊者毀謗的其他和尚,在此次事件中亦毫無所得。
過了些時,羅頓頂禮尊足,皈依尊者,真實修行,以後就成為尊者五大出家弟子衆中極為出色的一員。
他的故事,本書後面将再詳述。
這是尊者以神通及感化力降服(法師學者們)由妒忌心而引起的“辯論佛法”的故事(27)。
本篇注解: (1)(2)印度古代學者以五種學問來概括一切智識:(一)因明:是講求理則的學問,頗似西洋之邏輯學。
惟邏輯著重在推理之方式及論句之形式。
其大目标在研究推理之準則,故中文譯道理則學。
因明學雖亦有此成份,但其出發點卻是為了兩種不同的宗派和見解發生辯論時,找尋一共許之辯論準則及方式。
所以是一種講辯論原則的學問。
因明學因為亦講‘何謂真’,所以又牽涉到認識論方面的問題,不能算是純邏輯。
但因明與邏輯頗為類似亦為事實。
佛教初期重實修與果證,後來哲學發達,學佛人終生緻力于‘學’而忽視了‘修’,因為講究學問,所以必定會注重因明學了。
(二)聲明:研究詞藻及文藝的學問。
(三)工巧明:實利之應用科學。
(四)醫方明:醫學。
(五)内明:研究自所信奉之宗教之經典的學問。
(3)三種學處:即戒定慧三學。
(4)三種法依:佛制,比丘隻許蓄三衣:一、衆聚時衣,二、上衣,三、中著衣。
(5)本尊生起三階觀:此為生起本尊觀之程序,大概是指:一、由種子字自成本尊及壇城。
二、本尊及壇城收攝入空性。
三、由空中再次轉成幻化身之本尊。
(6)大印三種觀:此處難言确指為何,大概是大手印行之明空不二觀、空樂不二觀和色空或顯空不二觀。
(7)密乘行人修儀軌供養時,先供上師本尊,再供護法,最後則施食供養鬼趣衆生。
(8)上面數句皆說明如何“積聚資糧”,即菩薩道上所謂之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
集一切善行資糧圓滿,即是成佛。
此“積資”之術語,在西藏佛學中應用極廣,平常大都少說“我在行菩薩道”,而多說“我在積聚資糧”。
前者似太高,後者則有謙虛之意也。
(9)依密宗見,佛陀之金剛身、口、意本來圓成,非假外來。
此句本來應為“轉成本來金剛身、口、意”因限于七字文體隻能省去‘口意’二字。
(10)三門:身、口、意為三門。
(11)依密宗之說,五大界皆各有具體之種子字形,如火界種子字為Ram等。
(12)此句意義更不易譯,上半句“氣集中脈”則無甚疑問,下句為gNad.Du.dsNun.可譯為“向要點着力”,此恐需具足氣入中脈之證量之人才能明了。
(13)頂輪白明點下降,臍輪紅明點上升,至心間而紅白會合,則能發生種種殊勝境界。
(14)已證空性之人,見一切外境所顯,如極具活躍生命之種種奇觀,心甚雀躍歡喜,見一切皆有“美感”,此美感之敏銳性較前增強千百倍。
此類經驗之述說,在禅宗及大手印書籍中常常看到。
(15)龈鼠:康藏高原上有一種住在地下之野老鼠,冬季時能夠冬眠數月。
(16)衆生執着己宗,排斥他宗成見之深厚,實令人慨歎!像密勒尊者這樣的大成就者,随時随地皆能由現量悟境中所說的話,還有人指控為模仿的!觀此而知古今中外一切宗教、哲學之争,原無足怪,衆生相而已耳!一歎! (17)嘎巴那:梵名。
即人之頭蓋骨,或顱器。
密宗用以盛“五毒之甘露”作為供養及修密法之法器。
(18)因明量:即因明學上之“立量”,普通含(一)宗:主張或議論;(二)因:主張之理由;(三)喻:舉例說明。
(19)原文作:“和尚們的因明”,但如此直譯則反失其意了。
(20)三食:不能确定何指,大概是指乳類食、谷物食及肉類食。
(21)尊者此處之評語實極具深義。
所謂“虛空”一法,乃人類思想之一項概念或構想。
若無分别思想則不會覺得有所謂“虛空”或“空間”之概念産生。
印度哲學各派,連佛學在内,大都認為“虛空”或“空間”為相對于物質與“有法”者。
甚至認為“虛空”是一項無為法。
此觀念在愛因斯坦之相對論發明以前,可能不發生什麼問題。
相對論對時空之連續性及不可分離性,或“物空”之不可分性已有确切的說明。
過去,把“虛空”或“空間”認為是一獨立之不生滅法,恐已不能立足。
但佛學上之所謂“非擇滅無為法”之虛空,并非般若所指之空性。
雖然在不得已時,或借喻時,講般若者常利用虛空一詞,以說明或影射空性,但兩者決非一事,此點必須強調說明。
已證萬法為心所現之成就者,直覺的就能知道所謂時間、空間、物質,有、無等問題皆六識分别妄想及習氣所生,非有定法及定相也。
若爾,則對法領域中所讨論的虛空是無礙抑有礙,皆成為戲論矣,尊者以神通證實此點,除闡發諸法為心義外,尤能開顯諸法自性空義也。
(22)另譯可作:“取舍不與法行合”。
或直譯為“不合取舍及行規”。
(23)直譯應為:“所行若非積資糧”。
(24)原文為“Lo.hDod.”不知何義,可能有誤。
Lo可能為Log之誤,為“樂于邪欲”之意。
(25)原文為“Kham.Po.Ches.”不知确意。
(26)證一切法無二,則得最殊勝見,此句解決了一切大小乘,及性相各宗之争辯。
證心物不二則了唯識,知色空不二則了中觀,證悲智、理事、輪涅、體用無二則能了達華嚴圓教之無礙境界矣。
此句話極易随口念過,若細嚼之,則為大乘佛法見之精石也。
(27)此故事很明顯的表示西藏佛法中,重實修和重理論之不同宗派傳統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此在中國亦然。
但有一點必需說明者,即尊者并非完全排斥教理及披袈裟的說法和尚,尊者的弟子中,許多皆是法師,經論學問極好的,尊者之首座弟子岡波巴大師則是學者、和尚、法師和實修的瑜伽行者之總和。
此次之“辯論”乃由達羅引起,尊者亦從不喜與人辯論也。
尊者并不排斥所有的佛學家和說法家,如其他故事中所清楚顯示者,尊者所斥乃“隻說不修”的僞君子、僞法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