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篇 尼泊爾王之迎請
關燈
小
中
大
弟子,謹嚴閉關依囑修,
此非心求居人上,求解脫者應如是。
噫戲!宿善吾弟子!為汝今唱口訣歌, 此非無事求消遣,耳傳宗風本如是! 惹瓊巴說道:“尊者的訓示自當銘記于心,您一向是不迎合世人的,這一塊精美的布和阿惹汝藥是誰供養您的啊!” 尊者道:“這是一位國王送給我的。
”歌道: 耶雍、可孔之國王,法王菩薩人中尊。
于彼度母親授記,遣使迎我往彼國。
我懼無常未前往,國王供我二禮物, 一為上好白棉布,能作阿寫[6]拙火伴, 一為阿汝萬靈藥,能除四大各疾病, 以此因緣其國民,七年之内免衆疾。
兩個惹巴同時啟禀道:“不是為了世間八法而是為了修行的緣故,請您慈悲應允回去。
此番回西藏亦可多作利生的事業。
”在二人殷重的懇求下,尊者回到西藏,于拉息去朵的嚴淵洞内靜修。
此時山神長壽女屢次伺機前來侵擾尊者。
一次她來時看見尊者于黃金林中受用賤種之女,尊者于水銀鏡中見到長壽女的身形,因此她隐身消失于空中[7]。
此後尊者于羅瓊谷中靜修時,長壽女又前來侵擾,尊者騎着一頭獅子,身上塗滿了大灰[8]和朱砂,頭戴花冠,身著日月衫,手執傘幢。
她的行蹤既被發現,未能得便,身形瞬既消失于空中。
這是尊者在蒙境靜居時,可孔國王來迎請和獻上供養的故事,以及長壽女前來侵擾未果的略記。
本篇注解: ①藏文典籍在述事時,通常皆有盡量簡略之趨勢,可能與中原古時一樣為了省紙的緣故,因此就發生了許多文義不清楚的毛病,第一是文句的主詞(Subject)常常省喀,故弄不清主詞究竟何指。
第二是省略太過,以緻交代不清。
例如此處,衆獵人最初不能推動尊者身體絲毫,現在何以就能搬動尊者的身體挪之下崖呢?雖然也可以說隻要尊者願讓他們搬動時,他們就可搬動,但總不如由獵人們另出主張較合适,因此譯者憑自己的臆想加上一句話。
(人們總是更容易接受合乎自己的經驗和認知的事情,所以譯者為了使得故事的叙述看起來更合乎常情,加入了一些原文之外的譯者自己臆想的情節。
學佛的人,不應該過度的抱持自己的主觀知見,大修行人的事迹中,有許多細節超乎我們這些凡夫的想象,更不用說會超越我們所認為的‘合情合理’了。
放棄我們在輪回中熏染的對戲論知見的妄執,能使我們更快的如實領悟佛法。
我把譯者添加的原文中所沒有的一些情節描述删去,隻保留了幾個讓文句通順的詞。
) ②聖救度母或簡稱度母,為觀音菩薩見衆生苦,悲淚不禁,淚珠積聚變成度母之像。
通傳有廿一尊。
其中以綠色及白色二尊度母流傳最廣,其實度母即觀音之一種應身也。
觀音菩薩本亦男像,中原後來普遍流傳的白衣觀音成為女像,與藏傳度毋之情形一樣,蓋以母性表慈悲乃一自然之趨勢也。
③原文為法王,但不能确定尼泊爾當時是否如西藏之政教合一而名為法王(chos.Gyis.rGyal.Po)。
可能不是。
此處之法王大概隻是說國王笃信佛教耳,故譯為國王。
④此句及下句原文權簡,又極端難解。
可能譯為:“修行人要不懼凍餓而死,并非隻是一句空話。
”下句可能原書抄寫有錯誤,此處省略。
⑤不修轉識成佛樂:轉識法(hPo.Wa)為六種成就法之一,為密乘行者在得到心氣自在之後,随時能以自力遷移心識他往,或往生淨土,或投生别處而得生死自在也。
轉識之主要作用還是往生淨土。
故為密乘之淨土法。
此處密勒日巴所言為:已經能即身成佛,不必另求往生,故為一樂也。
⑥阿寫:即臍下拙火或忿怒母之異名。
⑦此段因藏文太簡,主賓詞不清楚,隻有順故事及文義來猜想,尊者于黃金林中受用賤種之女等,大概系尊者所變之幻像用以懾服長壽女者。
⑧大灰:死屍燒盡之灰,用以塗身,而增強生死不懼、生死平等而趨入無礙之境地;為古代密乘行者所常使用者,以後則用之甚少矣。
噫戲!宿善吾弟子!為汝今唱口訣歌, 此非無事求消遣,耳傳宗風本如是! 惹瓊巴說道:“尊者的訓示自當銘記于心,您一向是不迎合世人的,這一塊精美的布和阿惹汝藥是誰供養您的啊!” 尊者道:“這是一位國王送給我的。
”歌道: 耶雍、可孔之國王,法王菩薩人中尊。
于彼度母親授記,遣使迎我往彼國。
我懼無常未前往,國王供我二禮物, 一為上好白棉布,能作阿寫[6]拙火伴, 一為阿汝萬靈藥,能除四大各疾病, 以此因緣其國民,七年之内免衆疾。
兩個惹巴同時啟禀道:“不是為了世間八法而是為了修行的緣故,請您慈悲應允回去。
此番回西藏亦可多作利生的事業。
”在二人殷重的懇求下,尊者回到西藏,于拉息去朵的嚴淵洞内靜修。
此時山神長壽女屢次伺機前來侵擾尊者。
一次她來時看見尊者于黃金林中受用賤種之女,尊者于水銀鏡中見到長壽女的身形,因此她隐身消失于空中[7]。
此後尊者于羅瓊谷中靜修時,長壽女又前來侵擾,尊者騎着一頭獅子,身上塗滿了大灰[8]和朱砂,頭戴花冠,身著日月衫,手執傘幢。
她的行蹤既被發現,未能得便,身形瞬既消失于空中。
這是尊者在蒙境靜居時,可孔國王來迎請和獻上供養的故事,以及長壽女前來侵擾未果的略記。
本篇注解: ①藏文典籍在述事時,通常皆有盡量簡略之趨勢,可能與中原古時一樣為了省紙的緣故,因此就發生了許多文義不清楚的毛病,第一是文句的主詞(Subject)常常省喀,故弄不清主詞究竟何指。
第二是省略太過,以緻交代不清。
例如此處,衆獵人最初不能推動尊者身體絲毫,現在何以就能搬動尊者的身體挪之下崖呢?雖然也可以說隻要尊者願讓他們搬動時,他們就可搬動,但總不如由獵人們另出主張較合适,因此譯者憑自己的臆想加上一句話。
(人們總是更容易接受合乎自己的經驗和認知的事情,所以譯者為了使得故事的叙述看起來更合乎常情,加入了一些原文之外的譯者自己臆想的情節。
學佛的人,不應該過度的抱持自己的主觀知見,大修行人的事迹中,有許多細節超乎我們這些凡夫的想象,更不用說會超越我們所認為的‘合情合理’了。
放棄我們在輪回中熏染的對戲論知見的妄執,能使我們更快的如實領悟佛法。
我把譯者添加的原文中所沒有的一些情節描述删去,隻保留了幾個讓文句通順的詞。
) ②聖救度母或簡稱度母,為觀音菩薩見衆生苦,悲淚不禁,淚珠積聚變成度母之像。
通傳有廿一尊。
其中以綠色及白色二尊度母流傳最廣,其實度母即觀音之一種應身也。
觀音菩薩本亦男像,中原後來普遍流傳的白衣觀音成為女像,與藏傳度毋之情形一樣,蓋以母性表慈悲乃一自然之趨勢也。
③原文為法王,但不能确定尼泊爾當時是否如西藏之政教合一而名為法王(chos.Gyis.rGyal.Po)。
可能不是。
此處之法王大概隻是說國王笃信佛教耳,故譯為國王。
④此句及下句原文權簡,又極端難解。
可能譯為:“修行人要不懼凍餓而死,并非隻是一句空話。
”下句可能原書抄寫有錯誤,此處省略。
⑤不修轉識成佛樂:轉識法(hPo.Wa)為六種成就法之一,為密乘行者在得到心氣自在之後,随時能以自力遷移心識他往,或往生淨土,或投生别處而得生死自在也。
轉識之主要作用還是往生淨土。
故為密乘之淨土法。
此處密勒日巴所言為:已經能即身成佛,不必另求往生,故為一樂也。
⑥阿寫:即臍下拙火或忿怒母之異名。
⑦此段因藏文太簡,主賓詞不清楚,隻有順故事及文義來猜想,尊者于黃金林中受用賤種之女等,大概系尊者所變之幻像用以懾服長壽女者。
⑧大灰:死屍燒盡之灰,用以塗身,而增強生死不懼、生死平等而趨入無礙之境地;為古代密乘行者所常使用者,以後則用之甚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