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篇 學道需及時
關燈
小
中
大
覺天。
自身佛陀雪山中,内藏神識之幼獅, 六識離執而修觀,即能超越輪涅道。
無明輪回大海中,浮沉六道有行商, 三身船筏若不舍,必于苦浪得解脫。
五毒妄念之房中,藏有惡盜障解脫, 若能緊持方便繩,必能超離諸怖畏。
廣大法身似虛空,内藏無價如意寶, 若能修持不散亂,必得三身之佛界。
三界輪回城鎮中,藏有鎖練縛六道, 依師法訣解彼結,必能解脫離生死。
上師貴重過珍寶,口訣妙泉出生處, 誠信無疲飲彼水,必解罪障之饑渴。
徒衆聽了此歌,都生起了淨信,随即辭去。
那位貴族少年,決心一定要跟随尊者去學法,心中存着這個堅決的念頭返回家中。
尊者師徒們在許多人天的承事供養中,身心愉快的一直住到春季的最後一個月,才起程到笛色去,将要起身時,前次來谒的徒衆們特來迎請尊者,為尊者師徒設下一個盛大的宴會。
宴席上,那個貴族青年對尊者說道:“師傅啊!你們修行人中,有所謂‘見、修、行、果’之術語。
請您把親自所經驗到的有關‘見、修、行、果’之決定了悟對我們開示一下,好麼?” 密勒日巴答道: 當我洞悉空見時,外顯諸相自解脫, 自他二分無複存,見地無依亦無執。
能持修觀自體時,善惡諸相皆解脫, 苦樂二者齊消滅,修觀遠離諸覺受。
能持行之自體時,親疏愛怨自解脫, 貪嗔法爾自寂滅,正行遠離諸貪着。
果之自相解脫時,輪回諸相亦解脫, 取舍二者皆寂滅,果位無希亦無懼。
少年說道:“師傅啊!我是決心要學佛的,但是父母和親戚們都不準許。
所以直到現在也未能放下一切來學佛。
現在我要再向父母請求,還要請您收容我為徒!” 尊者說道:“一個真正想修學佛法得人,隻要一思念生死輪回之苦痛和過患,自己立刻就能決定自己的前途。
絕不需要請求他人的準許,如果要顧忌到别人的意向或情面,那是決學不成佛的! 信士若欲學佛法,必絕情面斷然行! 如若顧忌他人意,豈能放下學佛哉? 不能離貪行乞食,貪求恭敬與供養,豈能真正學佛耶? 若不知足舍遠慮,勤聚财寶與資具,豈能真正學佛耶? 不證離言之妙義,口說言诠有何用? 不悟離喻之真理,文字千篇有何益? 若不舍棄惡友伴,如何脫離諸苦痛? 不能攝苦歸入道,一味躲避有何用? 不知妄念即法身,一味對治有何用? 不舍各種諸作業,勤求滿足有何用? 不斷貪着與瑣務,空想成就有何用? 若不立斷鼓勇猛,‘将來修行’有何用? 若不立即求解脫,空想緣至有何用? 若不即時調自心,‘以後再修’有何用? 若不當下立了斷,‘以後再作’有何用? 若不即時斷疑惑,‘以後再說’有何用? 少年聽了極為感動。
于是下了決心,立即放下一切,專志學佛。
他的父母也因此準許了他。
尊者亦收留他為徒,傳以灌頂和口訣使之成熟解脫。
以後他就成為尊者的親近弟子之一,名叫哦崗惹巴打瑪網述。
以上是尊者在布省攝受打瑪網述的故事。
本篇注解: [1]藏文此處若直譯則是“天青色的少女”,此處是指衣着為天青色,而不是人之容貌為天青色的。
[2]此處以譬喻而說法,有時用物喻,有時用人喻。
人喻中有泛指及專指,故極不一緻。
如:普賢王如來則為專用名詞,因為普賢王如來乃紅教所指之本初佛,為學密人衆所周知者。
但善生佛母(nGro·wa·bSur·Po·)是否為一專用名詞(Propernoun),則不得知。
[3]此處直譯則是:“何用把糌巴口袋用力壓緊”,蓋藏人出們以皮袋盛咎巴,壓得越緊,自然攜帶得越多。
此處無法直憶,隻能取其意而已。
但此處原句極富西藏民俗之本地風光,若能直譯則更能表達原文之風味,此為譯密勒歌集之種種困難的一種,這類情況很多,特借此例為讀者說明譯事之難也。
自身佛陀雪山中,内藏神識之幼獅, 六識離執而修觀,即能超越輪涅道。
無明輪回大海中,浮沉六道有行商, 三身船筏若不舍,必于苦浪得解脫。
五毒妄念之房中,藏有惡盜障解脫, 若能緊持方便繩,必能超離諸怖畏。
廣大法身似虛空,内藏無價如意寶, 若能修持不散亂,必得三身之佛界。
三界輪回城鎮中,藏有鎖練縛六道, 依師法訣解彼結,必能解脫離生死。
上師貴重過珍寶,口訣妙泉出生處, 誠信無疲飲彼水,必解罪障之饑渴。
徒衆聽了此歌,都生起了淨信,随即辭去。
那位貴族少年,決心一定要跟随尊者去學法,心中存着這個堅決的念頭返回家中。
尊者師徒們在許多人天的承事供養中,身心愉快的一直住到春季的最後一個月,才起程到笛色去,将要起身時,前次來谒的徒衆們特來迎請尊者,為尊者師徒設下一個盛大的宴會。
宴席上,那個貴族青年對尊者說道:“師傅啊!你們修行人中,有所謂‘見、修、行、果’之術語。
請您把親自所經驗到的有關‘見、修、行、果’之決定了悟對我們開示一下,好麼?” 密勒日巴答道: 當我洞悉空見時,外顯諸相自解脫, 自他二分無複存,見地無依亦無執。
能持修觀自體時,善惡諸相皆解脫, 苦樂二者齊消滅,修觀遠離諸覺受。
能持行之自體時,親疏愛怨自解脫, 貪嗔法爾自寂滅,正行遠離諸貪着。
果之自相解脫時,輪回諸相亦解脫, 取舍二者皆寂滅,果位無希亦無懼。
少年說道:“師傅啊!我是決心要學佛的,但是父母和親戚們都不準許。
所以直到現在也未能放下一切來學佛。
現在我要再向父母請求,還要請您收容我為徒!” 尊者說道:“一個真正想修學佛法得人,隻要一思念生死輪回之苦痛和過患,自己立刻就能決定自己的前途。
絕不需要請求他人的準許,如果要顧忌到别人的意向或情面,那是決學不成佛的! 信士若欲學佛法,必絕情面斷然行! 如若顧忌他人意,豈能放下學佛哉? 不能離貪行乞食,貪求恭敬與供養,豈能真正學佛耶? 若不知足舍遠慮,勤聚财寶與資具,豈能真正學佛耶? 不證離言之妙義,口說言诠有何用? 不悟離喻之真理,文字千篇有何益? 若不舍棄惡友伴,如何脫離諸苦痛? 不能攝苦歸入道,一味躲避有何用? 不知妄念即法身,一味對治有何用? 不舍各種諸作業,勤求滿足有何用? 不斷貪着與瑣務,空想成就有何用? 若不立斷鼓勇猛,‘将來修行’有何用? 若不立即求解脫,空想緣至有何用? 若不即時調自心,‘以後再修’有何用? 若不當下立了斷,‘以後再作’有何用? 若不即時斷疑惑,‘以後再說’有何用? 少年聽了極為感動。
于是下了決心,立即放下一切,專志學佛。
他的父母也因此準許了他。
尊者亦收留他為徒,傳以灌頂和口訣使之成熟解脫。
以後他就成為尊者的親近弟子之一,名叫哦崗惹巴打瑪網述。
以上是尊者在布省攝受打瑪網述的故事。
本篇注解: [1]藏文此處若直譯則是“天青色的少女”,此處是指衣着為天青色,而不是人之容貌為天青色的。
[2]此處以譬喻而說法,有時用物喻,有時用人喻。
人喻中有泛指及專指,故極不一緻。
如:普賢王如來則為專用名詞,因為普賢王如來乃紅教所指之本初佛,為學密人衆所周知者。
但善生佛母(nGro·wa·bSur·Po·)是否為一專用名詞(Propernoun),則不得知。
[3]此處直譯則是:“何用把糌巴口袋用力壓緊”,蓋藏人出們以皮袋盛咎巴,壓得越緊,自然攜帶得越多。
此處無法直憶,隻能取其意而已。
但此處原句極富西藏民俗之本地風光,若能直譯則更能表達原文之風味,此為譯密勒歌集之種種困難的一種,這類情況很多,特借此例為讀者說明譯事之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