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篇 藤杖之歌

關燈
修行的妙訣,不知可以告訴我嗎?” 尊者說道:“你自己是否有見修行的行持和經驗呢?如果沒有,我對你說了也是枉然;因為你不會了解的。

    倒不如我們結一個善緣,今天早上你供養我們一些食物吧。

    ” 那密宗法師說道:“當然我會供養你們食物的。

    但我自己也是一個密宗的法師,對密法亦有一些了解。

    依照我們宗派中所傳的見修行是這樣行持的……。

    ”于是他就予以詳細的解說了一番。

    然後向尊者道:“我适才所說的與你所知的是否相符呢?” 尊者回答道:“真正要學密宗,必須先畏懼輪回諸苦,從心底深處根本舍棄此生的一切!對疾速的取證菩提具有極大的意樂和努力;同時還要依止一個具相的上師,切實依着他的訓示,心無旁骛的去修行。

    否則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如果你的心仍是為了滿足此世的欲樂而依着白紙黑字來照本宣科的講說見修行,你就會走入歧途了。

    ”尊者作歌道: 谛聽谛聽!大法師! 心若不能舍此世,亦複不行利生事,輪涅一味未得證, 僅依經書之黑字,冒行無上密乘行,必為八法所驅使! 口說離邊雙融見,能免堕入四邊耶[10]? 此心若不實修持,能脫執相之魔耶? 僅具大樂之三昧,能離貪着自在耶? 身口不具加持力,能脫有相法縛耶? 觀諸外顯皆上師,明體能不散亂耶? 密咒象徵而表法,法無可表能示耶? 自心本來極清淨,果能不雜造作耶? 未得上師之許可,能避放逸散亂耶? 為滿此世諸欲樂,所作各種之事業,甯非魔鬼障難耶? 若非傳承具加持,圓滿具足見修行, 易陷諸魔邪誘網!解脫生死甚艱難! 故應皈依勝傳承,心舍私欲一心修! 那密宗法師聽了此歌後,對尊者生起了殊勝的信心。

    心中真實的感到非常羞愧。

    立即向尊者頭面禮足頂禮多次,迎請尊者入室,恭敬承事圓滿供養。

    然後他就祈請尊者攝受他為徒仆。

    尊者知道他确是個有緣之弟子,就收他為徒,帶他到拉息雪山去修行。

    在拉息雪山傳給他灌頂及各種口訣,使其成熟解脫。

    以後他就成為尊者心子之一,名叫雁總頓巴降曲加波。

     這是尊者于劍谷攝受雁總頓巴的故事[11]。

     本篇注解: [1]尊者父子:西藏稱師徒之關系常用父子或主仆來表示。

     [2]此處二人同時唱歌并非同唱一樣的辭句。

    事前并無準備,歌詞亦臨時自然唱出,豈能一樣?實情是一人主唱,另一人隻是一旁助唱幫腔而已。

     [3]加行:密宗之準備性的初步修行,以為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為前行準備基礎之工作。

    普通有四種,所謂四加行是也:1)十萬大禮拜。

    2)十萬上師咒。

    3)十萬金剛薩陲百字咒以忏罪。

    4)十萬供養曼陀羅或曼達。

     [4]惟一明點:藏文THig·Le·NYag·gCig;明點一詞在密宗經典之用法極端複雜。

    普通明點指人身之精液及内分泌。

    但明點亦用于形而上學之觀念上。

    如此處所謂之惟一明點,或普一明點,則指法界一味之體性,即是法身之義。

    法身在顯教般若而言,即指諸法空性之理。

    此處則法身被稱惟一明點,則是強調空有不二之‘有’邊的秘密性能。

    此亦密宗诠表般若時用一種‘密中密’的語句之一例也。

     [5]打火皮包:西藏過去無火柴,取火皆用打火石及火種燃棉。

    故瑜伽行者皆随身帶有打火包,可以随時生火。

     [6]海螺:密宗儀軌中偶而亦用海螺。

    吹之發聲,以為召喚山神,或作為音樂之一種,供養本尊佛之用。

     [7]天降鋼金:流星堕地時帶來之特種金屬,藏人亦知用以煉刀劍,遠較普通鋼鐵為佳。

     [8]原文作劍谷雁總,此處省去劍谷二字。

     [9]此處藏文之義頗不易解。

    姑就己意述之。

     [10]四邊:亦即中觀般若所破之四邊見:有見、無見、非有非無見、亦有亦無見。

     [11]雁頓總巴并非本篇前段的菩題熾。

    前後兩段實際上是兩個故事。

    但此篇内容卻以‘藤杖之歌’為主。

    在全書的類别中,則屬于密勒日巴調解人間弟子之一則,所以原文稱‘這是遇見雁頓總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