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篇 銀溪相遇記
關燈
小
中
大
精要處,因此就會走入歧途。
若能依持馬爾巴傳承的宗風,他就不會走入歧途,因為我們是不講究語言文字的佛法,而專門着重實際修持的。
敬禮善妙上師前。
能說善道之法師,辯論機詐[21]如狂人,肆意亂說無畏忌。
睡時驕慢似王侯,行時傲步似鞑靼, 此等博學之法師,易生障礙入歧途! 三界衆生迷六道,由貪業故入歧途! 聲聞自利小乘人,執寂滅樂入歧途! 博學多聞善知識,為衣食忙入歧途! 講經說法之和尚,迷文字域入歧途! 外表莊嚴之比丘,威儀虛僞入歧途! 瑜伽行者大修士,陷瘋狂境入歧途! 修持多年大行者,突生斷見入歧途! 人若無識乏慧眼,各種錯謬歧途生! 口傳空行有誓語,誓死佑護修行者! 汝若自疑入歧途,應知此念乃魔使! 我子寂光小惹巴,汝豈可能入迷途?若入歧途成笑柄! 汝應速斷諸疑惑,專心一意勤修持; 手握精要妙法訣,若入歧途無真理! 子兮應舍文字法,一心修行求果證!” 寂光惹巴聽了此歌後,就舍棄了在語言文字中去追尋佛法的努力,和尊者住在一起,在衣食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專心一意的修行。
一天,寂光惹巴的昔日好友前來拜訪,他看見寂光惹巴在衣食不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修行,不覺心中十分慘然,對他說道:“打馬網秀,我的好友啊!你本來是一個巨富人家的驕生子,現在竟變成像一個無衣無食的窮苦老頭子了!這是何苦來呢?” 寂光惹巴答道: 至尊上師之佛陀,為我父母作福田。
親屬朋友輪回因,我今于彼皆舍離。
如佛上師作法友,獨居修行善業增, 三四行者聚一處,必扯閑話瞎聊天,故應勤修獨自居。
上師口中一句訣,能抵百千之法本! 學經過多我慢因,言诠佛法我舍離! 山崖穴洞師佛前,我有資身之依靠, 财富豐饒貪欲因,是故我棄舍家園。
居無定所[22]師佛前,為我增信積福處, 仆從衆多煩惱因,我棄眷屬斷輪回。
他的朋友聽了此歌以後,不由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就供養了他許多的道糧。
密勒日巴見了非常高興,在他圓寂以前,一直帶着寂光惹巴作他的親随徒,并且把一切密法口訣,都傳給他,将道上的覺受證解之各種懷疑和歧途,也向他詳細解釋清楚,予以徹底斷惑。
寂光惹巴的侄子,未能成為一個布衣行者!他的名字叫做連贊桑結加,以後他在雅龍的墳場附近造了一所小廟,就住在該廟中。
寂光惹巴在尊者涅槃以後,在帕觸的果龍面去的山穴中修行。
最後于道地之證悟臻究竟。
在修持的穴洞中,常以神通随意出入石璧,無有滞礙,在臨終時,即此肉身,往生空行淨土。
這是尊者于萬銀溪水源河畔(去咪哦崩)攝受寂光惹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此水名,本篇簡譯作銀溪或銀河。
藏文此處作:去咪哦崩,其意義,可能是水源萬銀溪。
[2]此處密勒日巴清楚的顯示,在未遇馬爾巴以前,曾廣學舊教,或甯瑪派(中國過去稱為紅教)之法。
嘎居派後期,幾乎與紅教合流。
此二派見行相似之處甚多,淵源亦甚長也。
[3]誅法紅黑曜:藏文作Drag·sNags·dMar·Nag·據雲,此紅教誅法極為猛厲,輕易不用也。
[4]耳傳四河:耳傳即嘎居派,四河則不知何指,可能指四部密法,但又不像。
岡波巴後,嘎居派分四大宗及八小派,故四河經常指四大派而言,但使時岡波巴尚未遇密勒日巴,四大宗亦未形成,故絕對不是指四大宗而言。
[5]原文作刀劍地獄。
[6]三種修觀,可能指:身、口、意之修觀方便。
[7]二門口訣,可能指:起、正分之口訣。
[8]三種要時,可能指:醒時、睡時或夢時。
以上三個注釋,皆頗難确定其所指,蓋密法中,以數目字而代表之修觀法實在太多,及不定故也。
[9]三種修要,不知何指。
[10]合等三要:人臨終時,業氣自然入中脈,而引生死有之法身光明。
在法身光明出現以前,有所謂:現、增、得等境界,此時因業氣入中脈故,可使業氣有:入、消、合等次第之修法轉變,此基礎,必需在生前修拙火,及光明、幻化成就,乃能有效也。
此處所謂合等三要,大概指此。
[11]忿怒母:拙火之另一種譯名。
[12]密乘之人,為了達成平等無畏之覺受,常在墳場或屍林中修持。
[13]西藏人随身皆帶一小便刀,以作切肉,切菜,割繩種種用途,幾乎每人必有一把,随時不離身也。
[14]亦即具足種性資格之修密宗之女性,于無上密部,第三灌,修雙運法時,所必需之伴侶也。
[15]各種紅、白:此處所謂紅、白因素,實即陰陽也。
中國儒道二家,皆以陰陽來表示宇宙間之二大原動力。
密宗則以紅、白表示之。
紅者為拙火,為陽,居于臍下而升于頂上;白者,表陰,居與頂,而其勢下降。
二者會合于心輪,而開顯法身光明。
[16]無分别心,此處隻密乘之離淨垢、等善惡、齊生死之種種越乎常軌之行為。
[17]四喜:此即拙火成就法中,明點由中脈生降時,所生之四喜樂,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喜。
或名:初喜、上喜、離喜及俱生喜。
此四喜生時,極易配合四空之生起,故又常連稱為:四空四喜。
[18]糌(zān)巴為西藏人民之主要食糧,是一種炒熟之大麥粉,沖水或茶,成團狀而食之。
[19]無上密部之斷除淨垢分别妄想之方法之一,是用人類所認為最污穢之液體,如涎、屎、尿、痰、汗等,以為供佛之清淨甘露,稱之為五甘露,皆人身體所分泌之物也。
[20]耳傳,即口授傳承,或嘎居派,漢土以前,多稱之為白教。
[21]辯論機詐:西藏佛學,承襲印度後期佛學之重邏輯,及語意名詞之嚴格定義,而發楊其精密之佛學。
因此而發展了論辯佛學之種種軌則及風儀。
其論辯精微,剖理深入,比拟世界任何哲學,皆毫無遜色。
其辯論某一佛學問題時,皆用口說,極少筆之于書。
且‘立、破’雙方每一句話,皆必需為一因明之比量,極為嚴格,由極為快速。
極複雜之思想及論理,皆由一簡單之因明‘量’句,充分的表視明白。
但‘立、破’雙方皆要打倒對方,所以漸漸發展成為一種‘破敵’之論辯技巧,而喪失推求真理之精神!此其流弊一失也。
又因雙方出語皆用簡明之‘因明量’而表出,所以極快。
一二分鐘内,已經論戰了十幾回合,此時為求勝故,雙方用種種技巧,和‘機詐’;用迂回、埋伏、密擊、假退等方法,而誘使對方堕于負地。
薩迦派祖師,于因明極善巧,為辯論學創其始,白教後期,略繼之。
黃教則更發揚廣大,全力宏傳此‘辯論式之佛學’矣。
[22]居無定所:西藏瑜伽行者之宗風,是盡量不常住在某一定處,通常隻住一二年,或數月于某處,然後就遷移至另一處,這樣就可避免貪執某一處所,和所接觸之人們。
因此在密勒歌集中,我們看見密勒日巴常常行腳,改變其住處。
若能依持馬爾巴傳承的宗風,他就不會走入歧途,因為我們是不講究語言文字的佛法,而專門着重實際修持的。
敬禮善妙上師前。
能說善道之法師,辯論機詐[21]如狂人,肆意亂說無畏忌。
睡時驕慢似王侯,行時傲步似鞑靼, 此等博學之法師,易生障礙入歧途! 三界衆生迷六道,由貪業故入歧途! 聲聞自利小乘人,執寂滅樂入歧途! 博學多聞善知識,為衣食忙入歧途! 講經說法之和尚,迷文字域入歧途! 外表莊嚴之比丘,威儀虛僞入歧途! 瑜伽行者大修士,陷瘋狂境入歧途! 修持多年大行者,突生斷見入歧途! 人若無識乏慧眼,各種錯謬歧途生! 口傳空行有誓語,誓死佑護修行者! 汝若自疑入歧途,應知此念乃魔使! 我子寂光小惹巴,汝豈可能入迷途?若入歧途成笑柄! 汝應速斷諸疑惑,專心一意勤修持; 手握精要妙法訣,若入歧途無真理! 子兮應舍文字法,一心修行求果證!” 寂光惹巴聽了此歌後,就舍棄了在語言文字中去追尋佛法的努力,和尊者住在一起,在衣食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專心一意的修行。
一天,寂光惹巴的昔日好友前來拜訪,他看見寂光惹巴在衣食不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修行,不覺心中十分慘然,對他說道:“打馬網秀,我的好友啊!你本來是一個巨富人家的驕生子,現在竟變成像一個無衣無食的窮苦老頭子了!這是何苦來呢?” 寂光惹巴答道: 至尊上師之佛陀,為我父母作福田。
親屬朋友輪回因,我今于彼皆舍離。
如佛上師作法友,獨居修行善業增, 三四行者聚一處,必扯閑話瞎聊天,故應勤修獨自居。
上師口中一句訣,能抵百千之法本! 學經過多我慢因,言诠佛法我舍離! 山崖穴洞師佛前,我有資身之依靠, 财富豐饒貪欲因,是故我棄舍家園。
居無定所[22]師佛前,為我增信積福處, 仆從衆多煩惱因,我棄眷屬斷輪回。
他的朋友聽了此歌以後,不由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就供養了他許多的道糧。
密勒日巴見了非常高興,在他圓寂以前,一直帶着寂光惹巴作他的親随徒,并且把一切密法口訣,都傳給他,将道上的覺受證解之各種懷疑和歧途,也向他詳細解釋清楚,予以徹底斷惑。
寂光惹巴的侄子,未能成為一個布衣行者!他的名字叫做連贊桑結加,以後他在雅龍的墳場附近造了一所小廟,就住在該廟中。
寂光惹巴在尊者涅槃以後,在帕觸的果龍面去的山穴中修行。
最後于道地之證悟臻究竟。
在修持的穴洞中,常以神通随意出入石璧,無有滞礙,在臨終時,即此肉身,往生空行淨土。
這是尊者于萬銀溪水源河畔(去咪哦崩)攝受寂光惹巴的故事。
本篇注解: [1]此水名,本篇簡譯作銀溪或銀河。
藏文此處作:去咪哦崩,其意義,可能是水源萬銀溪。
[2]此處密勒日巴清楚的顯示,在未遇馬爾巴以前,曾廣學舊教,或甯瑪派(中國過去稱為紅教)之法。
嘎居派後期,幾乎與紅教合流。
此二派見行相似之處甚多,淵源亦甚長也。
[3]誅法紅黑曜:藏文作Drag·sNags·dMar·Nag·據雲,此紅教誅法極為猛厲,輕易不用也。
[4]耳傳四河:耳傳即嘎居派,四河則不知何指,可能指四部密法,但又不像。
岡波巴後,嘎居派分四大宗及八小派,故四河經常指四大派而言,但使時岡波巴尚未遇密勒日巴,四大宗亦未形成,故絕對不是指四大宗而言。
[5]原文作刀劍地獄。
[6]三種修觀,可能指:身、口、意之修觀方便。
[7]二門口訣,可能指:起、正分之口訣。
[8]三種要時,可能指:醒時、睡時或夢時。
以上三個注釋,皆頗難确定其所指,蓋密法中,以數目字而代表之修觀法實在太多,及不定故也。
[9]三種修要,不知何指。
[10]合等三要:人臨終時,業氣自然入中脈,而引生死有之法身光明。
在法身光明出現以前,有所謂:現、增、得等境界,此時因業氣入中脈故,可使業氣有:入、消、合等次第之修法轉變,此基礎,必需在生前修拙火,及光明、幻化成就,乃能有效也。
此處所謂合等三要,大概指此。
[11]忿怒母:拙火之另一種譯名。
[12]密乘之人,為了達成平等無畏之覺受,常在墳場或屍林中修持。
[13]西藏人随身皆帶一小便刀,以作切肉,切菜,割繩種種用途,幾乎每人必有一把,随時不離身也。
[14]亦即具足種性資格之修密宗之女性,于無上密部,第三灌,修雙運法時,所必需之伴侶也。
[15]各種紅、白:此處所謂紅、白因素,實即陰陽也。
中國儒道二家,皆以陰陽來表示宇宙間之二大原動力。
密宗則以紅、白表示之。
紅者為拙火,為陽,居于臍下而升于頂上;白者,表陰,居與頂,而其勢下降。
二者會合于心輪,而開顯法身光明。
[16]無分别心,此處隻密乘之離淨垢、等善惡、齊生死之種種越乎常軌之行為。
[17]四喜:此即拙火成就法中,明點由中脈生降時,所生之四喜樂,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喜。
或名:初喜、上喜、離喜及俱生喜。
此四喜生時,極易配合四空之生起,故又常連稱為:四空四喜。
[18]糌(zān)巴為西藏人民之主要食糧,是一種炒熟之大麥粉,沖水或茶,成團狀而食之。
[19]無上密部之斷除淨垢分别妄想之方法之一,是用人類所認為最污穢之液體,如涎、屎、尿、痰、汗等,以為供佛之清淨甘露,稱之為五甘露,皆人身體所分泌之物也。
[20]耳傳,即口授傳承,或嘎居派,漢土以前,多稱之為白教。
[21]辯論機詐:西藏佛學,承襲印度後期佛學之重邏輯,及語意名詞之嚴格定義,而發楊其精密之佛學。
因此而發展了論辯佛學之種種軌則及風儀。
其論辯精微,剖理深入,比拟世界任何哲學,皆毫無遜色。
其辯論某一佛學問題時,皆用口說,極少筆之于書。
且‘立、破’雙方每一句話,皆必需為一因明之比量,極為嚴格,由極為快速。
極複雜之思想及論理,皆由一簡單之因明‘量’句,充分的表視明白。
但‘立、破’雙方皆要打倒對方,所以漸漸發展成為一種‘破敵’之論辯技巧,而喪失推求真理之精神!此其流弊一失也。
又因雙方出語皆用簡明之‘因明量’而表出,所以極快。
一二分鐘内,已經論戰了十幾回合,此時為求勝故,雙方用種種技巧,和‘機詐’;用迂回、埋伏、密擊、假退等方法,而誘使對方堕于負地。
薩迦派祖師,于因明極善巧,為辯論學創其始,白教後期,略繼之。
黃教則更發揚廣大,全力宏傳此‘辯論式之佛學’矣。
[22]居無定所:西藏瑜伽行者之宗風,是盡量不常住在某一定處,通常隻住一二年,或數月于某處,然後就遷移至另一處,這樣就可避免貪執某一處所,和所接觸之人們。
因此在密勒歌集中,我們看見密勒日巴常常行腳,改變其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