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篇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14]之加持,至尊譯師馬爾巴前敬禮。
以口說法之法師,講授精采似廣博, 一旦臨終舍軀時,口說無用抛虛空。
臨終光明[15]顯現時,由無明障成迷蒙, 驚懼法身之光明,百般逃避作鼠竄。
雖然終身習三藏,死時竟無絲毫用! 精進禅定諸行者,覺受光明顯現時, 其心竟生增上慢,誤将定光作慧光,沾沾自喜以為是, 錯過死時法身境,子母光明未得合。
昔日所修之禅定,死時亦無大利益[16],仍未根拔惡趣因! 吾子牧童聽我歌,謹持身要[17]習定時,妄念寂滅無分别, 如是恒常持正念,振發精神堅毅修, 忽覺自心頓光明,猶似燈光燦煜煜,心似花開極清朗, 此時心境似以眼,觀前廣大晴空然,明空赤裸兀惺惺; 明澈無念此心境,不過禅定覺受耳! 以此定境做基礎,至誠懇請三寶尊, 起用聞思之慧觀,通徹明了幽微法; 再以觀察之妙慧,于無我境作深觀, 配合善巧禅定力,運大慈悲及宏願,發心利益衆有情, 以此功德悲願力,則能向上得突破, 現量證取真見道,洞見無見之正觀! 此時方能心自覺,一切希懼極愚疑! 無行自然至佛地,無見自然見法身,無作所欲自然成。
吾子牧童小居士,汝應如是安汝心! 此後,尊者就攝受他作侍奉弟子,傳授全部的灌頂口訣,命他繼續修行。
以後他證了究竟的覺受與證解,成為尊者心子之一。
名叫惹巴桑結加——佛護布衣。
這是尊者第二次到繞馬,攝受惹巴桑結加的故事。
本篇注解: [1]此句藏文之意義,譯者不敢十分确定。
[2]據唯識學言,阿賴耶識于内變現根身;于外變現器身,故此處密勒日巴言一切種識與自己之身體無有分别,與唯識宗所言相合,惟密勒乃由現量證境而言者也。
[3]此處藏文描寫心之覺受,隻能大意譯之,頗難準确地翻譯也。
[4]現、比二量:現量即當下不雜一念之感覺或知覺(Perceptions),多屬前五識之境界;比量則是第六意識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間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現量的,悟道則必定是現量的。
[5]在學大手印法時,依上師之加持及口訣,學人得少許刹那見到當下明朗之心體。
甚至進一步的能見到明空雙運之境界,但此類境界,若不繼續以定慧培養擴展,則終不能發生作用,甚至失去。
[6]此處大概指:心動則身亦動,身動則心亦動。
[7]三門:乃密宗術語,即身、口、意,三處也。
[8]先件:先決的條件。
[9]大印:即大手印,以後此類縮減之名詞,當陸續出現,在譯文之便利上有此需要也。
[10]大手印雖雲頓法,或至上之法,但若欲得大手印之殊勝成就則亦非長時修行不能成功也。
[11]“如是安汝心”:此句藏文之意味,極似金剛經佛答須菩提之“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味道。
[12]啟請三寶:藏文此處隻說是”寶”(dKon·mCllog·)。
普通西藏人皆受密宗重上師之影響,在佛、法、僧三寶之外,加上”上師寶”,所以是四寶。
此處大概亦是四寶。
但漢土一向隻念誦皈依三寶,故從俗。
暫譯作三寶。
[13]俱生智口訣:亦即大手印口訣。
大手印能開顯俱生智——與生俱來不假修成之本覺智慧,故亦名俱生智口訣。
[14]那諾、梅紀:那諾是那諾巴的簡稱,梅紀是梅紀巴的簡稱。
馬爾巴有兩個最要緊的上師,一是那諾,一是梅紀巴。
[15]臨終光明:或道“死光明”。
據密宗之法訣,死、睡時六識寂滅不起現行,此時法身光明會自然顯現,但若無般若定慧之力則因習氣及業障故,凡人皆不能證取此法身光明,極為可惜,其詳見中陰成就法。
[16]此處密師指究竟義而言;就方便義言,則如果人有高深之定力亦能不堕惡趣往生天道也。
[17]持身要:依靠謹嚴正确的打坐姿勢,時間久了自然能引生禅定,如大日如來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①雙足金剛跏趺坐,②手等持印置于臍下,③脊椎豎直,④兩肩平張,⑤曲頸含颔壓喉結,⑥舌抵上颚,⑦适宜視量等。
以口說法之法師,講授精采似廣博, 一旦臨終舍軀時,口說無用抛虛空。
臨終光明[15]顯現時,由無明障成迷蒙, 驚懼法身之光明,百般逃避作鼠竄。
雖然終身習三藏,死時竟無絲毫用! 精進禅定諸行者,覺受光明顯現時, 其心竟生增上慢,誤将定光作慧光,沾沾自喜以為是, 錯過死時法身境,子母光明未得合。
昔日所修之禅定,死時亦無大利益[16],仍未根拔惡趣因! 吾子牧童聽我歌,謹持身要[17]習定時,妄念寂滅無分别, 如是恒常持正念,振發精神堅毅修, 忽覺自心頓光明,猶似燈光燦煜煜,心似花開極清朗, 此時心境似以眼,觀前廣大晴空然,明空赤裸兀惺惺; 明澈無念此心境,不過禅定覺受耳! 以此定境做基礎,至誠懇請三寶尊, 起用聞思之慧觀,通徹明了幽微法; 再以觀察之妙慧,于無我境作深觀, 配合善巧禅定力,運大慈悲及宏願,發心利益衆有情, 以此功德悲願力,則能向上得突破, 現量證取真見道,洞見無見之正觀! 此時方能心自覺,一切希懼極愚疑! 無行自然至佛地,無見自然見法身,無作所欲自然成。
吾子牧童小居士,汝應如是安汝心! 此後,尊者就攝受他作侍奉弟子,傳授全部的灌頂口訣,命他繼續修行。
以後他證了究竟的覺受與證解,成為尊者心子之一。
名叫惹巴桑結加——佛護布衣。
這是尊者第二次到繞馬,攝受惹巴桑結加的故事。
本篇注解: [1]此句藏文之意義,譯者不敢十分确定。
[2]據唯識學言,阿賴耶識于内變現根身;于外變現器身,故此處密勒日巴言一切種識與自己之身體無有分别,與唯識宗所言相合,惟密勒乃由現量證境而言者也。
[3]此處藏文描寫心之覺受,隻能大意譯之,頗難準确地翻譯也。
[4]現、比二量:現量即當下不雜一念之感覺或知覺(Perceptions),多屬前五識之境界;比量則是第六意識之思惟作用(Inference)乃間接及抽象的,不是直接的或現量的,悟道則必定是現量的。
[5]在學大手印法時,依上師之加持及口訣,學人得少許刹那見到當下明朗之心體。
甚至進一步的能見到明空雙運之境界,但此類境界,若不繼續以定慧培養擴展,則終不能發生作用,甚至失去。
[6]此處大概指:心動則身亦動,身動則心亦動。
[7]三門:乃密宗術語,即身、口、意,三處也。
[8]先件:先決的條件。
[9]大印:即大手印,以後此類縮減之名詞,當陸續出現,在譯文之便利上有此需要也。
[10]大手印雖雲頓法,或至上之法,但若欲得大手印之殊勝成就則亦非長時修行不能成功也。
[11]“如是安汝心”:此句藏文之意味,極似金剛經佛答須菩提之“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味道。
[12]啟請三寶:藏文此處隻說是”寶”(dKon·mCllog·)。
普通西藏人皆受密宗重上師之影響,在佛、法、僧三寶之外,加上”上師寶”,所以是四寶。
此處大概亦是四寶。
但漢土一向隻念誦皈依三寶,故從俗。
暫譯作三寶。
[13]俱生智口訣:亦即大手印口訣。
大手印能開顯俱生智——與生俱來不假修成之本覺智慧,故亦名俱生智口訣。
[14]那諾、梅紀:那諾是那諾巴的簡稱,梅紀是梅紀巴的簡稱。
馬爾巴有兩個最要緊的上師,一是那諾,一是梅紀巴。
[15]臨終光明:或道“死光明”。
據密宗之法訣,死、睡時六識寂滅不起現行,此時法身光明會自然顯現,但若無般若定慧之力則因習氣及業障故,凡人皆不能證取此法身光明,極為可惜,其詳見中陰成就法。
[16]此處密師指究竟義而言;就方便義言,則如果人有高深之定力亦能不堕惡趣往生天道也。
[17]持身要:依靠謹嚴正确的打坐姿勢,時間久了自然能引生禅定,如大日如來之七支坐法,此七支坐法:①雙足金剛跏趺坐,②手等持印置于臍下,③脊椎豎直,④兩肩平張,⑤曲頸含颔壓喉結,⑥舌抵上颚,⑦适宜視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