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密勒日巴于灰崖金剛堡

關燈
顯現。

     了達報身亦如幻,豈有迷途錯謬失? 若于此法得通達,則無中陰之迷失,中陰自在應如是。

    ” 古通的徒衆,聽了此歌,都對尊者異常欽佩,以後他們都常來供養朝拜尊者。

     某日清晨,密勒日巴于光明定中看見了金剛瑜伽佛母[13]現身,對他說道:“密勒日巴啊!你的人間弟子中将有如日如月一般的兩大弟子;還有如星辰的弟子廿三個;得成就者廿五個;得不退轉(地)之悟道者一百名;于道上得暖相[14]之人一百零八名;初入道之男女瑜伽者千人;與你結得法緣因此不堕惡趣者不可數計。

    現在,在古通的鳥谷處[15],正住着與你有宿緣的那個如月般的大弟子,為了成就他的緣故,你應該就到那裡去。

    ”尊者得了佛母之授記後,就準備向古通的上方行去。

     這是灰崖金剛堡的故事初篇。

     本篇注解: [1]此句以下三頌之藏文體裁迥異歌集之慣例,通常歌偈中,每句或每”足”,隻有七字或九字,此處每句多達十六字,隻有簡縮意譯,取其大意。

    又”足”者乃構成偈之單句,如四句偈即包含有四”足”。

     [2]四種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從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經過之四步境界。

    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階也。

    此為一非常重要之專門問題,非專書讨論不能略盡其旨。

    禅宗宗風在“密”在“遮”,而不在“顯”或“诠”,然亦有雲門三句,牧牛圖,三關,五位君臣等說而驗其證道之次第及淺深者。

    此等資料若與四瑜伽比較合究,極饒趣味。

    用禅、密之道境以釋大乘之五道、十地亦有觸類旁通之處。

    但研究此問題首先需要作者自己有相當之大手印境界才行。

    這點既然目前尚未圓成,隻能以聞思經典為據而論之,此當待之異日。

    茲将大手印四瑜伽之簡要略述如下,為密師此處所說作一參考。

    第一步境界名為專一瑜伽:行者于得大手印見及口訣後,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間斷,漸次當得明空清晰顯露之覺受。

    于明空自心現量證入,晝夜不散,産生各種殊勝美妙覺受,此心專一安住自心明空之體無有散亂,故名專一瑜伽;可配之于加行道之暖、頂、忍等位。

    但此時仍有能所二取之執,所見明空之心體,不但不透澈,且難免有俱生之能執之心。

    第二步境界名為離戲瑜伽:離戲者,澈見自心之無生空性,離一切有無、是非、對待之種種言诠戲論,超絕名言,入畢竟空之境界;斷離能所二執,真正見道,故名離戲瑜伽。

    第三步境界名為一味瑜伽:行者至此境界則親證一切法平等性;于空與有、生死與涅槃、佛陀與衆生,皆視為一味。

    因即是果,事即是理,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前二瑜伽,行者着重在斷執及攝有入空;至此則會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變,不但于空性得自在,于色法及根、塵亦皆得自在;已漸趨入理事無礙及事事無礙之境矣。

    (僅解釋有何用。

    以禅釋密,以密釋禅,終是俱不解。

    修行用功措手處不在這裡。

    若以廣知博聞為意,唯增我慢,于修行半絲無益處。

    ——慧傑) [3]此處可能指微明無明。

    藏文原文:rMon·Pa·Yi·Yan·rMon·Pa·Las·可作不同之解釋,亦可譯作“無明之中有無明”,或“愚癡深處之愚癡”,故大概是指那極不易察覺之俱生之微細無明。

     [4]略見少份非難事指大手印行者,常于忽然間能頓見空明之自心明體,但不久即失去,不但不能常常見之,亦隻能見到心體之極少部份。

     [5]五毒:貪、嗔、癡、慢、嫉五種煩惱為五毒。

     [6]六聚:見第八篇注[2]。

     [7]根本與後得:藏文:mNyam·bShags·及rJed·Thob·此二詞用法甚廣,根本及後得之全詞應為“根本智位”和“後得智位”。

    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觀惟一實相之體,為定中之純般若觀。

    後者指行者從“根本智定”而起,出定後應物接觸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脫離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

    任運騰騰,心離執見,見一切如幻如化。

    此根本及後得定,能相互增長,直到證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則無所謂根本及後得矣。

     [8]離執心境:直譯應為“無執六聚常顯現”,但如此譯則反而失去原文之神韻及意味了。

     [9]無有執著之動氣:此句藏文意義不太明顯,若诠解不錯,此動氣即是能發出神通妙用,大機大用之智慧氣,由極深之定慧而得者。

     [10]子母心“光明”:或子母光明。

    子光明頗似起信論所指之始覺,母光明頗似本覺。

    由本覺而生始覺,始覺經擴大緞練而與本覺合,名為妙覺。

    此在大手印而言則為子明光明,母光明即是那本具的俱生空明佛智;和子光明,即那道上所見的種種深淺之空明智。

    子母光明會和一味則成妙覺佛位也。

     [11]俱生訣:俱生亦可譯為同時,此處文義不太明顯,大概系指在學大手印時上師指示一心俱足法報化三身之口訣。

    學人有此了悟,則于中陰時能用此訣與三身契合。

    前面言,若中陰初時未能證入法身,則仍有機會與報化身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