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雪山之歌
關燈
小
中
大
密宗之修士,古時皆不許着皮衣,以策勵得拙火成就也。
嘎居巴派于此點特别注意,故“日巴”甚多。
[6]身内四大細稱量:行者于修習禅定時,地水風火四大,時有偏勝,故需特别注意,時時糾正,不使偏頗,而保持平衡;或有特殊情況應加強某大,如火大、水大,或減少某大時,須仔細考察,以免錯誤,而壞禅定。
[7]不着毛衣:見注[5]。
[8]頓超能觀與所觀:印度佛教自發展到部派哲學之階段後,不但成就之人漸少,甚至佛法本身亦變成極煩瑣之“經院派”的詭辯之學;如唯識,中觀二派之诤,學人每以終生之力獻身于此,以至書籍汗牛充棟,越說越繁。
我們翻開“佛學”中所謂高深的理論名著,那裡有什麼樸素簡真的原始精神呢?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佛學家都把精力放在極次要的問題上去鑽牛角尖,實在可惜,令人浩歎!但此亦曆史所形成之不可避免的趨勢,非僅佛法,其他宗教亦複如斯也。
中觀與唯識二大派對“空性”看法的不同處,據藏傳佛學言則是:中觀講的是“無生空”或“自性空”及“實成空”;而唯識則講“能所空”——無外境而有依他識。
有名的二月之诤:月稱與月官在那爛陀寺辯論八年之久,仍無确定之結論。
其他諸師之争辯更多如恒沙,難以枚舉矣。
此問題,由現證空性之密勒日巴看來,則根本不成其問題,因二派之結果根本相同故。
此偈:“當下一念顯空性,少物微塵不可得,斷超能觀與所觀,我得如是之見地。
”前兩句開示畢竟空,與中觀派所主張者無二,第三句頓超能觀與所觀,則是萬證萬法唯心,與唯識派見解相同,而前兩句則标示此心亦無自性,空無少物可得,會中觀與唯識于一爐,此一偈即解決了中觀,唯識間之主要問題。
蓋宗教首重體驗,由體驗才能有正确之理論,否則“白頭窮經”豈不愚乎?我因多年來深受其痛,慨而言之,指出實例,以供學佛及研究佛學者作一參考。
——澄基特志。
[9]方分:方分者,即有形體,有性相,占有空天(方所),及有質量(分)者也。
但廣義言,即任何心識對任何境法所産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質皆為方分所攝,亦即一切有為法也。
[10]三種圓滿:藏文:rJe·gSum·ITan·bLa·Ma;此處之(gsum·ITan·)具三,(或三種具足)不知确指何者。
大概是指身、口、意三種功德圓滿,又可解釋為具足證量,傳法及導引弟子之圓滿條件者,才算合格的上師。
[11]無有轉變明點性:明點,梵文:BINDU;藏文:Tig·Le·,普通指男女之精液或内分泌,但許多密典中此字似乎有用于高度的實相哲學之意味。
如Tig·Le·Nyag·gCig·“明點一味”,或“專一明點”。
根據心氣無二之密宗根本原理,則氣分至成佛時轉成光明及神通之大用,脈分及明點皆轉成報化身,此處則似假借成就瑜伽者之堅固明體之不可毀壞及轉變性而說實相也。
[12]拙火:又譯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
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譯,此為密宗修氣脈之最主要的瑜伽。
即觀臍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氣或陽氣之發生而打開全身脈結,攝業氣入中脈而悟道。
此為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
空、有,若畢竟無二,則佛果能從“空門”入,則亦必能從“有門”入,二而一也;惟從有門入較繁雜多障耳。
[13]二脈業氣入中樂:指左右兩脈之生死業氣皆消溶于中脈而生大空樂,見六法廣論。
[14]紅白交會于中樂:此指中脈上端之吽字代表白明點,及下端之短阿字,代表紅明點,皆為融化後,一上升,一下降至心輪(法輪,藏文Chos·Gyi·hKhor·Lo·)亦即中脈之中央而相彙合,此時能生大空樂雙融之覺受。
(原注釋裡是說觀修【杭字和短阿字】,我所查到的講述修拙火定的文字中,是觀修(短阿字)和(吽字),估計是在印書的時候把吽(hong)誤為杭(hang)了。
但(吽字)的觀修位置,與譯者的注釋裡說的不一樣。
譯者的注釋裡說的位置和顔色,更像是(唵字)。
我對密宗沒有多少了解,隻把我的疑惑放在這裡。
唵字;短阿字;吽字。
) [15]渡亡消災:西藏祖師特别告誡徒衆不可輕易納受供養以超度亡魂,普通受供養其責任尚不甚大,自己亦不受太多之牽累,但超度亡者則全不如是,有極多之故事說渡亡喇嘛之功力不足,而自受其損者。
我曾親自聽見許多極有趣的故事,故喇嘛(好一點的)皆視渡亡受供為畏途,尤其是以密法之頗瓦來超度更是如此。
嘎居巴派于此點特别注意,故“日巴”甚多。
[6]身内四大細稱量:行者于修習禅定時,地水風火四大,時有偏勝,故需特别注意,時時糾正,不使偏頗,而保持平衡;或有特殊情況應加強某大,如火大、水大,或減少某大時,須仔細考察,以免錯誤,而壞禅定。
[7]不着毛衣:見注[5]。
[8]頓超能觀與所觀:印度佛教自發展到部派哲學之階段後,不但成就之人漸少,甚至佛法本身亦變成極煩瑣之“經院派”的詭辯之學;如唯識,中觀二派之诤,學人每以終生之力獻身于此,以至書籍汗牛充棟,越說越繁。
我們翻開“佛學”中所謂高深的理論名著,那裡有什麼樸素簡真的原始精神呢?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佛學家都把精力放在極次要的問題上去鑽牛角尖,實在可惜,令人浩歎!但此亦曆史所形成之不可避免的趨勢,非僅佛法,其他宗教亦複如斯也。
中觀與唯識二大派對“空性”看法的不同處,據藏傳佛學言則是:中觀講的是“無生空”或“自性空”及“實成空”;而唯識則講“能所空”——無外境而有依他識。
有名的二月之诤:月稱與月官在那爛陀寺辯論八年之久,仍無确定之結論。
其他諸師之争辯更多如恒沙,難以枚舉矣。
此問題,由現證空性之密勒日巴看來,則根本不成其問題,因二派之結果根本相同故。
此偈:“當下一念顯空性,少物微塵不可得,斷超能觀與所觀,我得如是之見地。
”前兩句開示畢竟空,與中觀派所主張者無二,第三句頓超能觀與所觀,則是萬證萬法唯心,與唯識派見解相同,而前兩句則标示此心亦無自性,空無少物可得,會中觀與唯識于一爐,此一偈即解決了中觀,唯識間之主要問題。
蓋宗教首重體驗,由體驗才能有正确之理論,否則“白頭窮經”豈不愚乎?我因多年來深受其痛,慨而言之,指出實例,以供學佛及研究佛學者作一參考。
——澄基特志。
[9]方分:方分者,即有形體,有性相,占有空天(方所),及有質量(分)者也。
但廣義言,即任何心識對任何境法所産生之任何形相及性質皆為方分所攝,亦即一切有為法也。
[10]三種圓滿:藏文:rJe·gSum·ITan·bLa·Ma;此處之(gsum·ITan·)具三,(或三種具足)不知确指何者。
大概是指身、口、意三種功德圓滿,又可解釋為具足證量,傳法及導引弟子之圓滿條件者,才算合格的上師。
[11]無有轉變明點性:明點,梵文:BINDU;藏文:Tig·Le·,普通指男女之精液或内分泌,但許多密典中此字似乎有用于高度的實相哲學之意味。
如Tig·Le·Nyag·gCig·“明點一味”,或“專一明點”。
根據心氣無二之密宗根本原理,則氣分至成佛時轉成光明及神通之大用,脈分及明點皆轉成報化身,此處則似假借成就瑜伽者之堅固明體之不可毀壞及轉變性而說實相也。
[12]拙火:又譯忿怒母,藏文:gTum·Mo·;梵文:Kundalini或是:Candali。
或真大力——Candali之音譯,此為密宗修氣脈之最主要的瑜伽。
即觀臍下四指之拙火,或火苗,而引生俱生命氣或陽氣之發生而打開全身脈結,攝業氣入中脈而悟道。
此為方便道,或有相瑜伽道。
空、有,若畢竟無二,則佛果能從“空門”入,則亦必能從“有門”入,二而一也;惟從有門入較繁雜多障耳。
[13]二脈業氣入中樂:指左右兩脈之生死業氣皆消溶于中脈而生大空樂,見六法廣論。
[14]紅白交會于中樂:此指中脈上端之吽字代表白明點,及下端之短阿字,代表紅明點,皆為融化後,一上升,一下降至心輪(法輪,藏文Chos·Gyi·hKhor·Lo·)亦即中脈之中央而相彙合,此時能生大空樂雙融之覺受。
(原注釋裡是說觀修【杭字和短阿字】,我所查到的講述修拙火定的文字中,是觀修(短阿字)和(吽字),估計是在印書的時候把吽(hong)誤為杭(hang)了。
但(吽字)的觀修位置,與譯者的注釋裡說的不一樣。
譯者的注釋裡說的位置和顔色,更像是(唵字)。
我對密宗沒有多少了解,隻把我的疑惑放在這裡。
唵字;短阿字;吽字。
) [15]渡亡消災:西藏祖師特别告誡徒衆不可輕易納受供養以超度亡魂,普通受供養其責任尚不甚大,自己亦不受太多之牽累,但超度亡者則全不如是,有極多之故事說渡亡喇嘛之功力不足,而自受其損者。
我曾親自聽見許多極有趣的故事,故喇嘛(好一點的)皆視渡亡受供為畏途,尤其是以密法之頗瓦來超度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