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雪山之歌
關燈
小
中
大
聽我歌。
生逢佛法昌盛世,随意造惡一何愚! 已獲難得之人身,虛渡此生一何愚! 市集城鎮如牢獄,長期住彼一何愚! 夫婦親朋實訪客,吵鬧争鬥一何愚! 名聞美譽如谷響,沽名釣譽一何愚! 仇敵實如易謝花,舍命搏鬥一何愚! 親黨實如空中畫,死時難舍一何愚! 财寶難持如朝露,悭吝自縛一何愚! 此身實如臭皮囊,塗抹粉飾一何愚! 口訣甘露最勝食,競集世财一何愚! 世間滾滾愚癡衆,罕見一二明達士, 何如效我老密行,勤修佛法得實利。
與會的施主說道:“謝謝尊者的慈悲開示,我們自然不能像尊者一般的明智和精進,但是我們也将盡力不做您所說的那些愚蠢的事情。
尊者若對此地合意,就請長期住在此處,我們活着的人可以問法要,承事供養,死者亦可獲救超度超升,不知尊意如何?” 密勒日巴道:“上師的訓谕是要我到拉息雪山去修行,所以我隻能暫時住在你們這裡,長期的居留對我不合适,因為我不喜也不會周旋應酬你們施主們。
日子久了,你們也會對我産生不滿及不快的情緒,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 敬禮羅紮馬爾巴足。
與會男女汝施主,于我密勒瑜伽士, 具深信心無動搖,至誠留我長住此。
人若長住于一地,友伴不久生厭煩, 親朋接觸過親密,各種是非自然生。
長期結伴苛求頻,争怨紛起壞戒律。
嗟乎!人性本如是!惡友敗壞諸善行,直言常使衆人怒, 幹涉是非招仇敵,偏坦欺騙罪可哀。
為報施主之供養,應酬交談亂禅定, 死者家屬之供食,渡亡消災[15]極難能。
惡人之供極無義,诋诟友朋嗔恨生。
哀哉巨戶之主人,死時苦痛勝常人, 較此苦痛更甚者,莫如山居瑜伽士,羁留城鎮受煎熬! 老密喜愛自由身,深山野谷無人地,浮雲深處寄萍蹤。
汝等信徒甚稀有,與會男女施主衆,供奉行者有善根, 此皆往昔宿願力,願具因緣常相聚! 施主們聽了回答道:“我們是永遠不會厭煩聽取尊者的開示的,尊者會厭煩我們倒是真的。
我們知道無論如何誠心請求,您也不會長住此地,但請您思及我們,時常從拉息雪山來這裡巡遊一番,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 于是大家準備了許多食物和供養來獻給尊者,但尊者都沒有接受,徒衆們都覺得真是稀有難得的事,他們衷心敬服,歡喜無量,對尊者生起了不可動搖的信心。
這個故事名為“雪山之歌”。
本篇注解: [1]會供: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慶典之時,如每月十五,或上師及佛菩薩誕辰時,舉行祈禱供養之儀軌。
上師、弟子、及所有金剛弟兄皆參加,(有時施主及來客亦參加),來供養贊頌,祈禱曆代傳承上師、本尊、護法、空行,及一切諸佛菩薩。
天人佛神際會,故名會供,其種類及性質亦極不一樣,頗為複雜。
[2]心氣自在:凡夫于自己的心識不能控制自主,對自己的身體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
根據密宗的一項原理,“心氣無二”,于心分若得自在,則于氣分亦必得自在。
氣分有粗細;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塵皆是氣分轉變;極細之氣分則已離形質,為一種電能,或即是“電”。
“電”究竟是什麼,亦極難言。
總之,“氣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動能。
心若能開悟自在,在氣分上亦必得自在。
因為心氣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别,似如不同之二物,但至細微之高度境界中則心即是氣,氣極是心;如空與色在凡夫界為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則空色不二矣。
于“心”得自在即是于“空性”得自在;于“氣分”得自在則是于“色法”得自在。
故心氣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變化無礙也。
[3]中陰;當前或當下中陰:中陰又稱中有,就一般佛學而言,指死後尚未轉世之階段,普通謂四十九日。
投生之後即為生有。
所以生死輪回的程序是:死有&rarr中有&rarr生有。
但進一步言,則吾人生活之世間,極當下生命之現實亦含有生死二種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無有間斷,此當下生命對從前面之死及未來之生而言,亦為一種中有(Interlude),故名當下中有或當前中有。
對中陰之詳細解說,載于那諾六法之中陰成就法及中陰救度法,又密勒歌集第三十篇亦詳論中陰之重要性。
[4]遺棄之家畜:西藏高原于冬季常下大雪,因系遊牧生活故,牲畜皆牧野外,不在廄中,因凍餓而死者比比皆是。
普通之大雪,牲畜以習慣故,皆能忍耐;若雪太大,時間太久則必凍餓而斃也。
[5]布衣:此為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貫宗風,因修臍間拙火而産生大熱力,于極寒冷之天氣亦僅着一單薄之布衣。
布衣藏文道“日巴”或“惹巴”,密勒日巴即是“着布衣的密勒”的意思。
生逢佛法昌盛世,随意造惡一何愚! 已獲難得之人身,虛渡此生一何愚! 市集城鎮如牢獄,長期住彼一何愚! 夫婦親朋實訪客,吵鬧争鬥一何愚! 名聞美譽如谷響,沽名釣譽一何愚! 仇敵實如易謝花,舍命搏鬥一何愚! 親黨實如空中畫,死時難舍一何愚! 财寶難持如朝露,悭吝自縛一何愚! 此身實如臭皮囊,塗抹粉飾一何愚! 口訣甘露最勝食,競集世财一何愚! 世間滾滾愚癡衆,罕見一二明達士, 何如效我老密行,勤修佛法得實利。
與會的施主說道:“謝謝尊者的慈悲開示,我們自然不能像尊者一般的明智和精進,但是我們也将盡力不做您所說的那些愚蠢的事情。
尊者若對此地合意,就請長期住在此處,我們活着的人可以問法要,承事供養,死者亦可獲救超度超升,不知尊意如何?” 密勒日巴道:“上師的訓谕是要我到拉息雪山去修行,所以我隻能暫時住在你們這裡,長期的居留對我不合适,因為我不喜也不會周旋應酬你們施主們。
日子久了,你們也會對我産生不滿及不快的情緒,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 敬禮羅紮馬爾巴足。
與會男女汝施主,于我密勒瑜伽士, 具深信心無動搖,至誠留我長住此。
人若長住于一地,友伴不久生厭煩, 親朋接觸過親密,各種是非自然生。
長期結伴苛求頻,争怨紛起壞戒律。
嗟乎!人性本如是!惡友敗壞諸善行,直言常使衆人怒, 幹涉是非招仇敵,偏坦欺騙罪可哀。
為報施主之供養,應酬交談亂禅定, 死者家屬之供食,渡亡消災[15]極難能。
惡人之供極無義,诋诟友朋嗔恨生。
哀哉巨戶之主人,死時苦痛勝常人, 較此苦痛更甚者,莫如山居瑜伽士,羁留城鎮受煎熬! 老密喜愛自由身,深山野谷無人地,浮雲深處寄萍蹤。
汝等信徒甚稀有,與會男女施主衆,供奉行者有善根, 此皆往昔宿願力,願具因緣常相聚! 施主們聽了回答道:“我們是永遠不會厭煩聽取尊者的開示的,尊者會厭煩我們倒是真的。
我們知道無論如何誠心請求,您也不會長住此地,但請您思及我們,時常從拉息雪山來這裡巡遊一番,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 于是大家準備了許多食物和供養來獻給尊者,但尊者都沒有接受,徒衆們都覺得真是稀有難得的事,他們衷心敬服,歡喜無量,對尊者生起了不可動搖的信心。
這個故事名為“雪山之歌”。
本篇注解: [1]會供:密乘行人常于吉日或慶典之時,如每月十五,或上師及佛菩薩誕辰時,舉行祈禱供養之儀軌。
上師、弟子、及所有金剛弟兄皆參加,(有時施主及來客亦參加),來供養贊頌,祈禱曆代傳承上師、本尊、護法、空行,及一切諸佛菩薩。
天人佛神際會,故名會供,其種類及性質亦極不一樣,頗為複雜。
[2]心氣自在:凡夫于自己的心識不能控制自主,對自己的身體及功能亦不能有全部的自在。
根據密宗的一項原理,“心氣無二”,于心分若得自在,則于氣分亦必得自在。
氣分有粗細;外境山河土地,四大五塵皆是氣分轉變;極細之氣分則已離形質,為一種電能,或即是“電”。
“電”究竟是什麼,亦極難言。
總之,“氣分”即是色法之元素的動能。
心若能開悟自在,在氣分上亦必得自在。
因為心氣在粗重之界次(Realms)中可有分别,似如不同之二物,但至細微之高度境界中則心即是氣,氣極是心;如空與色在凡夫界為截然之二物,而在高度境界中則空色不二矣。
于“心”得自在即是于“空性”得自在;于“氣分”得自在則是于“色法”得自在。
故心氣自在之修士,必能神通變化無礙也。
[3]中陰;當前或當下中陰:中陰又稱中有,就一般佛學而言,指死後尚未轉世之階段,普通謂四十九日。
投生之後即為生有。
所以生死輪回的程序是:死有&rarr中有&rarr生有。
但進一步言,則吾人生活之世間,極當下生命之現實亦含有生死二種因素存在;今日即昨日之死果,或明日之生因;又念念生死,無有間斷,此當下生命對從前面之死及未來之生而言,亦為一種中有(Interlude),故名當下中有或當前中有。
對中陰之詳細解說,載于那諾六法之中陰成就法及中陰救度法,又密勒歌集第三十篇亦詳論中陰之重要性。
[4]遺棄之家畜:西藏高原于冬季常下大雪,因系遊牧生活故,牲畜皆牧野外,不在廄中,因凍餓而死者比比皆是。
普通之大雪,牲畜以習慣故,皆能忍耐;若雪太大,時間太久則必凍餓而斃也。
[5]布衣:此為修密宗拙火道之瑜伽士之一貫宗風,因修臍間拙火而産生大熱力,于極寒冷之天氣亦僅着一單薄之布衣。
布衣藏文道“日巴”或“惹巴”,密勒日巴即是“着布衣的密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