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關燈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雲何為人演說。

    不取于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是,假設有這麼樣一個人,以滿,沒有數量那麼多的阿僧祇世界七寶,那個金、銀、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瑪瑙,這七寶,“持用布施”:拿着它來作布施。

    不是舍一種,七寶都舍了,都作布施。

     現在你們各位居士,問問你自己,說是,哦!有人能把三千大千世界,無量阿僧祇世界這麼多的七寶,都用來作布施,我現在把我所有的财産,拿出來作布施,我舍得舍不得?哦!舍不得。

    那舍不得?哈!你的功德就沒有這個人這麼大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我來告訴你,你舍不得是最好了!留着你的這個财産,你怎麼樣呢?你來學佛法,用法來布施。

    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樣的人,“持于此經。

    ”你祗可以在這個學佛法,念《金剛經》。

    “持于此經”,也就是持誦這《金剛經》。

    “乃至四句偈等”:乃至最少,不要全部《金剛經》你都會講,你就單單會講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你受之于心,持之以于身。

    你又可以對着本子來讀,離開本子來誦。

    “為人演說”:你再給人講。

    “其福勝彼”:你這個福德,就比前邊那個以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作布施,比他那個福德都大。

    你看容易不容易?所以我說,你的财産不必要舍,也就功德非常大了。

    比前邊那個有七寶,作布施那功德都大。

     “雲何為人演說”:這個“為人演說”是什麼呢?就是文字般若,這屬于文字般若。

    “不取于相”:你為人演說可不要着相,不要執着。

    你也不要說,哦!我現在給你們講這個四句偈呀,我的功德可大了。

    不錯!你的功德大,但是你不要存着一個大的想;你要有這一個大的想法又着相了,又取相了;要不取相,你能有若無,實若虛。

    就像那個顔淵似的,有若無,實若虛,有像沒有似的。

    本來自己有道德,像沒有道德似的。

    實若虛,自己有學問,很實在的,還像沒有似的。

    就是一切時一切處,都要無我相,要沒有我。

    “不取于相”,這就是觀照般若,這屬于觀照般若。

    “為人演說”是文字般若;“不取于相”就是觀照般若;“如如不動”就是實相般若。

    前邊一開始講這個般若,後邊結束這個經典,還是講這個般若,這三般若。

    這個“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實相般若,真實的智慧。

    能以如如理,照如如的智;以如如的智,照如如的理。

    契如如的理,合這個如如的理,這都是無法不如,這實相般若。

     “何以故”呢?什麼緣故啊,要這樣子?又要文字般若,又要觀照般若,又要實相般若。

    何以故呢?我現在告訴你,釋迦牟尼佛說的。

    這四句偈,我們聽過《金剛經》的人,都應該常常念的。

    “一切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什麼都是有為法;你說什麼不是有為法?你吃飯是有為法,穿衣服是有為法,你行住坐卧,這都是有為法。

    這是往外邊講。

    你做你的生意是有為法,你一切一切的行動是有為法,這都是有為法;這個有為法,這是外邊的。

    我們所講的這個“有為法”呢,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有為法;四大--地水火風,這有為法;六根、六塵,這有為法。

    十二入,又叫十二處,這是有為法。

    十八界,這都是有為法。

    這“一切有為法”,就包括這所有的一切法;一切有為法都包括在内。

    一切有為法像什麼似的呢?這說得明明白白,“如夢幻泡影”,像這四種;又,“如露亦如電”,這六種。

    “應作如是觀”:這一切有為法,都應該有這六種的想法。

     你們各位,現在告訴我,什麼叫夢?我對這個夢,是不太清楚的。

    你們做過夢的人,和沒有做過夢的人告訴我,什麼叫夢?Everybody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