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不生分第卅一

關燈
須菩提。

    若人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

    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

    世尊。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叫須菩提,說,“若人言”:假設要有人這樣說,怎麼樣說呢?說,“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那麼要有人說,佛說的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

    于意雲何”: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啊?“是人解我所說義不”:說,這個人明白我所說這個道理嗎?“不也。

    世尊”:須菩提說,這個人不明白佛所說的這個道理。

    什麼道理他不明白呢?因為,這個人他沒有得到人空、法空、空也空,這種道理,他沒明白。

     這個般若,是講的空理。

    前邊說是人相我相衆生相壽者相。

    那麼現在又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這個“見”和這個“相”有什麼分别呢?這個“相”,是以眼見,眼睛見着相,而執着這個相,這個相。

    “見”呢,這個“見”是以心取謂之見。

    前邊是以眼,這個是以心。

    這個心要是着到這個見上,這是一種微細的執着;那個相呢,是一種粗的執着。

    粗的執着啊,就是屬于一種皮毛的執着;細的執着呢,是在你這個意識裡邊的分别執着。

    所以,皮毛外邊的這個相的執着容易去,容易空;而這個細的執着,屬于意識的這種執着,很難把它空了。

    那麼很難得把它空了,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來講,令人不但降心離相,而且也要降心離見。

    把這個見離了,才能證到人空和法空,和空空的這種的境界上。

    所以,這一段文要離這個見。

     那麼須菩提又說,說這個人不明白佛所說的法,“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呢?什麼原因他不明白呢?“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說是啊,佛所說這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這是一個在俗谛上來講,是這樣講;要是在這個真谛上來講,“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在這個中道來講,這祗不過是個假名而已。

    有這個人見、我見、衆生見、壽者見,其實都是虛妄的;本來沒有相,也沒有見,不過,佛說般若的妙法,給它假立起來這麼一個名字而已。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樣的人,“于一切法”:在這個一切法,“應如是知”:不單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這樣子,就是一切法也應該,“如是知”,“如是見。

    ”像這樣子來見解。

    “如是信解”:也應該像這樣子信解。

    “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就是不生這個法的執着相,不要有所執着。

    佛說一切法,為衆生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呢?所以不應該執着這個法相。

    “須菩提。

    所言法相者”:所說這個法相啊,“如來說即非法相”:如來說本來沒有法相的,法離一切相。

    “是名法相”:就給它僅僅起這麼一個假名而已,叫一個法相。

     《金剛經》在今天已經快結經了。

    那麼恰巧呢,香港這一位曾果成居士也來随喜這個結經的法會。

    這個《金剛經》在前邊所講的這個空理,這個般若真空的妙理,總起來,有五種的平等。

    現在把它來講一講。

     這五種的平等,第一、生佛平等。

    生就是衆生;佛就是十方諸佛:平等。

    第二呢,是空有平等。

    第三呢,是諸法平等。

    第四是一多平等。

    第五,就是諸見平等。

    這一部《金剛經》上,所講的這般若妙理,就是平等法門。

    這個平等法門,我們一般人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