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關燈
靜;動就是個動:這是動靜一如。

    動不礙靜;靜不礙動。

    也就是,像我們這個人修道的時候,你靜坐的時候是參禅,你動的時候也可以參禅。

    你一天到晚,所有的所行所做、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修行的。

    不是單單打坐的時候,我用功了;不打坐的時候,那就不是用功。

    你時時刻刻都收攝身心;收攝身心,回光反照。

    收攝身心,就是自己時時刻刻要用功修行,不散漫。

    所以修道啊,要這樣子去修行。

     講到這一段文上,有人就這樣問了,說是如來不來不去,我看見如來也來也去嘛!怎麼又說不來不去呢?我雖然沒有親身看見,但是在《金剛經》,一開始就說:“爾時世尊。

    着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

    乞食于其城中。

    ”這不是去了嗎?那麼“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這不又是來了嗎?為什麼說不來不去呢?你這個執着心多大!這不是佛的去來,是你心有去來,有去有來。

     再舉一個例子來證明這件事。

    你看那個“水清月現”;水清的地方,水裡頭有個月亮。

    “雲遮月隐”,雲彩,在空中把那個月遮上了,月就沒有了,月隐了。

    那麼究竟這個“水清月現”那個月有沒有來呀?“雲遮月隐”那個月有沒有去啊?這是一個比喻。

    還有,這個雲彩在空中走,有的人就說這個月亮走。

    那個月亮本來沒有走,那是雲彩走,他則看是月走。

    船在這個江裡邊來走,行這個船;你這個人看,不是這個船在江裡走,看着是那兩岸那個岸走。

    那麼那個岸是不是走了呢?岸沒有走,是那個船走。

    所謂去來,這也是佛的化身有去有來;佛的法身是無去無來的。

    那麼現在講的是佛的法身的境界,你不要認為佛的法身就是化身。

     所以彌勒菩薩有這麼幾句偈頌,是這樣說的,說是,“去來化身佛”,這是化身的佛。

    “如來常不動”,如來是常不動的。

    所以,“去來化身佛”,這是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于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在這個法界,也不是一個,也不是多,“非一亦非異”。

    這是彌勒菩薩,他說如來這個意思。

     那我們現在,你要知道不是佛有來有去,不是如來有來有去,是我們人,在這個見分上──這個八識裡邊有這個見分──在那個見分上,分别出來這一些個來去。

    為什麼《金剛經》教你不要想這個佛若坐若卧,若來若去呢?就是教你把這個分别心,沒有,不要生出一種分别心。

    你沒有分别心,你的智慧就會現前了,你般若就現出來了。

    為什麼你的般若就那麼小呢?你的智慧就那麼少呢?就因為你分别心太多了。

    所以就把那個智慧就,都沒有地方放那個智慧了。

    你因為分别心太多,整個你八識田裡頭,放滿了這種肮髒東西。

    這個就好像你那八識田,本來是最潔淨的地方,哎!你放了一些個垃圾。

    什麼是垃圾?就是那個分别心,就是垃圾。

    你把分别心收拾幹淨了,你那個智慧就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