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照着我的意思,來解釋佛所說這個道理,他沒有敢下這個肯定辭,沒有說一定得這樣子。
這是按照我的看法,是這個樣子,那麼不知對不對。
這裡還有一個活動的口氣。
好像我來解釋佛所說這個道理,“佛于然燈佛所”:佛在以前然燈佛那個時候,“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實在無有少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佛言”: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子的解答之後,所以就說啦,“如是如是”:說,是這樣子,須菩提!你是這樣子解釋法,我也是這樣子解釋法。
“須菩提。
實無有法”:這個“實無有法”,是斬釘截鐵,說的決定辭,說,實實在在的沒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不要生出一種懷疑心,以為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有一個什麼秘密的法得到,這是錯誤的見解。
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的時候,沒有一種秘密法而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
若有法”:假設,須菩提!要有法可得的話,“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假設要有法,我如來得這無上正等正覺的話,“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這個然燈佛,在當時,我在第二個阿僧祇劫遇見然燈佛的時候,他就不會給我授一個記别号。
什麼叫授記呢?授記,就是預先授一個記别号,就是好像一個預言似的。
說,好啦!你等到來生,一定做一個有錢的人。
好像我現在,給某一個弟子授記,說,你今生護法,發這麼大的心,你等你來生,一定是很有錢了!這也是一個授記。
這是個比喻。
那麼現在這個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就說,你等到将來的時候,在什麼世界,什麼世界?就娑婆世界,成佛,叫釋迦牟尼。
這是,給他預先授一個記别号。
“則不與我授記”:如果我有少法可得的話,然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了。
他就不會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你在來生就做佛,“号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寂默。
能,就是能夠不能夠那個能;仁,就是仁慈的仁,仁愛的仁。
寂默:寂,就是寂然不動的那個寂;默,就是默然不語的那個默:寂默就是不講話。
這個能仁,就是随緣;寂默呢,就是不變。
既随緣又不變,既不變又随緣。
所謂随緣不變,不變随緣;動不礙靜,靜不礙動。
能仁就是一個動;寂默就是個靜:動靜都在這個定中。
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号,就叫能仁寂默。
“以實無有法”:因為,實實在在地沒有法可得。
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法可得這個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果位。
為什麼呢?這種果位是自修自證的,不是從外得來的;是你本有的,本來就有的,不要向外馳求。
不是說,我們藉着外緣,藉着外邊的力量來,使之自己生存,不是這樣的。
這是自己修才自己能得。
雖然得,但是還毫無所得。
因為本來也沒有失過,所以也就無所得。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因為這個,所以然燈佛,他就給我授記,給我授一個記别号。
“作是言”:作這樣的一個說話。
“汝于來世”:說你在這個來生,“當得作佛”;應該成佛了,你的名号就叫釋迦牟尼佛。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如來者”:這“如來”兩個字即諸法如義,就是,一切諸法都如如不動的這個樣子。
那麼如如不動,又有一個什麼相貌呢?沒有一切相貌,所以才說無法可得;你要有法可得
這是按照我的看法,是這個樣子,那麼不知對不對。
這裡還有一個活動的口氣。
好像我來解釋佛所說這個道理,“佛于然燈佛所”:佛在以前然燈佛那個時候,“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實在無有少法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
佛言。
如是如是。
須菩提。
實無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若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以實無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作是言。
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号釋迦牟尼。
“佛言”: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子的解答之後,所以就說啦,“如是如是”:說,是這樣子,須菩提!你是這樣子解釋法,我也是這樣子解釋法。
“須菩提。
實無有法”:這個“實無有法”,是斬釘截鐵,說的決定辭,說,實實在在的沒有法。
“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不要生出一種懷疑心,以為佛在然燈佛那個時候,有一個什麼秘密的法得到,這是錯誤的見解。
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的時候,沒有一種秘密法而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的。
“須菩提。
若有法”:假設,須菩提!要有法可得的話,“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假設要有法,我如來得這無上正等正覺的話,“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這個然燈佛,在當時,我在第二個阿僧祇劫遇見然燈佛的時候,他就不會給我授一個記别号。
什麼叫授記呢?授記,就是預先授一個記别号,就是好像一個預言似的。
說,好啦!你等到來生,一定做一個有錢的人。
好像我現在,給某一個弟子授記,說,你今生護法,發這麼大的心,你等你來生,一定是很有錢了!這也是一個授記。
這是個比喻。
那麼現在這個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就說,你等到将來的時候,在什麼世界,什麼世界?就娑婆世界,成佛,叫釋迦牟尼。
這是,給他預先授一個記别号。
“則不與我授記”:如果我有少法可得的話,然燈佛就不給我授記了。
他就不會說,“汝于來世當得作佛。
”你在來生就做佛,“号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寂默。
能,就是能夠不能夠那個能;仁,就是仁慈的仁,仁愛的仁。
寂默:寂,就是寂然不動的那個寂;默,就是默然不語的那個默:寂默就是不講話。
這個能仁,就是随緣;寂默呢,就是不變。
既随緣又不變,既不變又随緣。
所謂随緣不變,不變随緣;動不礙靜,靜不礙動。
能仁就是一個動;寂默就是個靜:動靜都在這個定中。
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号,就叫能仁寂默。
“以實無有法”:因為,實實在在地沒有法可得。
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法可得這個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果位。
為什麼呢?這種果位是自修自證的,不是從外得來的;是你本有的,本來就有的,不要向外馳求。
不是說,我們藉着外緣,藉着外邊的力量來,使之自己生存,不是這樣的。
這是自己修才自己能得。
雖然得,但是還毫無所得。
因為本來也沒有失過,所以也就無所得。
“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
”因為這個,所以然燈佛,他就給我授記,給我授一個記别号。
“作是言”:作這樣的一個說話。
“汝于來世”:說你在這個來生,“當得作佛”;應該成佛了,你的名号就叫釋迦牟尼佛。
何以故。
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實無有法。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無實無虛。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如來者”:這“如來”兩個字即諸法如義,就是,一切諸法都如如不動的這個樣子。
那麼如如不動,又有一個什麼相貌呢?沒有一切相貌,所以才說無法可得;你要有法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