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不過迷就是衆生,覺悟就是佛。

    你要是用一切的佛法去教化衆生,将來衆生都可以返本還原,成佛的。

    那麼釋迦牟尼佛說出這樣的法來,恐怕人又有驚怖,狐疑不信了,又生出一種懷疑心了,在這個地方,所以才說,“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如來是真實語的一個人。

    “實語者”:是老老實實說的話,不打妄語的。

    “如語者”:他是一個所說的話,都是有真如的道理的,都是有真理的。

    “不诳語者”:不會打妄語的,如來不說假話的。

    “不異語者”:也不會說出一種奇奇怪怪,怪力亂神這種的話,來驚世駭俗的。

     須菩提。

    如來所得法。

    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

    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闇。

    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

    須菩提。

    當來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說,“如來所得法”:如來所得這個實法、這種真實的智慧,“此法無實無虛”:這個法,它是一個真空。

    所以真空,也沒有什麼實在的實體,沒有一個實體。

    “無虛”:雖然沒有實體,可是在這個真空裡邊有一種實相的妙有的存在。

    它因為有妙有,所以又叫無虛。

    這個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所以,無實也無虛。

    所以無實無虛,什麼道理呢?就是叫人,沒有一切執着相;離開執着相就是妙有真空的理。

    所以,“須菩提”,你要知道,“若菩薩心”:假設這個菩薩,修菩薩道的這個菩薩的心,“住于法而行布施”:他要着住到有為法上--這個法是有為法--着住于有為法而行布施,就是着相的布施。

    着相的布施祗可以升到天上去,或者生到人間。

     所謂“着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你着相而行布施,這生天的福報。

    你好像什麼呢?好像,拿着一把箭,弓箭向空中來射箭一樣。

    向空中來射箭,“勢力盡。

    箭還堕”:這個你那個力量沒有了,這個箭又落下來。

    “招得來生不如意”:你生到天上去,然後天福享盡,又落到人間來,又要受苦了。

    所以這叫有漏的布施。

    有漏、有為法而成的有漏的福德,這是不究竟的。

    就好像人,你祗知道修福而不知道修道,而不知道修行;你就得到天福,雖然得到天福,終究,天福盡,還要受苦的。

     這是現在舉出一個譬喻來。

    這個着于法,這個執着生出的一種執着心。

    “如人入闇”:你行這種布施就好像人,到那個闇的地方去了。

    “則無所見”:你什麼也看不見。

    也就是你升到天上去,雖然有天福,但是沒有真正的智慧,就沒有真正的光明;沒有真正的光明也就是黑闇,就是“如人入闇”了。

    “則無所見”:你沒有真正智慧,你聞不到佛法,就是“則無所見”。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假設菩薩他存心,不執着于這個有為法而做布施,“如人有目。

    ”這個他不執着做這個無為法,修無為法而得到這個無漏的果實,得到無漏的果,“如人有目。

    ”這好像人有眼目一樣,也就是有了智慧了。

    “日光明照”:這個日光,就等于你的智慧光。

    這個智慧光,遍照一切。

    “見種種色”:所有的一切種種的色相,都可以看得見。

     “須菩提。

    當來之世。

    ”“當來”:就是未來的時候。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經”:他能在這一部《金剛經》,“受持讀誦”:心裡能領納,身體能力行,能奉持,又再能讀,對着本來讀;誦,或者不要這個經本就可以,能誦得出來。

    “則為如來”:這個人,他就能得到如來“以佛智慧”:以這個佛智、佛慧,“悉知是人”:如來他能以佛的智慧,他悉知道這個人的修行。

    “悉見是人”:也能看見這個人。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他将來一定會得到,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功德,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這麼多的功德。

    那麼這麼多的功德在什麼地方呢?什麼地方也沒有!你不要找,你一找就沒有了。

    你要不找,它就在這個地方;你要一找,一看就沒有了。

    所以頭先那個果章說,他在台灣講佛法就在外邊那個地方。

    你要不講,真在那個地方;你講出來了,哦!他一看就沒有了。

    這個佛法就是這麼樣子妙! 今天晚間這個講經的時間哪,搬家了,搬到或者三點半,或者四點鐘到五點半,或者六點鐘。

    為什麼搬家呢?因為美國這兒有一個中國的武術大會。

    這個中國的武術是由菩提達摩傳出來的。

    在菩提達摩以前,本來中國也有武術,不過沒有那麼盛行;菩提達摩到中國,那麼武術為什麼就這麼盛行呢?因為那時候在少林寺有一些個出家的和尚,那時候大約科學也沒有這麼進步,所以這出家做和尚,就沒有什麼工作。

    不像現在,又可以打打字,印印這個筆記,這有一些個工作,令你這個心,不打妄想,這都是修行。

    當時,因為出家人要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就發脾氣;發脾氣,就你障礙我,我障礙你:大家都不能修行。

    菩提達摩是個祖師,他說,你們歡喜打架嗎?我來教你們打功夫。

    你們誰的功夫學得最精了(精就是精妙了),你就不會被人欺負,不會被人打,你可以打人了。

    那麼你要不學功夫呢,你和人一發脾氣打架的時候就吃虧了,被人一打就打躺下了。

    那麼并且又可以運動身體。

     菩提達摩這樣一說,這些和尚說,對啊,我學會了功夫,再和任何人一打的時候,我就可以打勝仗了。

    于是乎連中國的武術再印度的武術,這個菩提達摩,把它合起來,變成一種這個少林寺的拳,少林拳。

    那麼這一些個和尚一打功夫,你也想要把這個功夫學得精妙了,他也想要學精妙了。

    學精妙為的什麼呢?好預備打人的。

    或者有的就預備挨打的。

    怎麼說挨打了呢?人家打一拳,他這個銅筋鐵骨--我頭先不對你們講,有銅頭鐵羅漢?這和尚的頭,像銅那樣堅固,身上像鐵那麼結實。

    所謂就是你打一拳,踢一腳也不要緊的。

    那麼所以呢,就很多出家人,當時都學這種功夫。

     那麼學這種功夫不要緊,把這個妄想,也都沒有了。

    一天到晚就是學功夫。

    所以,把其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就都無所動于衷了。

    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就都不動心了。

    那麼無形中這就持戒了。

    持戒,就在這個時候又生出定了;生出定就開智慧了。

    所以當時,也有很多的人,因為打功夫就開悟了;開悟了,那麼因為這個,所以就傳出來有少林派。

    少林寺的和尚,出來到什麼地方,人人都怕的,沒有人敢欺負少林和尚的。

    所以,這一傳呢,就傳到現在美國這兒,有了五個館。

    五個館,他們以前常常有的到這兒來看我。

    這回他們聽說我要去聽,特意送來四張票,請我們去看的。

    你們其餘的,誰願意看中國的功夫,想要開悟,可以買票去。

    我這個呢,因為我也沒打算去看,好開悟,所以他送來的,這兒有幾個沙彌,或者這個果彰同我去,因為果彰是我最歡喜的一個好孩子,所以,我要同他去。

    那麼今天把這個法會就搬了家了,就這個原因,告訴大家一聲。

    你們誰願意要去看的話,也就去自己買票去,開不開悟,我不保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