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于爾時”:我在那個時候,也沒有我相,也沒有人相,也沒有衆生相和壽者相,所以我經驗過這種忍辱的波羅蜜的法,所以我才現在說給你們大家聽。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釋迦牟尼佛說呀,當着歌利王,他在以前把我節節支解時,把我耳朵給我割下來,鼻子給我割下來,兩隻手、兩個足,這四肢都給我支解,都給我剁掉了。
“若有我相”:我在那個時候,假設我要有這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那麼要有我相就會生一種瞋恨。
為什麼呢?有人把我的手給我剁掉了,把我的鼻子給我割下來,把我耳朵給我割下來,那麼這個時候就會生出一種瞋恨心。
因為,有一個我的存在,所以就會生出瞋恨來;要沒有我的存在呢,就不會生出瞋恨來了。
所以我在那個時候,“須菩提”:你知道,我在那個時候沒有生出這個瞋恨心。
所以我發願,即刻恢複我這個四肢和耳朵、鼻子,就能恢複。
如果我稍微有瞋恨心的話就不會遂心滿願,不會應我這個誓願而恢複如故。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我又想起來,想起來在過去生中,“五百世”,在五百世的時候,“作忍辱仙人”:在那時候,我作忍辱仙人,一切的事情都要忍辱。
“于爾所世”:我在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上,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四相也都沒有。
所以一切的困苦艱難的問題,我都可以忍的。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這個菩薩呀,應該把一切相都離開,而不着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不應住色布施,也不住色生心,也不應着住到這個六塵境界上,不應該執着色而生這個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生這種執着心。
“應生無所住心”:應該生出一種無所執着的心,一切都圓融無礙,一切都無有挂礙。
“若心有住”:假設你的心要生出一種,執着的心,“則為非住。
”那就是,不是你這種的“非住”,就不是你應無所住的那種住了,就又是有所執着了;你有所執着就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菩薩的這個心,不應該執着到這個色的布施上。
菩薩行六度萬行,在布施這一度,也就具足六度,六度都具足的。
怎麼說呢?這個布施,有财施、法施、無畏施。
财施就是資生施。
資生就是為資養這個人的生活,這種施,這就是六度的布施度,這是本度。
第二就是法施。
以這個法施予沒有怨害你的衆生,你說法,令他心無所畏,這就是一種持戒的度。
對你沒有害處的衆生,你令他遠離一切的怖畏,這叫持戒度。
那麼對你有害的衆生,你能說法,令他無所恐懼。
對你有怨害的,或者對你有仇,或者對你有什麼不相當的地方,你還能對他說法,令他心裡遠離一切怖畏,這就叫忍辱度。
你能用忍辱的波羅蜜來教化衆生,這是忍辱度。
你誨人不倦,你教化衆生,一點也不懶惰,見着所有的衆生就是給他說佛法,歡喜給他說佛法。
我所知道的這個佛法,我就來給他說。
不管他接受我的度不接受我的度,我也要給他說法。
我知道一點佛法就給他說佛法,不怕疲倦,不怕辛苦,這叫誨人不倦。
教化衆生而不疲倦,不懶惰。
這就叫什麼呢?這就叫精進度,這就叫精進度。
你又能說法說的非常有次第,不會雜亂無章的,不會前邊倒到後邊去,後邊又倒到前邊去,來回說得颠倒。
譬如六度,本來第一就是布施度,你說第一就是般若度,第二就是精進度,這就是沒有依照次第。
這布施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度要依照次序來講。
還有,譬如講五根,五力。
這五根,什麼叫五根?五根就是五種的根,像那樹有根似的。
五根是什麼呢?第一就是信根。
第二就是淨根。
第三是念根。
第四是定根。
第五就是慧根。
這信、淨、念、定、慧,這叫五根。
這五根,它具足五種的力量,所以,又叫五力。
那個《彌陀經》上講五根、五力,就是這個。
那麼你要不懂佛法的呢,你本來是五根哪,哎!你講到六塵上去了;講五根,你講變成六塵了,這就是錯亂了。
錯亂,這就說法不如法。
你現在說法不錯亂;說法不錯亂,就叫如法。
這如法,你能不錯亂,這就是禅定的波羅蜜。
你有禅定的功夫才能不錯亂;你沒有定的功夫,一講上來,就手忙腳亂了,無所措手。
或者再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問題一問,更慌上來了。
不知道怎麼樣答覆這個問題好了。
這就叫沒有禅定的功夫,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慌了。
那麼有定力,在這個講法的時候,把這個法相,分别得很清楚而不錯亂。
(這是禅定波羅蜜。
)禅定波羅蜜,那麼再能有一種慧辯無礙。
慧就是智慧;辯就是辯才。
有這個智慧才能有辯才。
有辯才,所謂頭頭是道,你所說出來的法,你怎麼樣說怎麼樣就是有道理。
左右逢源,你往左講也講到那個源頭上了,講那個真正的道理;向右一講,也是講那個真正的道理。
怎麼樣講怎麼有道理,這就叫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為什麼能這樣子呢?就因為有慧辯無礙,有這個智慧辯才,得這種無礙辯。
所以呢,這就是般若度。
所以在這一個布施度,就具足這六度,就有這六度。
那麼财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裡頭,這個六波羅蜜。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菩薩因為想要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應如是布施”:應該像上邊我所說這個應無所住心,而行這個布施,不要生出一種執着來。
怎麼叫無所住心呢?無所住心就是,你雖然作布施而不執着到這個布施相上。
我這回做了布施了。
我是一個能施,那麼對方是我一個所施,中間,或者我施出來,我布施多少财物或者多少功德,我又給人家說了多少法,教化了多少衆生。
生出這種執着相。
佛法,就是要你沒有所執着,要清風明月随時現!這個清風徐來,這個明月都是自然的境界,不要執着,不要生出一種着相的這種的布施。
你着相布施呢,這是修天福的;你修佛果,就要不着相。
雖然你不着相,而還要你真真實實去做去。
你要說,我不着相,這什麼也沒有了,我就不要做了。
那又變成一個空了,落成一個空妄了。
你雖然不着相,而要去真實去做去,這才是真的。
如來說一切諸相,如來,他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這個一切諸相本來是沒有相的。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如來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本來他的自性都是諸佛來着。
所以現在
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
須菩提。
又念過去。
于五百世。
作忍辱仙人。
于爾所世。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
則為非住。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
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須菩提。
如來是真語者。
實語者。
如語者。
不诳語者。
不異語者。
“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釋迦牟尼佛說呀,當着歌利王,他在以前把我節節支解時,把我耳朵給我割下來,鼻子給我割下來,兩隻手、兩個足,這四肢都給我支解,都給我剁掉了。
“若有我相”:我在那個時候,假設我要有這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應生瞋恨”:那麼要有我相就會生一種瞋恨。
為什麼呢?有人把我的手給我剁掉了,把我的鼻子給我割下來,把我耳朵給我割下來,那麼這個時候就會生出一種瞋恨心。
因為,有一個我的存在,所以就會生出瞋恨來;要沒有我的存在呢,就不會生出瞋恨來了。
所以我在那個時候,“須菩提”:你知道,我在那個時候沒有生出這個瞋恨心。
所以我發願,即刻恢複我這個四肢和耳朵、鼻子,就能恢複。
如果我稍微有瞋恨心的話就不會遂心滿願,不會應我這個誓願而恢複如故。
“須菩提。
又念過去于五百世”:我又想起來,想起來在過去生中,“五百世”,在五百世的時候,“作忍辱仙人”:在那時候,我作忍辱仙人,一切的事情都要忍辱。
“于爾所世”:我在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上,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四相也都沒有。
所以一切的困苦艱難的問題,我都可以忍的。
“是故須菩提。
菩薩應離一切相”:這個菩薩呀,應該把一切相都離開,而不着一切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這種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不應住色布施,也不住色生心,也不應着住到這個六塵境界上,不應該執着色而生這個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生這種執着心。
“應生無所住心”:應該生出一種無所執着的心,一切都圓融無礙,一切都無有挂礙。
“若心有住”:假設你的心要生出一種,執着的心,“則為非住。
”那就是,不是你這種的“非住”,就不是你應無所住的那種住了,就又是有所執着了;你有所執着就有我相,有人相,有衆生相,有壽者相。
“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所以,菩薩的這個心,不應該執着到這個色的布施上。
菩薩行六度萬行,在布施這一度,也就具足六度,六度都具足的。
怎麼說呢?這個布施,有财施、法施、無畏施。
财施就是資生施。
資生就是為資養這個人的生活,這種施,這就是六度的布施度,這是本度。
第二就是法施。
以這個法施予沒有怨害你的衆生,你說法,令他心無所畏,這就是一種持戒的度。
對你沒有害處的衆生,你令他遠離一切的怖畏,這叫持戒度。
那麼對你有害的衆生,你能說法,令他無所恐懼。
對你有怨害的,或者對你有仇,或者對你有什麼不相當的地方,你還能對他說法,令他心裡遠離一切怖畏,這就叫忍辱度。
你能用忍辱的波羅蜜來教化衆生,這是忍辱度。
你誨人不倦,你教化衆生,一點也不懶惰,見着所有的衆生就是給他說佛法,歡喜給他說佛法。
我所知道的這個佛法,我就來給他說。
不管他接受我的度不接受我的度,我也要給他說法。
我知道一點佛法就給他說佛法,不怕疲倦,不怕辛苦,這叫誨人不倦。
教化衆生而不疲倦,不懶惰。
這就叫什麼呢?這就叫精進度,這就叫精進度。
你又能說法說的非常有次第,不會雜亂無章的,不會前邊倒到後邊去,後邊又倒到前邊去,來回說得颠倒。
譬如六度,本來第一就是布施度,你說第一就是般若度,第二就是精進度,這就是沒有依照次第。
這布施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度要依照次序來講。
還有,譬如講五根,五力。
這五根,什麼叫五根?五根就是五種的根,像那樹有根似的。
五根是什麼呢?第一就是信根。
第二就是淨根。
第三是念根。
第四是定根。
第五就是慧根。
這信、淨、念、定、慧,這叫五根。
這五根,它具足五種的力量,所以,又叫五力。
那個《彌陀經》上講五根、五力,就是這個。
那麼你要不懂佛法的呢,你本來是五根哪,哎!你講到六塵上去了;講五根,你講變成六塵了,這就是錯亂了。
錯亂,這就說法不如法。
你現在說法不錯亂;說法不錯亂,就叫如法。
這如法,你能不錯亂,這就是禅定的波羅蜜。
你有禅定的功夫才能不錯亂;你沒有定的功夫,一講上來,就手忙腳亂了,無所措手。
或者再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問題一問,更慌上來了。
不知道怎麼樣答覆這個問題好了。
這就叫沒有禅定的功夫,沒有定力;沒有定力就慌了。
那麼有定力,在這個講法的時候,把這個法相,分别得很清楚而不錯亂。
(這是禅定波羅蜜。
)禅定波羅蜜,那麼再能有一種慧辯無礙。
慧就是智慧;辯就是辯才。
有這個智慧才能有辯才。
有辯才,所謂頭頭是道,你所說出來的法,你怎麼樣說怎麼樣就是有道理。
左右逢源,你往左講也講到那個源頭上了,講那個真正的道理;向右一講,也是講那個真正的道理。
怎麼樣講怎麼有道理,這就叫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為什麼能這樣子呢?就因為有慧辯無礙,有這個智慧辯才,得這種無礙辯。
所以呢,這就是般若度。
所以在這一個布施度,就具足這六度,就有這六度。
那麼财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裡頭,這個六波羅蜜。
“須菩提。
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菩薩因為想要利益一切衆生的緣故,“應如是布施”:應該像上邊我所說這個應無所住心,而行這個布施,不要生出一種執着來。
怎麼叫無所住心呢?無所住心就是,你雖然作布施而不執着到這個布施相上。
我這回做了布施了。
我是一個能施,那麼對方是我一個所施,中間,或者我施出來,我布施多少财物或者多少功德,我又給人家說了多少法,教化了多少衆生。
生出這種執着相。
佛法,就是要你沒有所執着,要清風明月随時現!這個清風徐來,這個明月都是自然的境界,不要執着,不要生出一種着相的這種的布施。
你着相布施呢,這是修天福的;你修佛果,就要不着相。
雖然你不着相,而還要你真真實實去做去。
你要說,我不着相,這什麼也沒有了,我就不要做了。
那又變成一個空了,落成一個空妄了。
你雖然不着相,而要去真實去做去,這才是真的。
如來說一切諸相,如來,他說,“一切諸相。
即是非相”:這個一切諸相本來是沒有相的。
“又說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如來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本來他的自性都是諸佛來着。
所以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