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以說是隐逸的逸,又可以說是放逸。

    放逸呢,就是把他放跑了,跑出去,随便各處跑,也就是不守規矩;要不放逸呢,就是守規矩了。

    這不放逸。

    這多少了?是七個、是八個了?(弟子:現在是九個。

    )現在是九個了?不放逸,還有這個不害。

    不害,就是不害其他的人。

    還有行舍。

    行舍就是做這個布施。

    現在多少了?(弟子:還有沒有?)你數一數。

    (弟子:一、二、……、九、十、十一。

    十一個。

    )十一個。

    (弟子:現在有十一個。

    )就是十一個。

    這有十一個,這叫屬于善心所的十一種善根。

    這心所法有五十一個,現在是講十一個心所法。

    我講經的時候一點一點添上去,突然間講全了,記不清楚。

    這是十一個善根的心所。

     這須菩提,在無量劫以前,他修這種的善根,所以他才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我須菩提雖然是很容易生信心,很容易受持這個經典,可是,将來若當,将來的時候,未來世的時候。

    “後五百歲”:在這末法的時候,鬥争堅固那五百歲的時候,“其有衆生”:有這一類的衆生,“得聞是經”:他也聽見這《金剛經》了,“信解受持”:他要能信,能解,也能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這個人哪,在這末法的衆生裡邊,是最第一、最希有了! “何以故”:什麼緣故這個人是最為希有的?“此人無我相。

    無人相”:他,無我相,他就沒有貪了;無人相就沒有瞋了;無衆生相就沒有癡心;沒有無壽者相就沒有愛心:這沒有貪、瞋、癡、愛這四種的癡心。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緣故,是什麼道理呢?“我相即是非相”:我相,這也應該沒有相的。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都是無相,也都應該無相了。

    你要能得到無相這種境界,無相也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無相。

    “何以故”呢?又什麼緣故這無相就是實相呢?“離一切諸相”:這個佛常常講的,說:“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離開這一切的非相就是實相;你能得到實相,這就得到諸佛的理體,諸佛那個自性的理性,所以,這個“則名諸佛”,也就是一定會成佛的。

     佛告須菩提。

    如是如是。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不驚不怖不畏。

    當知是人。

    甚為希有。

    何以故。

    須菩提。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這樣向釋迦牟尼佛來陳說,佛聽過之後,随着就告須菩提,說“如是如是”:說,是這樣的,是這樣子。

    你所說這個道理對的,“如是如是”:你也這樣想,我也這樣想,所以是“如是如是。

    ”“若複有人”:假設要再有人,“得聞是經”,他聽見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驚不怖不畏”:他也不驚恐,也不怖懼,也不怖畏。

    怖、畏,這都是恐懼的一種表現。

     為什麼人會驚、怖、畏呢?因為凡夫從來就執着這個我相,現在你叫他沒有我了。

    呵!他害怕了,驚怖畏起來了。

    怎麼?我跑到什麼地方去了?怎麼會沒有我了呢?他驚起來了。

    哈!我現在在這兒存在着呢,怎麼可以沒有我了呢?他驚怖畏起來了:這是凡夫的驚怖。

    二乘呢?他雖然有我,我已空了;但是法沒有空。

    所以,他聽見法尚應舍這種法門,法怎麼還可以舍?他也恐懼起來了。

    哦!那把法舍了,我用什麼來修行呢?這可是,什麼自己也沒有了;自己沒有了,所以就覺得,驚怖起來了:這二乘的。

     權乘的菩薩,他雖然證得我空、法空,但是他沒有得到空空,他沒有空,這個空也要空了。

    你有一個空的存在,那還有一個空執。

    所以佛法呢,也要沒有我執,又要沒有法執,連這個沒有我、沒有法,剩了一個空。

    你要是執着這個空了,這叫耽空滞寂。

    耽空,就在這個空這個地方,你就站住了;滞寂,在這個地方不走了,就守着這個空,這又是錯了。

     那麼權乘菩薩雖然得到人空、法空,但是他沒有得到空空。

    現在連空都沒有了,這般若講的般若實相的理體,連空都沒有了。

    所以他也就恐怖,驚起來了。

    那麼現在這個人聽見這個經,他不驚恐。

    不驚恐,那麼他是明白真正的般若波羅蜜的法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當知是人”:應該知道這個人,“甚為希有”:這個人哪,是最為希有的。

     所以,我們人做一點功德就挂到嘴上!說,我做了什麼好事了,我又做了多少功德,好像那個梁武帝似的,那簡直是太愚癡了!他因為,沒有明白這個般若法門;這個般若法門,什麼都是過去就沒有了。

    你要有一點就有所挂礙。

    所以《心經》上說,“無挂礙故。

    無有恐怖。

    ”你有你的功德存在你的心裡,那也是挂礙,所以你就不能遠離颠倒夢想。

    你要想遠離颠倒夢想,就要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就不驚不怖不畏了,遠離颠倒夢想,究竟就得到涅槃了。

    所以《心經》那個道理,那是非常的妙的! 這個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說:“何以故”呢?為什麼這個人是希有呢?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是要按照原理、中道來講,這是第一波羅蜜;要按照這個真谛理來講,“即非第一波羅蜜”,根本就沒有的,第一波羅密都沒有。

    “是名第一波羅蜜”:這不過依照俗谛,給它取個名,叫第一波羅蜜而已。

     “須菩提”:佛又叫了一聲須菩提,說:“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是個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你這個忍辱,應該沒有相,沒有忍辱相;你要有一個忍辱相,那還是着相的忍辱,還是執着的忍辱,還是沒有放下的忍辱。

    你還是,沒有能真忍辱;真忍辱也沒有人相,沒有我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壽者相。

    既然四相沒有,你又有一個什麼可忍的呢?所以說,這個忍辱,如來說,“須菩提。

    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按照中道說是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你要是人空、法空、空也空了,哪有一個波羅蜜可忍呢?沒有的。

    “是名忍辱波羅蜜”:這是依照俗谛而有一個名稱,叫忍辱波羅蜜而已。

    “何以故”呢?什麼緣故?為什麼這個忍辱波羅蜜,說它沒有忍辱呢? “須菩提。

    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好像我在因地的時候。

    因地,因就是因果那個因;地呢,就是果地的地。

    因地就是在前生以前的事情。

    “為歌利王割截身體。

    ”這“歌利王”,歌利王,有的翻譯成迦陵伽王。

    玄奘法師就翻譯成,這割利王,也就是有的經上說歌利王。

    有的就這個“歌”字,翻譯成那個割,用刀割的那個“割”。

    相信,這個翻譯法也就因為這個王,他把釋迦牟尼佛身體給割開了,割釋迦牟尼佛的身體。

    所以,這個字有的就用這個唱歌的歌;有的經上,用那個割解身體那個割字。

     那麼在釋迦牟尼佛因地,不知道多久的時間了,有這麼一生。

    他很年輕的就到山上去修行。

    這個山,就近歌利王他做國王這個城市,大約沒有很遠,或者有二十、三十裡的樣子。

    那麼這歌利王有一天,就出去打獵。

    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