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關燈
爾時須菩提。

    聞說是經。

    深解義趣。

    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

    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世尊。

    若複有人。

    得聞是經。

    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爾時”:就當爾之時。

    當釋迦牟尼佛說,有人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和恒河沙這麼多的身命布施,要有另外一個人能誦持這個《金剛經》,而也為他人解說,雖然就四句偈頌那麼少,他所得的福德也比用恒河沙數身命布施那個福德多。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以身命來布施,也祗能救其他的人的生命,而不能使他返本還原,恢複他的本來面目、本有的法身。

    你要給他說法,令他由此背塵合覺乃至成佛,那麼這是救度衆生的法身。

    所以這功德是沒有法子可以把它比較出來的,就是這個時候。

    “須菩提”:當須菩提聽完了釋迦牟尼佛這樣子講的時候。

    “聞說是經”:聽見《金剛經》這個道理,“深解義趣”,他對于《金剛經》這無相的道理,他是深深地了解;這種的意義,和它的歸趣、它的趨向,他完全明暸了。

    所以這“深解義趣”:因為他完全明了,所以就生出歡喜心來,生出一種歡喜心。

     歡喜到什麼程度呢?歡喜得就哭起來了。

    這個“涕淚悲泣”:就哭起來了。

    “涕”:這流鼻涕,鼻涕也流出來了。

    “淚”:眼淚也流出來了。

    “悲”:就非常悲哀。

    那麼悲哀都是,憂愁才哭哪。

    人覺得有不如意的事情,他哭。

    為什麼須菩提他這歡喜的時候,又哭起來了?我們一般的人,有的時候,樂到極處就會流眼淚。

    所謂“樂極生悲”,樂到極點了,所以就變成悲哀了。

    我們一般的人都知道,說是啼笑皆非。

    這就是到啼笑皆非的程度上了。

    你說他樂嗎?歡喜嗎?但是他又哭起來了。

    你說他是哭嗎?又是歡喜。

    啼就是哭;笑就是歡喜。

     那麼現在,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般若妙法,因為太妙了,所以,使令須菩提也啼笑皆非了。

    那麼這個啼笑皆非,并不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的道理不究竟,引得人啼笑皆非。

    因為這個深般若,講得徹底究竟,于是乎須菩提,就歡喜得聞這個别教的般若妙法。

     别教,這個般若法門屬于别教;别教就是般若時。

    教有藏、通、别、圓。

    那麼這個般若,屬于别教。

    他所聞到别教這種妙法般若,所以就歡喜。

    悲,悲就是悲悟以往之不谏,他覺悟過去歡喜小乘法,歡喜聲聞法是不對了。

    所以他現在,因為“悟以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

    ”他知道,我這個迷途,我誤入歧途,我好這個小乘;這小乘,就等于岐途一樣。

     在大乘來說,這小乘就好像誤入歧途似的,可是,沒有太遠。

    “實迷途其未遠。

    覺今是而昨非。

    ”我現在才知道,求這個大乘的法,這是對的;我過去歡喜小乘聲聞的果是錯了。

    因為有這種種的感覺,所以他又歡喜,又悲哀,所以才涕淚悲泣。

     “而白佛言”:對佛就說了,說:“希有。

    世尊。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

    ”他說,很希有的很哪,世尊。

    前邊,最初那一分,他也歎希有。

    那個希有,是贊歎釋迦牟尼佛日用倫常;這日用,行住坐卧都表現這種的般若法,所以他贊歎稀有。

    此地這個希有呢,他是說這個經典,甚深稀有。

    他說,從來都沒有的這個,世尊哪,很稀少的,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哪!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說這個“甚深”,這樣甚深的經典。

    “甚深”:就是小乘人,不容易了解,所以叫甚深的經典。

     “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我自從親近釋迦牟尼佛,跟着釋迦牟尼佛您學這個佛法,我所得到這種智慧的眼目。

    智慧,慧眼就是智慧眼。

    這個智慧眼,也可以說是五眼之中的一個智慧眼,也可以說以智慧來做眼目,就是不盲從;不是随随便便,人家說一個任何的道理就可以盲從的。

    他不盲從,這叫有智慧眼。

    怎麼叫盲從呢?盲從就是以盲引盲;以盲來領着盲人。

    那麼以盲引盲,這大家都找不着路。

    所以,這為什麼會以盲引盲?就因為沒有智慧眼。

    這個智慧眼,就是能分别是非,能分别黑白,能分别是法非法,有這種的智慧。

    “未曾得聞”哪,我從修道以來所得的智慧,我從來就沒有聽過,“如是之經”:好像現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般若法門這樣的經典。

    “世尊。

    若複有人”:我聽了是信了,假設另外有一個人,“得聞是經”:他聽見這一部經了,“信心清淨”了,“則生實相。

    ”他,生出來一種信心清淨。

     這個“信心清靜”,怎麼信心還有不清淨呢?“信心清淨”,就是不懷疑,沒有疑惑心,沒有不信的心,祗有一個清清淨淨的信心,一點也沒有夾雜,這叫“信心清淨。

    ”“則生實相”:這個人,他就會生出來這種實相無相的智慧。

    “當知是人”:應該知道這個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他的成就就是最第一、最希有。

    他這種功德,也是沒有什麼可以比的。

    為什麼呢?他能以專一信心而沒有疑惑。

    信到極處就會得到實相的理體;因為得到實相的理體,所以這是最希有的、最第一的。

     世尊。

    是實相者。

    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

    信解受持。

    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

    後五百歲。

    其有衆生得聞是經。

    信解受持。

    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

    則名諸佛。

     須菩提稱了一聲“世尊”,說“是實相者”,所以說,“即是非相”。

    什麼叫實相呢?這個實相就是非相,就是無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因為這個,所以如來,就說這個實相叫無不相,無所不相。

    實相本來是無相,但是無所不相,是無所不相。

    “世尊。

    我今得聞如是經典”:我須菩提現在聽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經典。

    “信解受持”:我也可以有清淨的信心,也可以明白這個般若的妙法。

    我又可以受之于心,持之于身,終身受持而不忘記。

    “不足為難”: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為什麼呢?也就因為須菩提,在過去久遠劫,種諸善根,所以他才能不足為難呢!要沒有善根的人呢,聽見這個般若妙法,他就不生清淨的信心,就狐疑不信。

    所以,我在以前曾經供養無量諸佛,種諸善根。

    這個諸善根,有十一種,有十一種這個善根。

     十一種的善根:第一就是信根。

    第二,就是慚根,慚是慚愧的慚,無慚無愧的那個慚。

    第三呢,就是愧。

    你要能以遇着事情生慚愧心,覺得自己做錯了,啊!改惡向善,生一種慚愧,這都是一種好的現象,這都屬于善根、有善根。

    你要無慚無愧呢,就沒有善根;有慚有愧呢,這就是善根。

    信是一個,慚是一個,愧是一個:這三個了。

    還有無貪,這是一個,這四個了。

    無瞋又是一個,沒有瞋恨心,這是五個善根。

    無癡,這是六個。

    這個精進,這也是一種善根。

     輕安也是一種善根。

    輕安,這是在坐禅,有一種輕安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善根。

    不放逸,不放逸也就是不懶惰。

    怎麼叫放逸呢?放就是放松那個放;逸,就是這個Loni這個名字叫果逸,那個逸。

    這果逸的逸,也可